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特岗教师计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7-11-30 02:10:52周琬謦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特岗计划政策

周琬謦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近十年“特岗教师计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周琬謦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 671003)

近十年来关于“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成果显示学界对“特岗教师计划”的直接受惠者——“特岗教师”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涉及“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存状态、生活质量、职业认同、职业倦怠、职业发展、专业素质、专业发展、队伍建设与管理、培训与培养等议题,并对“特岗教师计划”的实践问题、效果与对策开展了一定的理论探究和实证研究。但是,研究成果总量偏少,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学科视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点,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影响力有限。当前应重点加强“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状况的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问题研究。

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研究成果

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同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教师〔2006〕2号),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正式颁行,该政策旨在“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及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已覆盖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四省藏区和南疆四地州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地区原‘两基’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分团场),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累计已招聘40多万名大学生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任“特岗教师”,对上述地区而言,“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实施,除了发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外,还兼具促进教育精准脱贫、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意义。因此,开展“特岗教师计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对已有关于“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探析“特岗教师计划”研究的现状,归纳主要学术观点,分析研究局限,并对今后研究进行科学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概况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2006年以来,随着“特岗教师计划”的深入实施,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涌现。通过“中国知网”“读秀”和“超星数据库”3个检索工具,以“特岗教师计划”和“特岗教师”两种方式进行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2月,未找到相关著作,查到相关文章583篇,文章的基本概况如下:第一,从来源数据库看,报纸文章281篇(48.20%),期刊论文185篇(31.73%),硕士学位论文114篇(19.55%),会议论文3篇(0.52%)。第二,从发表年度看,文章的年度分布趋势呈“W”型(以2008年、2010年、2012年三个时间节点为拐点,如图1所示)。学界对“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相对迟缓,2006年至2009年间发表的几乎都是宣传报道性的文章,主要是对政策进行介绍、解读和宣传,直至2009年11月才出现首篇学术研究性的文章《“特岗教师”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1〕,2009年至2010年间,研究者开始对“特岗教师”服务期间及服务期后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实证调查;2011年至今,研究者主要关注“特岗教师”的生活、工作现状与问题,对“特岗教师计划”的政策实践进行反思,探究其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多学科化趋势。第三,从作者所属机构看,理论研究性的文章主要来自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有少数几篇来自科研院所。

图1“特岗教师计划”相关文章发表的年度趋势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经外文数据库检索发现,国外学者直接探究我国“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刊,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对“为美国而教计划(Teach For America)”的研究,议题涉及TFA计划的招募条件〔2〕、发展规模〔3〕、影响〔4-5〕与成效〔6〕以及对计划的质疑〔7〕与批判〔8-9〕等。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主题和主要学术观点

(一)对“特岗教师计划”的直接受惠者——“特岗教师”的研究

1.对“特岗教师”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被援引较多的有《新聘特岗教师自我和谐状况调查研究——以安徽阜阳2009年新聘特岗教师为例》〔10〕、《四川地区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1〕、《地震灾区中学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农村特岗教师人际关系与自尊之相关研究》〔13〕、《农村特岗教师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相关研究》〔14〕、《安徽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5〕、《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16〕和《贵州省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研究》〔17〕等。研究发现:“特岗教师”的“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平均水平〔18〕,“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9〕,缺少社会支持〔20〕。

2.对“特岗教师”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研究

被援引较多的有《特岗教师,你在他乡还好吗——基于一所乡镇中学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18〕、《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19〕、《“特岗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的研究》〔20〕、《“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21〕和《从特岗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看特岗计划》〔22〕等。研究发现“特岗教师”生存状态堪忧〔19〕,生活质量偏低〔22〕。

3.对“特岗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职业发展的研究

关于“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是认为“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23-24〕;二是认为“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25-26〕。张旭指出,“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个人因素影响〔27〕。“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面临待遇低、职称评定难、工作成就感低、深造机会少、再就业政策不清晰、考核制度不健全、缺乏职业发展长效机制等问题〔28-29〕,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30-32〕。“应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延长工资的转移支付年限,保障并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加强培训、考核、人文关怀和政策宣传,建立职业发展长效机制”〔29〕。

4.对“特岗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的研究

研究指出,“特岗教师”存在专业理想不稳定、专业知识欠缺、专业能力薄弱、专业发展条件差等问题〔33-34〕,其专业发展的症结在于“缺乏政策制度保障,学校无力关注,自主发展意识不强”〔35〕。

5.对“特岗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不合理、工作负担重、生活状况不乐观、专业发展困难、稳定性差等问题〔36〕,主要原因在于“机制建立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管理不系统”〔37〕。

