于 方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孟东野集》版本源流考
于 方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孟郊,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一生巨篇五百,由北宋古文献大家宋敏求编订校勘,收录于十卷本《孟东野集》,是为后代之“祖本”。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历代流传的版本加以罗列分析,考订其版本源流,探寻其内在联系。
孟郊;孟东野集;版本;源流
“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孟郊,字东野,武康人,祖籍平昌,少年时期隐居嵩山。贞元年间四十六岁时中进士,任溧阳县尉,苦于无法施展抱负,遂隐居山林,徘徊赋诗。后经河南尹郑余庆招纳任兴元府参军,上任途中,暴疾而卒,张籍为其谥号“贞曜先生”。孟郊为人耿直倔强,故其诗多立足于平民,叙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语言力戒平庸,追求清奇瘦硬。现存诗歌约五百多首,收录于《孟东野集》,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孟郊生于中唐时期,与韩愈、张籍等私交甚笃,但其死后,不知何原因二人未曾将其诗作整理出版。宋初孟集虽有刻本,但大多混乱残缺,卷数不一,如汴吴镂本五卷,一百二十篇;周安惠本十卷,三百三十一篇;别本五卷,三百四十篇;甚至北宋目录学著作《崇文总目》也仅著录《孟郊诗》五卷,显然都是不完整的。直至常山宋敏求搜集散佚,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十卷,名《孟东野集》,并附有宋敏求叙,云“今总括遗逸,删除重复,若体制不类者,得五百一十一篇,厘别乐府、感兴、咏怀、游适、居处、行役、纪赠、怀寄、酬答、送别、咏物、杂题、哀伤、联句十四种,又以赞书二系于后,合十卷。”①至此,孟集始有较完善的本子,其后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收藏的都是这个宋编的十卷本。黄丕烈的士礼居亦收宋敏求版的北宋椠本。是为后代一切孟集之“祖本”。
在宋敏求的十卷本的基础上,南宋时期又多次翻刻,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南宋临安书棚精抄本与景定壬戌天台国材成德刊本,后代《孟东野集》的刊行大多以此为底本。
3.1 以南宋临安书棚精抄本为底本的版本。清代黄丕烈的士礼居收录的明初抄本。由其序跋,“余家旧藏尚有明初抄本,黑格棉纸,首题《孟东野诗集》,结衔题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平昌孟郊,亦十卷,无总目,末题临安书棚前北睦亲坊南陈宅经籍铺印。”②可知,此抄本以南宋临安书棚本为底本抄录。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弘治刊本,钱塘丁丙的《善本书室读书志》二十五著录,并与陆心源本的序跋对照,据此判断其属书棚精抄本系统。其序跋曰:“此本亦前有录,后有宋敏求题,每页二十行,行十八字,唯无临安府棚前一行耳,其为翻雕棚本无疑。重刊序已缺一页,中有提要,杨按察邃庵先生以全集不多见,出藏本属商州梓木行之,惟时同知与君睿奉命惟谨,阅两月工完,先生欲晟识其后。此本盖弘治时杨公一清刊于陕西商州者。”③是以,明弘治十二年的商州蜀刊与弘治十七年的杨一清等刊本皆属于书棚抄本系统的翻刻。
陆心源的皕宋楼收录的汲古阁影宋精抄本。《皕宋楼藏书志》六十九,陆氏序跋云:“《孟东野诗集》十卷,题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平昌孟郊,后有宋敏求题。题后有临安府棚前北睦亲坊南陈宅经籍铺印一行。前有目录,每页二十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字数,汲古阁影宋精抄本。前有宋本甲、毛晋私印、子晋、汲古主人、毛扆之印、斧季七印,后有虞山毛晋、子晋书印、汲古得修绠三印,当与黄氏所收抄本同一来源。”④故。此影本亦属于书棚本系统。现归日本静嘉堂所有。
>3.2 以南宋景定壬戌天台国材成德刊本为底本的版本。与同时代临安书棚抄本系统的繁盛迥异,国材本包括在此基础上翻刻的本子,都是极其罕见的。主要有两大版本。
明嘉靖三十五年,知武康县事无锡秦禾在都穆处得到一本国材本的孟集,并据此加以翻刻。由其序跋可知,此本属于国材本系统。序云:“宋学士敏求摘去重复及体制不类者,得五百十一首,汇为十卷,宋景定间武康令国材成德用宋本刻之。汇得其集于都氏元敬,因其宋刻而宝之,癸丑冬承乏武康,翻阅邑志,国令无闻焉……爰令杭士赵伯观正伪。”⑤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孙星衍的《平津馆鉴藏书记》二云:“此本国氏得宋敏求定本浸梓,秦氏又从国本翻刊,卷帙行矣,尚是宋本之旧……”更为秦禾刊本是以国本为底本刊印一说提供有力证据。此本后为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收藏。
除此之外,尚有明末凌蒙初的朱墨本,在国本的基础之上又增入刘辰翁的评语。始知国材本同书棚抄本一样亦有评语。凌氏序跋云:“偶获一宋雕本于武康世家,上有评点,以为必须溪无疑。及阅其序,则宋景定时天台国材成德,以宰武康为梓行其集而评之者,国于时无所表见,今世亦罕知之,宜其……”今收藏于南京图书馆。
除上述两大版本系统之外尚有汲古阁仿宋刊本、唐氏刊本、闵氏套版本及康熙庚申武康县令韩逢麻刊本等各版本,皆是宋本的翻刻,笔者不在一一论述。但,值得注意地是黄丕烈的士礼居曾收录一个十卷的北宋椠本和一个五卷的北宋蜀刻本。北宋椠本为小字本,黄氏注云:“每半页十一行,每行十六字,北宋椠也,有集贤校理常山宋敏求后序及本传、贞曜先生墓志各一首……”此本辗转历经多位收藏家之手,流传到民国,为涉园主人陶湘收藏刊印。而北宋蜀刻本大抵为残卷,每页二十四行,行二十一字。两个版本虽同为黄氏所收,由《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所录周锡瓒之语可知“终不如小字本之最精善也”。
无论是书棚精抄本还是国材本系统,亦或唐氏刊本等版本都渊源于宋敏求本。换言之,宋本是《孟东野集》之祖本,后代流传版本都是以此为底本翻刻的。正如万曼先生所说:“这些版本对堪大略多同,仅在个别地方小有出入,所以,《孟集》刻本虽然不少,但却没有什么大分歧。”譬如各本基本都是十卷本,但是,国本的“武康”与书棚抄本的“平昌”有些微差异。相对来说,孟集刻本虽多,但其源流脉络是清晰、单纯的,这为后代研究者带来极大便利。无论哪一种版本,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都值得我们加以分析校勘,从而更好的学习孟诗的清奇瘦硬、炎凉苦难。
注释: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J](清)永瑢等撰 读书中文网
② 《士礼居藏书提拔记》[J](清)黄丕烈著 潘祖荫辑 周少川点校.新浪微盘
③ 《善本书室读书志》[J](清)丁丙 中华书局 新浪微盘
④ 《皕宋楼藏书志》[J](清)陆心源 中华书局,1992.3
⑤ 《唐集叙录》[J]万曼 北京:中华书局 1980.11,p215
于方(1993-),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K204
A
1672-5832(2017)12-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