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资源的晚明书信体散文

2017-11-30 07:44赵晨璐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赵晨璐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晚明书信体散文的文本实证论证晚明书信体散文在本体方面具有白话倾向显著、以书信为载体探讨文学话题的传统进一步发展的特点;在思想论方面体现出挣脱传统思想束缚后对于自由解放、抒发个性的追求和反抗传统观念以回归文学本质的特点。并且本文对比联系了新文化运动中相关的具体文本以证明上述文学特点对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的新文学具有启蒙意义。因此晚明书信体散文具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资源的学术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晚明;书信体散文;自由解放;新文化运动

学术界对晚明的界定历来争论不一。本文中笔者采用了朱剑心从文学角度对晚明所进行的界定,认为“明自神宗万历迄于思宗崇祯之末,凡七十年,谓之晚明[1]”。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认识长期以来轻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晚明文学的借鉴学习。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研究的时代色彩、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色彩、政治色彩都非常强烈。在许多研究中,对于价值判断的关怀往往超出而且先于对历史真相的追求[1]。”因此,对于晚明文学的本真面貌的认识应当回到具体的文本实证道路上以此探索晚明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一、晚明书信体散文的本体论

晚明时白话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尤其在书信体散文中,白话倾向更是显著。以陈继儒的《与屠赤水使君》为例,“前读《昙花记》,痛快处令人解颐;凄惨处令人挥泪;批判幽明,唤醒醉梦……[2]”。该信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句式灵活,且已经具备了多双音节词,少虚词等现代汉语的特征。而相比较明初著名书信《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写:“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3]”可见晚明的书信体散文正渐渐摆脱过于浓重的“之乎者也”的文言气息。部分学者通常认为“封建时代,言文分家。五四运动以后,汉语才又走上了言文一致的康庄大道。”[4]但晚明文人书信体散文中的白话倾向不断发展的现象反映的正是文学挣脱文言束缚的要求,使得内容不为形式所限。

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白话的大力提倡离不开中国社会文化中长久以来的古白话积淀。鲁迅作品中对于古代白话词语的吸收就极为常见,如“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了。所以者何?”[5]等诸多词句都透露出古白话的气息。而在白话传统中,晚明书信体散文的作用是不应忽视的,它所表现的语言灵活易懂、内容自由广泛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主张和作品创作带来了积极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就有以书信为载体,与友人畅谈文学话题的传统。在晚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交往频繁,思想控制相对减弱使得这一传统进一步发展。以现今留存的汤显祖的书信为例,其中主要内容为讨论文学的作品达80多篇,占其留世尺牍数量近五分之一。晚明公安派使用书信体散文开展文学批评的内容共有25篇文章[6]。在晚明的书信体散文中既有各种文学观念的鲜明表达,也有就时下各类丰富的文学现象展开的批评讨论,如张岱在尺牍中批评当时的传奇“只求热闹,不论根由,但要出奇,不顾文理”[6]。

文人通过书信体散文讨论文学有诸多裨益,一方面以坦诚之心相互切磋交流,净化活跃了枯寂已久的文坛,另一方面也在书信往复中加深了对某些文学话题的思考,文人们借尺牍之言表达自己的文学见解。如张岱在《又与毅儒八弟》中简明扼要地提出了文人选诗应重个人评判的自主性,即“自出手眼,立场撇却钟谭,推开王李”[6]。