6.对“特岗教师”培训与培养的研究

“特岗教师”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训时间安排不科学、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方式缺乏实践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成效和质量不高〔38-39〕。金东海和蔺海沣指出,应“建立科学与灵活的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组建一支以一线优秀教师为主的培训者团队;强化按需施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力促岗前培训的实践性转型”〔40〕。有研究者认为,应建立和完善长期有效的“特岗教师”培训机制〔41〕。也有研究者指出,“特岗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包括适合农村学生的典型教学经验交流、优秀教师的公开课观摩、新课改理念、班主任管理等;应当以研讨的方式而非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培训〔42〕。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加强“特岗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43〕、思想政治素质培养〔44〕、乡土情怀培养〔45〕和价值观引导〔46〕。

(二)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执行状况的研究

1.对“特岗教师计划”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援引较多的有《“特岗教师”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1〕、《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47〕、《贵州省W县“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48〕、《“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49〕、《农村特岗教师政策的问题及改进》〔50〕、《特岗教师政策合理性审思》〔51〕、《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优”与“思”——以安徽省F县为例》〔52〕、《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53〕、《“特岗教师”政策审视——以河南省为例》〔54〕和《教师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岗教师”为例》〔55〕等。研究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招聘唯学历化,对从教素质考察不够;岗位弹性落实有偏差,存在县城中小学“截留”现象;到岗后“教非所学”,专业化发展受限;政策承诺与实际兑现存在落差,配套措施滞后;服务年限偏短,服务期满后入编困难等〔47-48〕。张济洲指出:“应强化政策执行力、提升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生活适应力、关注职业生涯、发挥政策合力作用。”〔53〕杜亮认为:“特岗教师主体与农村学生相似的社会阶层来源背景使其具有特殊的角色榜样作用,需考虑其特殊地位与社会作用,完善相关政策。”〔55〕此外,有少数研究者关注到“特岗教师计划”在民族地区实施的适应性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指出,“特岗教师”在民族地区的文化适应问题归因于文化冲突〔56〕,多元文化背景影响“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57〕,应加强政策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研究,推动民族教育生态的发展,实现政策效果的最优化〔58〕。

2.对“特岗教师计划”执行效果与效益的研究

该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少。李跃雪和邬志辉指出,“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效果总体良好,受到地方学校的欢迎〔59〕。刘红熠认为,该政策价值只是部分实现,前景有待探讨〔60〕。朱翠林研究了该政策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并构建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61〕。安雪慧和丁维莉评估了该政策的效果,认为其在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矛盾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62〕。赵传珍从效果、效率、效益、公平性等维度评估了政策的绩效〔63〕,但不同评估维度所用数据缺乏对称性和完整性,缺乏对政策执行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观照,结论存在一定局限。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学界对“特岗教师计划”相关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对“特岗教师计划”的直接受惠者“特岗教师”,学界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涉及“特岗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生存状态、生活质量、职业认同、职业倦怠、职业发展、专业素质、专业发展、队伍建设与管理、培训与培养等议题,为“特岗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等多方面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针对“特岗教师计划”的政策实践,学界开展了一定的理论探究和基于某地或某省个案调研的实证研究,探究了“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的问题、效果与对策,为“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部分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成果总量偏少,存在研究盲点

学界对“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远滞后于“特岗教师计划”的颁行,直至2009年才有首篇学术研究性的文章刊发,迄今尚无相关研究专著出版。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盲点:其一,从学科视角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民族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以及多学科综合视角的研究极为欠缺。其二,从研究对象看,对“特岗教师”的关注和研究较多,对“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情况的调研和省思较少。其三,从研究方法看,对全国范围“特岗教师”群体或“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总体的调查研究鲜有见刊,以某地或某省多地“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个案为对象的调查研究也不多,实证研究有待丰富。对“特岗教师计划”在我国不同地区实施情况的横向比较或在同一地区实施情况的历史比较等研究极为缺乏,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有待加强。而且,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价值、意义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对“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培养与激励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都还比较薄弱。其四,从研究内容看,对“特岗教师”信息化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对“特岗教师计划”在不同区域实施状况、成效、问题与对策的个案研究不多,对“特岗教师计划”在民族地区的适应性问题研究极为欠缺,以不同区域与不同类型政策执行单位为个案检测政策效果的研究极少,以政策绩效评估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政策实施的绩效尚未得到系统的评估。其五,从研究者看,绝大多数是“局外人”对“特岗教师”或“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缺少“特岗教师”对“特岗教师”或“特岗教师计划”的研究。

