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病态心理成因及疏导

2017-11-30 23:44高万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疏导行为习惯

高万成

[摘 要]教师应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非正常表现状态,分析学生自卑、压抑、封闭、偏激四种病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呼吁家庭、学校、社会重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行为习惯;病态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69-02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状态、心理品质、心理能力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致使他们出现知识断层,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同学,且行为习惯表现出非正常状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缺乏积极进取意识、自暴自弃、认知偏激、逆反心理严重;纪律上自由涣散,打架斗殴;学习目的不明确,逃学厌学,上课不专心,成绩较差等。而恰恰就是这些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不良影响,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因素。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通常又以自卑、压抑、封闭、偏激四种病态表现出来。

一、自卑心理

青少年自卑心理一方面来自外界对学生行为的屡次批评和学习成果多次否定;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的困苦经历或疾病等造成的心理创伤,如家庭成员间的严重冲突、父母离异或病故、家境过于贫寒等。学生心理负担远远超过了该年龄所应承受的程度,造成学生心理承受的意志力崩溃,失去生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前不久,湖南河西桐梓坡发生了悲剧的一幕:年仅13岁的女中学生付某留下遗书后,从17层高楼纵身跳下,当场身亡,这为中学生心理问题又敲响了一记警钟。跳楼自杀的付某今年读初二,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和离婚后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亲均已下岗,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窘困,早在两年前,付某就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并没有引起家人的足够重视。针对付某自杀,中国心理学会湖南心理教育辅导中心副主任黄振芳教授认为,付某肯定存在心理问题,她生活在只有父亲的单亲家庭,家庭的温暖关爱严重缺失;家庭经济条件过于窘困;加上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付某心理承受能力弱,于是会产生厌世的心态,导致悲剧的发生。如果家长和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行为多一点关注、多一点引导、少一点责备,对其学习成果多一份珍惜、赞赏,同时学校、社会及时承担起救助关爱和心理干预的责任,那些娇嫩鲜活的生命之花就不会过早凋谢,就不至于形成学生“足将进而趔趄,口将音而嗫嚅”的自卑心理病態。

二、压抑心理

压抑心理通常表现为心情沉闷、烦恼不堪、牢骚满腹、暮气沉沉,既不能分享他人的喜悦,也不能分担他人的忧愁,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难以产生共鸣,散失广泛的兴趣,成天拘泥于自我约束之中,严重时还会有绝望轻生的念头。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心理实体,因为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个性;从社会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由特定年龄段的义务、权力和职责构成。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知识面的拓展,他们处在张扬个性与个性尚未确立,渴望得到尊重认可与往往被学校、家庭、社会忽视的矛盾之中。由于他们的知识与社会阅历不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等原因,尽管他们有张扬的个性、奋发进取的表现,也常常难以得到重视、信任和鼓励,这样就扼杀了埋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难得的个性塑造、进取创新潜能。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如果不采取武断指责、谩骂甚至惩罚等手段来刺激他们本来就不稳定的情绪,就不至于出现绝大多数学生敢怒而不敢言,采取忍气吞声、沉默这类无声反抗的应急反应,使得学生产生压抑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的悲剧就会避免。

三、封闭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吉福特认为:“青少年心理发展往往呈现出矛盾和不稳定的特点,他们常希望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肯定自己,但往往在片面肤浅的认识基础上肯定自己;反过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有时是深刻的,但却又引不起相应的体验。”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的自然防御本能。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惑,而挫折和困惑会引发个人的焦虑。有些学生抗压的能力较弱,使得焦虑越积越深无法化解,故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现实,降低焦虑感,久而久之也就弱化了他们与社会交往和自我表现的能力。这样使其获得的各种信息片面、狭窄,导致情感隔绝,产生了孤独、隔世之感,从而使心理活动出现病态。从青少年来讲,“同一性危机”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机”是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同一性危机”是青少年企图重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产生的自我意识的混乱。面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剧变,渴望交友而知己难找,渴望获得正确的认识而现实中负面信息干扰多我等矛盾,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家长、良师益友的解惑答疑和指点迷津。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了解与掌握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知识,架起他们与别人沟通的桥梁,坦诚从容地面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品质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做到动辄不小题大做、挖根寻源、横眉冷对,敏锐地把握学生与外界沟通和纠正错误的最佳良机。那些无情地伤害学生善良心灵,促使学生心灵大门关闭,出现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后果就不会产生。

四、偏激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须经人脑的思维,通过评价或估量才产生情绪和情感。”她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在森林里看到一只熊就会引发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关在铁笼里的熊就不会恐惧。偏激心理的产生源于所掌握知识与实际心理年龄极不相符的矛盾状况,表现在行动上是莽撞行事,不计后果,误把蛮干、鲁莽当英雄行为,见识上孤陋寡闻,社交上自我封闭、自以为是,总以绝对的、片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问题。对同学、家长、教师善意的规劝批评不理不睬,成天抱怨自己怀才不遇,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在情绪上表现为按照个人的是非标准去评价周围的一切,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总是沉醉在自我意识里。当今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提前,意志控制力薄弱,情感容易波动,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显著特征。网吧、游戏、色情等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在所难免,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出现问题时,家庭、学校、社会应采取和风细雨式的化解,而不是暴风骤雨的激化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稳定他们的情绪,弱化他们本来就有的逆反心理,这样才能清除孕育学生产生一触即发、一怒就失控的偏激心理倾向的温床与土壤。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朵小花都是一个独立的色彩缤纷的世界。只要家庭、学校、社会重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疾患,做到对症下药,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理疾患和心灵创伤就会得到及时疏导与医治,他们健全的人格能确立,能力就会形成,素质就会提高,心灵的防护大堤就会筑起。也许,今日有心理疾患的学生,明天就会是德才兼备的栋梁。

[ 参 考 文 献 ]

[1] 梁斌.中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肖威尔,王振,马婷婷.青春前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 赵鸣九,杨永明,胡复.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疏导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低年级数学兴趣提高四步法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关于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