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文化考量及其战略构想

2017-11-29 14:23马文友
体育教育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途经武术一带

马文友

(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带一路”下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文化考量及其战略构想

马文友

(泉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带一路”不仅为经济建设铺了一条路,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搭了一座桥。武术对外交流亦是新常态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作为一种身体语言,武术不仅能减少交流障碍,同时还能消弭异质文化间的意识形态隔阂,为“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之间的“民心相通”发挥重要作用。但需注意,武术对外交流应根据“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之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增加能“文”能“武”的传播者和采用多层次、多领域的传播途径;同时,增加驻外使馆与当地武术组织的日常联系,向他们输出武术资源和提供武术服务;增加媒体关注度,打造当地粉丝团等。

武术;“一带一路”;对外交流;文化考量;战略构想

1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进展及武术对外交流研究之得失

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近日,国家几大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正由战略构想阶段步入全面务实阶段(2015年,我国迎来“一带一路”全面实施“元年”),成为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部署。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用于通商与经贸往来,但是今天的“一带一路”之构想涵盖范畴要大得多,除了政治、外交、金融和一般意义上的经贸活动外,它还包含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工程,等等。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理应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主动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时下,正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走向实质性阶段,既需要政治、经济领域的不断推进,同时也需要文化领域的深入交流。武术正可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发挥自身特色,以一种“去意识形态”的身体语言之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工程起到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关于“武术国际传播”、“武术对外交流”这一话题,可谓老生常谈,众多学者已经从多维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有的从传播策略角度提出了具体方案,如:邱丕相等的《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孟涛等的《文化符号与责任担当: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话语分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有的从文化角度指出了武术传播对国家层面的现实意义,如:温力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术的对外交流》(《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郭玉成等的《文化强国视域下武术国际传播方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还有的从阻碍传播因素的角度,指出了规避传播风险的可能性,如:蔡仲林等的《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秦子来等的《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体育学刊》2008年第4期),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前人的研究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可资的参考价值。但是,学术研究要与时俱进,武术国际传播或对外交流要结合时代背景,紧扣时代脉搏才更加彰显意义。纵观前期研究,少有结合、利用“一带一路”途经国及地区或将“一带一路”途经国及地区作为靶目标,进行的专门性研究。“一带一路”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构想,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事情。本研究一方面要为“一带一路”之愿景做贡献,使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的对外交流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能够疏通言路,沟通民心,为双边或多边国家开展的经济与政治交往架构桥梁。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带一路”之战略,加强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为武术的对外交流提供了靶目标,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传播策略,使双方均能从中受益,以加强武术的对外交流活动。

2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文化考量

2.1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建立双方彼此信任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以我为主”制定的,需要铺垫和交流、需要民心相通。在这种背景下,利用武术交流之契机,打开心门,循循善诱,建立互信,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中国人一向讲究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对待双边与多边外交关系总是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不恃强凌弱、不唯我独大。武术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物化载体,传递的正是这种文化理念——古往今来,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武术一直奉行“以德为先”,强调“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认为“凡事好商量”,讲究“先礼后兵”;尊崇“上善若水”、“守弱处雌”、“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最好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利用武术在“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的交流机会,使两国人民有了近距离的肢体接触(慢慢渗透文化理念);通过亲身学习武术,不仅掌握了武术技能,而且还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等。这样,更加有利于建立两国人民的彼此信任。

2.2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有许多华人华侨,同根同祖,文化认同很重要。武术是一种形式载体,是一种身体文化,而且在华侨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们从小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武术(国外流传有一句话,叫做“不知武术则不知中国人”),打出这张“感情牌”,让海外侨胞找到归根之路,继而使他们成为传播武术的主体。

海外华侨长期旅居国外,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人际关系,通过他们宣传武术,更有说服力,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他们教授武术(躬身践行以及语言交流之便),不仅会扩大受众面和受众群体,而且也会无形中增加他们的文化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2.3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理念