二、晚明书信体散文的思想论

正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所言:“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其他作品更为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8]。旗帜鲜明、独树一帜的思想表达成为晚明书信体散文的重要价值所在。在这一时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思潮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反抗封建传统观念。儒教经过宋明两代的发展愈加严苛、束缚,相应地更加忽视人的主体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思想解放就首先体现为重新重视“人本”与自我。李贽在《答邓明府书》中提到:“趣利避害,人之同心,是谓天成”[9]。这种关于私欲普遍性的论断肯定了人性中客观存在的现实性和私利性,具有极大的反抗性。此外,李贽在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传统礼教思潮中影响深远。他在《答耿中丞》说:“自我言之,圣人所能者,夫妇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9]李贽将孔子的圣人形象拉下神坛,同时肯定了平凡的人的地位和主体性,这些有着革命性质的思想观念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气息,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二是对两性的认识突破礼教。封建礼教视两性之爱为猛虎野兽,对女性也多倾轧。但透过晚明书信我们可以看到,彼时人们对情爱的思考已经开始冲撞传统的藩篱,对妇女的认识也较之以往也更公平。在李贽的思想观念中“将情爱的地位提高到宇宙的终极原因,无疑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是人性解放的理论表达”[10]。他还在《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提出女性在社会上受限的原因在于没有获得与男性一样生存发展的环境,“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9]因此李贽的这一封尺牍堪称我国文人为女性鸣不平的典范,体现出了晚明时期思想解放潮流之下的男女平等意识的萌芽。

三是突显创作的真性情。晚明书信体散文无论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还是表现言他物以抒情的内容都极为突显创作者的真性情。汤显祖在给诸景阳的信中,以简短的五个字向其表明自己的文艺思想即“真心是道场”[11]。张鼐也在《与姜箴胜门人》中通过批判党争,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赤子英雄之心,展现了一個爱国者的可敬的性情与不屈的气节,“人才坏而国事坏,国事坏而士大夫身名爵位与之俱坏,吁,可畏也!”[12]。此外,晚明诸多书信体散文对袁宏道的“独抒性灵”,李贽的“童心说”的讨论阐述,也进一步从讨论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书信讨论的基本内容两方面突显了晚明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真性情特征。endprint

四是对文学目的和文学内容的思考。就文学的目的而言,到晚明时期,类似西方的人文主义观念的发展使得文人创作更加随心,反对“代圣人立言”。袁宏道给张幼于的信中提到文学创作要“信心而出,信口而谈”[13],充分发挥文学表情达意的功用。公安派通过高举“性灵之说”以摆脱“文以载道”的束缚。而汤显祖在《答罗敬书叔》中也提到:“少学诗赋,只以自娱”。[11]在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袁宏道的《与江进之》中写道:“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人也,亦势也。”[14]钟惺也在《再报蔡敬夫》中表态:“常愤嘉靖间名人,自谓学古”[15],批驳了复古之风大行其道后文坛创作风气的僵死局面。此类关于文学创作内容的讨论实际上也与文学“自娱”的目的论一脉相承。

五是对俗文学的重视。晚明文人们在书信中给予俗文学一定的肯定,表现了当时文人对俗文学的接受立场。徐渭在《奉师季先生书》中指出,“杨节潘氏,盖亦看《三国志》小说而得之者,如所谓斩貂蝉之类,世皆盛传之,乃绝无有此,不可不考也。”[16]这封书信也表现了当时文人对小说这一文学样式的关注。徐渭还提出,“乐府盖取民俗之谣,正与国风一类。”[16]认为民歌同诗经国风同属一脉,肯定了民歌的文学地位。

以上述书信为代表的晚明书信体散文所表现的观念整合总结后均指向了这一时期的思潮主题,即挣脱传统思想束缚后对于个性解放、抒发真情的追求和反抗传统观念以回归“文学即人学”本质。这些思想文化资源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想暗流对后世尤其是同样处于时代变革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晚明书信体散文对新文化运动而言所具有的思想文化资源价值

晚明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同属时代变革的历史激荡时期,都面临着国运衰微、封建礼教强压、文化发展僵死的窘境,文学领域的变革孕育于历史变革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转向的重大责任。且在此之前都各自具备一定的文化刺激,晚明思潮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阳明心学的深远影响,新文化运动又经历了强大的西学东渐的冲击。因此,晚明思想界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界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这也为新文化运动向晚明书信体散文汲取思想文化资源提供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如胡适、周作人等虽均接受了西方文化知识的洗礼,但在国学方面也具备了极为深厚的内涵,这使他们一方面能就社会现状提出传统文化发展的误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積极汲取营养,为现代文学、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面语言在摆脱各类文言句式限制后可以更加酣畅淋漓地表达。晚明书信体散文的白话倾向显著,较其他形式的文体更能展现语言词汇的灵活性,表达写作者的思想意图。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沟通了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文人文化和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力。