(二)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获得国家资助的研究项目较少,成果的影响力不大

近十年来,学界虽然对“特岗教师计划”相关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产生了一批学术研究成果,但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和《中小学管理》等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刊物上的文章不多,在核心期刊刊发的相关研究论文仅有28篇,获得国家资助的研究项目仅有3项,研究成果的价值和作用的发挥还比较有限。

四、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精准脱贫”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政策研究促进政策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抓手。“特岗教师计划”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自上而下的特殊政策,具有极强的价值选择性和目的性,助力教育精准脱贫是其当前重任、促进教育公平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其终极目的,开展“特岗教师计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未来一段时期相关研究必将更加丰富。

结合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实证研究还不够丰富、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等研究现状以及“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实践与发展的需要、“特岗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未来一段时期应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相关研究。

(一)加强对“特岗教师计划”与“特岗教师”的基础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十年实践基础上,应从多学科视角切入,进一步深化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价值、意义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对“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培养与激励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深化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本质、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形成系统的“特岗教师计划”政策价值、评估与发展理论以及“特岗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理论,进一步引领和指导“特岗教师计划”实践及“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加强对“特岗教师计划”实施情况的实证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注政策现实和实践,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而历史研究、问题研究和比较研究是认识实践问题、把握实践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64〕。迄今,“特岗教师计划”颁行已满十年,并将全面深入实施,在政策配套制度并不健全、对政策现象的经验和实证研究不够、跨学科研究欠缺等现实背景下,为科学审视“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实践经验、绩效以及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应重点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实证研究:一要加强“特岗教师计划”实施状况的个案研究,尤其要加强以不同区域与不同类型政策执行单位为个案的政策绩效评价研究;二要加强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要对“特岗教师计划”颁行状况进行区域比较和历史比较;三要加强“特岗教师计划”在不同地区实践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尤其应该加强该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的适应性问题研究。通过加强上述研究,深化对“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实践现状与问题的认识与把握,从而为“特岗教师计划”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进一步推进“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实践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对类似政策的国别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深化我国“特岗教师计划”政策及其实践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别国类似政策(如美国的TFA计划)的研究,从而为“特岗教师计划”政策的实践者和利益相关者学习借鉴别国实施相关政策的成功经验、吸取别国实施相关政策的失败教训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进而扬长避短,促进我国“特岗教师计划”的理性发展与科学发展。

〔1〕周晔.“特岗教师”政策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2):5.

〔2〕ASHIEDU J A,SCOTT-LADD B D.Understanding Teacher Attraction and Retention Drivers:addressing Teacher Shortages〔J〕.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1,37(11):17-35.

〔3〕Teach For America.Statistical History of Teach For America 1990-1996〔M〕.New York:Teach For America,1996.

〔4〕KEEN,CHERYL,BALDWIN,et al.Students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Involvement in a Communitybased Research and Service-learning Progr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4,5(4):384-394.

〔5〕KRETCHMAR,KERRY.The Revolution Will Be Privatized:Teach For America and Charter Schools〔J〕.The Urban Review,2014,46(4):632.

〔6〕WENDY KOPP.Don’t Wait to Solve the World’s Problems-Commencement(address delivered to Georgetown College)〔R〕.GeorgetownUniversityWashingtonD.C.,2008.

〔7〕VELTRI B T.Teaching or Service?The Site-Based Reali-ties of Teach for America Teachers in Poor,Urban Schools〔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2008,40(5):533.

〔8〕LINDA D H.A Future Worthy of Teaching For America〔J〕.Education Week,2004(23):40.

〔9〕FU,JENNIFER.New Recruiting Efforts by Teach for America Yield Record Applicants〔J〕.Education Week,2005(3):9.

〔10〕杨震,张杰,刘红艳.新聘特岗教师自我和谐状况调查研究:以安徽阜阳2009年新聘特岗教师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0(3):85-87,93.

〔11〕李艳.四川地区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4):103-106,121.

〔12〕凌晨,桑青松,李云.地震灾区中学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36-38.

〔13〕谢国秀,傅丽萍,张光清.农村特岗教师人际关系与自尊之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Z1):70-76.

〔14〕谢国秀,傅丽萍.农村特岗教师人际关系与孤独感之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25.

〔15〕张晓丹,樊晓燕.安徽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21-24.

〔16〕张宁.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17〕刘郁,聂尧.贵州省农村特岗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支持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5(5):51-55.

〔18〕李军合.特岗教师,你在他乡还好吗:基于一所乡镇中学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5.