北京市某城区从事精神卫生工作或相关工作的105名在职工作人员,其中政府部门87人,包含街道主管部门、综治、派出所、民政、司法、残联、社区居委会和精神卫生防治专业人员18名(社区卫生中心精神卫生科)。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问卷105份。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感性符号,它可以通过一种身体交流方式,向“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具象”地诠释儒、道、释的精神文化要义——儒家倡导的“美善统一”、“和合为美”;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上善若水”;佛教倡导的“一心向善”、“克己度人”等等理念在武术中均有所体现。无论从技术、武德抑或精神追求层面,武术中“崇尚和谐”的文化与理念可谓举不胜举,它完全可以释疑解惑“中国威胁论”的子虚乌有,进而为中国和平崛起之理念“现身说法”(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毛里求斯曾指出,“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中华武术参与国家、政府、民间组织的交流和出访活动也在逐渐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整体上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出的核心价值理念——“崇尚和谐、以和为美”,可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树立“中国和平崛起”的正面形象。

2.4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展示国家良好形象

“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对外交流能够增加途经国或地区之间的沟通机会,弱化文化差异,增强民众亲和力。众所周知,政治、经济等赤裸裸的外交手段容易引起他国的防范与反感,文化外交尤其是“去意识形态”的武术文化外交比较易于被接受(外国人喜欢中国功夫,特别是老少皆宜的独具健身效果的太极拳更是倍受青睐)。同时,武术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尚武崇德”、“不争无为”、“尊师重道”、“仁礼教化”、“上善若水”、“守弱处雌”、“崇尚自然”、“与人为善”等等,比较感性化(也是当下浮躁的西方社会之所需),习练日久就会被无形中熏染,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偏见甚或不轨之徒的有意诟病,而且还能够正面展示国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良好形象。

2.5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拓展他国观察中国视域

“一带一路”途径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部分地区,粗略统计,“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通用语有近50种[1]。用单纯的语言去一一沟通费时费力,所以可选用国际通用的身体语言——“武术”来完成。中国武术,尤其太极拳、南拳、截拳道、咏春拳等在有些国家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据调查,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的八种样式中,中国功夫排名第四[2]——永春白鹤拳以李小龙所练咏春拳的源头而蜚声海内外;“太极拳已传播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参与人数超过一亿”[3];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每每都有武术表演。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和社会基础,加强武术对外交流,通过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切磋和互动,拓展他者观察中国的视域,扩充异族了解中国的手段和方式。

2.6 利用武术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有研究表明,“西方受众对宣传和说教表现出极度的反感”[4]。有鉴于此,要切实找到一种更适合的路径来传播中国文化。由于文化差异,异文化间容易产生认识偏颇乃至意识上的隔阂,武术作为一种“无声的、非口头表达的且能够传递信息及观念的显意符号系统的”[5]身体语言,打破了纯语言沟通的障碍,跨文化传播优势十分明显。另外,武术在海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及广泛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有着为数众多的武术迷,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就是从武术开始并不断深入的(如武侠影视剧、功夫舞台剧和孔子学院中的武术课程等)。所以,武术对外交流的文化意义不可小觑,武术(文化)处处体现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知行合一)、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和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习它、掌握它、利用它可以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对外交流的战略构想

3.1 应坚持互动调和的原则,不断适应当地的人文与社会环境

3.2 应兼顾民族个性和“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的文化共性

武术与“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置换立场,眷顾他者,不能总是“以我为主”,“自说自话”。须知,“走出去”只是表面性的,“走进去”才是实质性的。武术要走进“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需要树立正确的交流理念——兼顾个性与共性,设立弹性机制,这样才能慢慢消除戒心,融入本土,也才能使自己在当地逐渐壮大,开花结果。

3.3 应做到民众、社团、国家三层面同时出击

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中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6]。由上可见,国家层面对文化的对外交流十分重视,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接下来就是各个行业的落实问题。建议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应该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切实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自己的贡献;武术从业人员也应全心投入,致力于武术事业的发展与传播。诚然,当下对“文化争夺”、“文化侵略”现象非常敏感,单纯的文化输出往往会受到抵制,虽然通过身体语言形式的武术宣传中国文化比较隐蔽且容易被接受;但还是要“上下一心”,“联合出击”,切勿“单兵作战”,造成“孤掌难鸣”、“进退两难”之窘态。