就新文化运动中文人通过书信沟通交流文学意见的现象而言,晚明文学界具有较强的榜样作用,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中就有大量与友人讨论文学话题的书信。新文化运动能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如文集方面有《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讯集》收录了大量周作人和俞平伯谈论创作和学问的往来书信。此外,新文化运动期间最著名的舆论阵地《新青年》还设有“通信”一栏,编者读者之间的书信式讨论被刊登在这里,“‘通信栏目的活跃也在很大程度上构筑了《新青年》杂志的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激进景观。”[17]《新青年》还会刊登一些文人之间就文学革命表明观点的来往书信如钱玄同和刘半农之间的《文学革命之反响——王敬轩致〈新青年〉诸子书》《复王敬轩书》(王敬轩是钱玄同的化名)。可见书信体散文在新文化运动中扮演的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叛封建礼教的旗帜,主张个性解放。而早在晚明,诸如李贽等一批社会异端已经鲜明的表现出了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意识。如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的呼吁与李贽不以孔子的是非对错为标准,反对程朱理学等封建礼教以解放思想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所秉持的妇女解放观呼吁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可以在晚明找到思想基础。周作人、胡适、鲁迅等人的主张观念无不指向文学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所提到的“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18]强调的正是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意。周作人的文学观念及立场更是处处体现出与晚明文学思潮的契合。周作人明确提出主张“随意抒写,不加造作,也没有范畴,一切都是自然流露”[19],这与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之说”同属一物。周作人曾发表《人的文学》强调的也是文学表现普遍和真挚的人性。在讨论文学的目的方面,“他反对文艺的社会使命,认为创作欲是自足的,无求于外,主要是满足‘游戏和享乐。”[20]但这样的文学观恰恰是最接近文学的本真属性。此外周作人长期从事民歌研究,肯定民歌的重要价值。这一点也与晚明书信体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文人对俗文学的重视相合。

因此晚明书信体散文中所表现的本体论和思想论特点在新文化运动中均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和晚明文学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语境,但通过对晚明书信体散文的研究,亦可以发现,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传承。这也是晚明书信体散文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李光摩.“五四”与晚明[D].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第111页.

[2]朱剑心选注.晚明小品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页、第302页.

[3]宋濂著.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2月,第4页.

[4]孙玉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5]鲁迅著.阿Q正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6页.

[6]史小军,梁娟.明代文人书信体文论探究[D].文艺学,2006年3月,第28卷第2期、第166页.

[7]张岱著.夏咸淳辑校.张岱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15页、第313页.

[8]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7页.

[9]李贽著.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页、第16页、第59页.

[10]傅小凡.追求情的普遍意义——试论晚明思潮路向的转变[D].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9期,第57页.

[11]汤显祖著.石衣编注.玉茗堂尺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225页、第292页.

[12]卢润祥选注.明人小品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59页.

[13]朱桦著.历代名家书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3页.

[14]袁宗道等著.唐昌泰选注.三袁文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102页.

[15]钟惺著.刘良明选注.钟伯敬小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85页.

[16]徐渭著.刘宗彬编.徐渭小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5页、第56页.

[17]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D].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第69页.

[18]黄健编著.民国文论精选[M].杭州:西泠印社,2014年,第12页.

[19]周作人著.五老小简.夜读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20]周荷初.周作人与晚明文学思潮[D].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6期,第62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略论新文化运动的法兰西风格
论梅光迪对“提倡新文化者”的批判
论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探索
契合与背离《女铎》与新文化运动
论历史文本解读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