〔19〕刘祯干.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0〕李庆.“特岗教师”对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21〕袁金艳.“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22〕张申华.从特岗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看特岗计划〔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23〕武慧芳,王爱玲,王密卿.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8-100.

〔24〕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25〕徐继存,宋朝.农村特岗教师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58-64.

〔26〕罗超,廖朝华.特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研究:基于云南省鲁甸县特岗教师的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9):45-47.

〔27〕张旭.特岗教师职业认同偏低的原因分析与改善对策: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A、G、L三县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3(18):19-21.

〔28〕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Z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6-7.

〔29〕孟宪乐.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及长效机制研究:以对河南省五县116位特岗教师的调查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2(11):49-51.

〔30〕赵璐.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及解决办法〔J〕.改革与开放,2011(6):157-158.

〔31〕王翠花.浅议特岗教师职业倦怠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05-106.

〔32〕单永花.河南省特岗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黑河学刊,2014(4):107-108.

〔33〕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4〕吴洪亮.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途径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1):37-41.

〔35〕安富海.“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对贵州威宁县和河北涞源县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39-43.

〔36〕于冰,于海波,唐恩辉.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中西部6省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9):217-220.

〔37〕杨旭娇.特岗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5):96-97.

〔38〕阿呷热哈莫,黄晓晗,李征.特岗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2(4):33-35.

〔39〕余忠彪.基于胜任力的广西“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40〕金东海,蔺海沣.新任特岗教师岗前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教育导刊,2013(11):19-22.

〔41〕阿不力孜·热扎克,陈健.对“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后效的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60-62.

〔42〕莫贵圈.贵州省毕节地区初中数学特岗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9):67-70.

〔43〕吴凯.农村“特岗教师”思想品德的培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32.

〔44〕李婷.新疆特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5〕刘敏,石亚兵.乡村教师流失的动力机制分析与乡土情怀教师的培养:基于80后“特岗教师”生活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6):15-19.

〔46〕王纬虹,杨军,金星霖.新任特岗教师的现状与培养建议:基于重庆市的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2(11):42-45.

〔47〕贾涛.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3-5.

〔48〕杨廷树.贵州省W县“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49〕易海华,刘济远.“特岗教师”如何更好地落地生根:关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工作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16.

〔50〕张秀陶,郑晓婷.农村特岗教师政策的问题及改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77-78.

〔51〕马春梅,王安全.特岗教师政策合理性审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8):1-4.

〔52〕樊万奎,吴支奎.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优”与“思”:以安徽省F县为例〔J〕.中小学管理,2011(7):19-21.

〔53〕张济洲.农村“特岗教师”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26-28.

〔54〕陈凯.“特岗教师”政策审视: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3-54.

〔55〕杜亮.教师分层、社会流动与教育政策的完善:以“特岗教师”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1-15.

〔56〕阿呷热哈莫.特岗教师文化适应问题分析: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J〕.教育导刊,2016(7):71-74.

〔57〕邓金春.多元文化背景下云南农村特岗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58〕蔺海沣,金东海.民族地区特岗计划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2012年甘肃省新任特岗教师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26-30.

〔59〕李跃雪,邬志辉.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静乐县和东乡县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4(4):52-57.

〔60〕刘红熠.政策辩论视角下“特岗计划”评估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61〕朱翠林.对构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析:以广西“特岗计划”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为例〔J〕.财政监督,2013(21):55-57.

〔62〕安雪慧,丁维莉.“特岗教师计划”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1):1-6.

〔63〕赵传珍.“特岗计划”教育政策绩效评估〔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77-79.

〔64〕周琬謦.应用型本科教师的发展:内涵、重要性、问题和路径:潘懋元先生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观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6,1(11):86-90.

(责任编辑 刘英玲)

Ten Years'Research on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Zhou Wanqing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rough reviewing ten years'research on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it is found that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comparatively abundant research on the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the scheme,namely th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Specifically,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respects to the teachers'mental health,social support,living condition,quality of life,professional identity,job burnou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ofessional quality,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training and cultivation,etc..Meanwhile,there are certa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empirical studies concerning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the effects and counter measures of the Scheme.However,the amoun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is still small.There are also some blind spots in the research object,content,method and disciplinary viewpoint,and relevant research was usually publishedin low-class journals and has limited social influence.At present,we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case study,comparative study,historical study and problems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 Scheme;specially contracted teachers;research results

G451

A

2096-2266(2017)11-0079-07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滇西边境山区‘特岗教师计划’十年实践的绩效评估与典型经验研究”(17BMZ070)

2017-03-17

2017-04-28

周琬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发展、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特岗计划政策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2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