3.4 应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多样化的内容

“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有60多个,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受众群体需求也不尽相同。为此,无论是武术教育工作者、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教练员、武术评论员等等都应该有针对性地分层培养、量身定制,以便能够亲身实践,把准脉搏,及时了解他们(受众群体)所需并能够通俗易懂地向他们阐述正宗的武术文化,使他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产生再次学习的欲望。同时,武术也要利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优势使自己无处不在,随时随地抢占粉丝,并向他们输出多样性的传播内容——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文化武术、体育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媒介武术等等,不拘一格。

3.5 应利用好“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习武群体的地缘、亲缘关系发展壮大自己,增加民族凝聚力

据有关资料显示,清末至民国,大批中国人涌入东南亚地区,形成移民高峰。这一时期,许多华人华侨会馆和武术组织相继建立,使武术在东南亚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传播。其中,仅作为中国第一侨乡的泉州在东南亚就有七百多万华侨。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这些地缘、亲缘关系发展壮大习武群体,并有策略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将他们从传播“受体”变成传播“主体”,使其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6 应利用好“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举办的各种武术活动,正面宣传自己,塑造国家良好形象

当下的“视觉文化”,在加大了武术“超时空”传播优势的同时也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一定程度造成了武术文化的误读和曲解;同时由于武术的商业化也导致了武术的三俗化(低俗、庸俗、艳俗),一定程度损害了国家(中华武术)的良好形象。因此,应该统一认识并通过专业理论引导使武术正本清源,回归正途。譬如,可在“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举办的武术演出活动——“驻外使馆的武术嘉年华”以及“少林武僧团的国外巡演”中加大武术正面宣传力度,提炼武术优秀内质,重塑国家良好形象。

4 结论与建议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沿线国家或地区60多个,人口44亿,语言50余种。要通过语言进行一对一的交流需要掌握多个语种,比较困难,武术作为一种跨意识形态的身体语言,具有减少语言障碍、弱化意识形态差异等特性,比纯粹的语言更能发挥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优势。因此,可利用武术对外交流之契机,通过身体的互动,诠释中国文化,借以沟通民心,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落实奠定群众基础,为双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深入交流架构桥梁。

近年来,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等活动中,每每都有武术表演,充分证明了中国武术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笔者认为,通过武术对外交流,不仅可以增强“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而且还可以向它们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理念、展示国家良好形象、增加当地华人华侨的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等。欲达上述之目的,本文建议:(1)应聚焦有针对性的交流指向,根据“一带一路”途经国或地区不同受众的需求,制订不同的传播策略;(2)构建多元化的交流途径——国家、社团、个人三路同时出击,找准目标,区别对待;(3)利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多样性的交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4)跨文化交流要懂得换位思考,弱化个性,突出共性,迂回曲进,达成共识;(5)应效仿跆拳道的成功经验,前期投入,送货上门,无偿奉献,再图回报,等等。总之,中国武术对外交流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传播策略,以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N].人民日报,2015-09-22.

[2] 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8-199.

[3] 王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2-20(B05).

[4]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1.

[5] 汤书昆.表意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30.

[6] 牛凯伦,赵方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价值取向与输出模式[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2):42-44.

Cultural Consideration and Strateg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Wushu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A Wenyou

(Sport Dept.,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The Band and Road has facilita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cultural ex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Wushu is a new channel of introducing Chinese culture. As a body language, Wushu can eliminate the communication barrier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barrier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covered by the Band and Road. Wushu communication shoul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dopt various communication way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mbassy and the local Wushu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Wushu services should be provided. It is also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media attention and create local fans.

Wushu; the Band and Road; foreign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nsideration; strategy plan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B163),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16C12),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科研基金资助,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泉州师范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马文友(1974-),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武术美学与艺术社会学。

G80-05;G852

A

1672-268X(2017)04-0058-04

2017-07-02)

猜你喜欢
途经武术一带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途经
当你途经我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