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文学”在日本思想史及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

2017-11-30 02:53贾璇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贾璇

摘要:日本近代的“转向文学”在日本思想史和日本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转向文学”的出现反映了天皇崇拜思想在大部分日本作家,包括部分无产阶级作家思想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同时,“转向文学”也是日本“私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转向文学;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学史

一、何为“转向文学”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对国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疯狂镇压,对文学等领域实行彻底的管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走向衰落,部分无产阶级作家相继入狱。法西斯当局规定,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作家,只要承认加入非法组织、停止参加一切政治活动,宣布转向尊崇天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便可出狱。这在日本思想史和日本文学史上称之为“转向”。一批“转向作家”放弃自己的信仰后,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于是以“私小说”的形式自白出来,陆续发表了以“转向”为主题的作品,便出现了“转向文学”。代表作品有村山知义所作的《白夜》、藤森成吉所作的《降雨的早晨》、岛木健作所作的《癞》、立野信之所作的《友情》、中野重治所作的《乡村的家》、高见顺所作的《不应忘故旧》、片冈铁兵所作的《隔巷》、藤泽恒夫所作的《世纪病》、佐多稻子所作的《红》以及德永直所作的《冬天的凄凉》等等。

二、“转向文学”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意义

“转向文学”的出现反映了天皇崇拜思想在大部分日本作家,包括部分无产阶级作家思想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天皇崇拜思想形成于日本古代文化的早期,经过其后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有意识的人为强化,逐渐植根于日本国民的深层意识中,并在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军部主导的法西斯政权的建立,被推向了极端。大部分即便是接受过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熏陶的文学作家,也由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自身固有的惯性、日本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继承性,加之日本政府的有意培植和社会整体氛围的影响下,依然沿袭了对天皇的尊崇,对天皇抱有着一种“若即若离式的复杂态度”。

天皇崇拜思想与古代日本的农耕文化和神祗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稻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古代日本社会,太阳神无疑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存在。日本统治阶级正是利用这种朴素的自然观,杜撰了日本的民族神话,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是人格化的“神”,同时又把天皇作为有德的“圣王”、“圣帝”,使日本的“神国思想”与中国儒学天子思想中的“天命”、“德”相结合,将神界的“至高无上”与人界的“至高无上”在天皇身上统一起来,奠定了天皇崇拜思想的理论基础。不仅巩固了当时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也为国民提供了基本价值导向。即便在古代天皇制已然衰落的武家政治时期,天皇崇拜思想也没有被抑制或削弱,仍是处于有意识的强化过程。13世纪中后期,元忽必烈先后两次征讨日本。日本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将偶然的自然现象说成是“神风”、“八幡宫镝矢西风”、“天野明神出阵”等等,借此宣扬日本神国论和天皇的“神”性。幕末時期,为了应对西方列强频频叩关所带来的民族危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依据。明治维新前夕,后期国学派主流平田笃胤、铁胤父子主张天皇绝对神圣,尊王成了国学的正统思想。进入近代天皇制时期,为了巩固天皇统治,日本政府更加大张旗鼓地宣传天皇崇拜思想。政府公告公然宣称,“天皇是最高的神,自开天辟地起就是日本的主人”。

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中明文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将天皇信仰作为统治阶级“建设新的国家的一种手段”。1890年公布的《教育敕语》开宗明义阐明“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将天皇定位为完美道德的象征,要求全体臣民只能对其“克忠克孝”、一心“为朕之忠良臣民”,而不能对其地位有所怀疑或不敬,否则即是有违“祖先之遗风”、“我皇祖皇宗之遗训”。在《明治宪法》规定了天皇最高权力地位之后,通过《教育敕语》公开确立了天皇的精神权威形象,“为天皇现人神思想铺平了道路。事实上,《教育敕语》的贯彻和实施,常常是与把天皇作为偶像崇拜相结合进行的”。如,1891年公布的《小学校令》中规定,凡节日,各校均应举行向天皇、皇后“御像”行礼膜拜和宣读《教育敕语》等仪式,旨在全国小学生中培养“天皇、皇后即是神”的思想。

借助与基督教中的相关思想的比较,可以明确日本古代和近代天皇崇拜思想最核心的特质在于天皇与神的关系。天皇之所以在日本社会获得了更广泛、更坚固的崇拜,正是因为天皇个人作为“现人神”被神格化,而国民作为“人的资源”被物格化,从而决定了天皇的绝对主义权威。天皇崇拜思想是一种近似于宗教感召式的观念意识,较之一般的政治学说无疑更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

日本学者小林文男指出“日本人对天皇是一种信仰,同时又是祖传的精神支柱。在日本人的内心世界里,谈不上什么反对不反对天皇制这种高深观念,而是在无意识中认为天皇是自己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中心。因此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在今后,信仰天皇这样一种心情在日本人当中也不可能消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无法消失的天皇崇拜思想,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才出现了“转向文学”这一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学事件。

三、“转向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意义

“转向文学”是日本“私小说”这一文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受西欧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日本出现了一批自然主义作家,“私小说”应运而生,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支撑着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存在。所谓“私小说”,即是自我小说,无关社会生活与所处时代,把自我的内心活动和生活琐事完完全全的揭示给人看,不运用想象和虚构,追求“真实”,实事,实感。例如,“私小说”的范本——田山花袋的《棉被》,描写了一个中年作家竹中时雄收留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弟子横山芳子,心生爱慕,无奈碍于妻子和女弟子父亲的阻挠,竹中时雄只好压抑自己的爱欲。横山芳子离去后,竹中在芳子的卧室,盖上留有的芳子余香的棉被,痛苦抽泣。这个故事,实为田山花袋一段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小说通篇表达的都是作者的爱欲、绝望的情绪,可以说是一种狭隘的生活实感。

日本近代的“转向文学”也大都采用了“私小说”的文学形式。但与此前大部分“私小说”作品不同的是,由于“转向作家”们经历过无产阶级思想的冲击,并且有着狱中转向这一特殊的人生经历,大多数作品中都自白了自己“转向”后的苦恼和自责,反省了自己政治思想的不坚定,背叛信仰的耻辱。这些作品冲破了以往“私小说”中狭隘的个人的爱欲情绪,而扩大到了社会生活,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内容,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例如,“转向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山知义的小说《白夜》,描写了主人公、转向者鹿野,在得知自己在狱中时妻子喜欢上了一位思想坚定的党内领导者而选择离开自己后的苦恼的心情。鹿野的苦恼中,包含着对那位思想坚定的党内领导者和妻子的敬意,更有着与之相比的自我呵责,对自己背叛信仰的自惭形愧的挫折感。这是一种典型的“转向小说”的主题。再如,岛田健作的作品《癞》,描写了主人公太田在入狱后患上了肺结核而被转入至隔离病舍,在病舍里看到麻风病人痛苦的生活状态后,惶惶不可终日,以致重度神经衰弱,逐渐放弃了共产主义信念。而在见到自己此前崇拜的共产主义战士冈田身患麻风病却意志坚定地坚持信仰后,重燃敬畏之心,对自己信仰的动摇产生了深深的自责。

可以说,“转向文学”是利用了“私小说”的文学形式,来自白自己背叛政治信仰,宣布脱离组织的苦恼。继承了“私小说”对于“真”的追求,又突破了以往“私小说”狭隘的个人生活的局限,带有着强烈的政治性。

参考文献:

[1]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戴季陶.日本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