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枫
【中图分类号】R7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CMVD),是具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发作、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ST段缺血性下移1mm)或动态心电图检测出现至少1次ST段缺血性下移0.1mm、冠状动脉造影正常、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排除大冠状动脉痉挛)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心悸、神疲乏力,多在劳累后发作,伴见情志抑郁,烦躁易怒,活动后加剧。西医发病机制研究不明,常规用药效果一般,中医注重辨现将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经近年来中医治疗经证论治,在防治微血管性心绞痛方面有一定优势
目前研究认为微血管性心绞痛可能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不全、炎症反应、雌激素不足、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血管痉挛、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有关,有多个因素共同参与,并且不同的个体,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心绞痛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缺血治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尼可地尔.伊伐布雷定,认知行为及心理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某阶段收治的78例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为对象,其中39例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治疗,为中医组;另外39例患者拒绝中药汤剂治疗,仅进行常规治疗,为常规组。入选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系统重大疾病,无意识不清,治疗过程中配合度高。中药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7.6±7.3)歲,平均病程时间(1.1±2.3)年;常规组男18例、女20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9.2±7.2)岁,平均病程时间(1.4±2.7)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予以常规冠心病治疗,入院后予以降压、降糖、降脂、心肌营养等对症治疗,中医组患者在此治疗方案上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本文选用中药汤剂为自制方冠微一号,处方为:瓜蒌15g、丹参15g、茯苓15g、川芎10g、葛根30g、降香10g、麦冬10g、制半夏10g、三七10g、姜黄10g、郁金10g、寄生30g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辩证治疗,若患者为失眠,心慌,可加酸枣仁、五味子、珍珠母等;若患者胸痛较重,可加入元胡、薤白,石昌蒲;若患者心烦,汗出,可加用地骨皮,丹皮、山萸肉。加入250ml水煎汁,每日一剂,于早晚分两次服用,连续服用一个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疗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为:①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显著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等情况未发生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后心绞痛发作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 0进行处理,临床治疗有效率以百分比(%)表示,用检验;心率情况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方差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中医组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2例,常规组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7例,中医组: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94.9%:82.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683,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情况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情况有明显改善,且中医组患者运动后心绞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微血管性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虚为气虚、阴伤、阳虚,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肺肾,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微血管性心绞痛多见胸闷、胸痛、脘闷腹胀、情志抑郁等实证表现,舌质多见紫暗或伴瘀斑,舌苔多腻,脉象以弦为主。气滞痰阻血瘀证是其基本证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心气虚、心阴虚。虽然血瘀、痰阻属主要症状,情志不遂亦起重要作用。本病女性多于男性。老年患者应以益气养阴为主,年轻患者应以化痰祛瘀为.本方用瓜蒌,制半夏,丹参、茯苓、川芎、葛根、三七、姜黄、郁金,降香,理气祛痰活血通络,、麦冬,寄生滋阴补肾诸药联合使用,用于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可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中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9%)明显高于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82.1%),且中医组患者精神,运动耐力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总之,中药汤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