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弟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海南 陵水 572400)
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效果对比
陈龙弟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海南 陵水 572400)
目的:比较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 临床效果。方法:对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将这40例患者分为锁骨钩钢板组(20例)和锁定钢板组(20例)。对锁骨钩钢板组患者使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锁定钢板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其术后胸锁关节功能的评分和并发症的 发生率。结果:与锁定钢板组患者相比,锁骨钩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其术后胸锁关节功能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相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该病的效果更佳,能减少其术后的并发症,改善其胸锁关节的功能。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治疗效果
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少见的骨科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胸锁关节是人体最稳定的关节之一,并不容易发生脱位,而相关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发病率仅占肩关节脱位总发病率的3%左右。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法治疗该病[1]。为了比较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笔者对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随机将这40例患者分为锁骨钩钢板组(20例)和锁定钢板组(20例)。在锁骨钩钢板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14例和6例,其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39.49±6.42)岁。在锁定钢板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12例和8例,其最小年为22岁,最大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0.02±7.3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1)对锁骨钩钢板组患者使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方法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让其将头部偏向键侧,对其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在患者胸骨上缘超过胸骨中线的1cm处做一个弧形切口,逐层切开其皮肤、脂肪层、肌肉和浅筋膜,将其部分肋锁韧带切断,同时小心剥离其锁骨近端的骨膜,充分暴露其胸锁关节。对患者的胸锁骨关节进行清理和手法复位,待复位的效果令人满意后,将锁骨钩钢板的钩突部分插入患者胸骨柄的后方,使钢板紧贴在其锁骨内侧前方的骨皮质上,之后用三枚螺钉将钢板固定在其锁骨上。修补患者的关节囊和胸锁韧带、肋锁韧带,尽量保证其胸锁关节完整。最后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2)对锁定钢板组患者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方法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让其将头部偏向键侧,对其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以患者脱位部位的胸锁关节为中心,做一个长约6cm的横向切口,逐层切开其皮肤和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其胸锁关节。对患者脱位的胸锁关节进行复位,适当地剥离其锁骨近端的骨膜。将T型钢板的T端固定在患者的胸骨上,将钢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其锁骨上,在此期间要保持其关节囊的平整。最后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其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2)用我院自制的胸锁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其胸锁关节的功能。此量表的分值为0~16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胸锁关节的功能越佳[2]。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其术后胸锁关节功能的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锁骨钩钢板组患者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和术中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6.34±7.83)min和(48.36±5.42)ml,锁定钢板组患者手术持续的平均时间和术中的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8.21±7.04)min和(49.94±5.66)ml,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胸锁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 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锁骨钩钢板组患者胸锁关节功能的评分明显高于锁定钢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胸锁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胸锁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s )
注:与锁定钢板组患者相比,*P<0.05。
组别例数术后1个月(分)术后6个月(分)锁骨钩钢板组2011.23±1.35*14.22±1.78*锁定钢板组208.43±1.1310.94±3.26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锁骨钩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20),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4/2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过去,临床上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锁骨内端切除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韧带重建术等[3]。其中,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应用最为广泛。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的方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用此手术对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进行治疗,具有稳定性好、应力负荷小、有利于胸锁关节活动等特点[4,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相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该病的效果更佳,能减少其术后的并发症,改善其胸锁关节的功能。
[1]林旺,林伟民,王盈盈,等.锁骨钩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前脱位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5,55(45):87-88.
[2]谢志云,王小勇,朱祖巍,等.胸锁关节功能重建的临床病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1):1162-1163.
[3]戴冲华,马斌,邵建明,等.锁骨钩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并胸锁关节脱位[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1):54-56.
[4]朱雄白,李悦,滕红林,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40(5):508-509.
[5]郭宁峰,庞清江,邱惠斌,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452-453.
R684.7
B
2095-7629-(2017)3-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