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小琴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身体没病,不吃药、不打针、不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是健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越来越多的困惑干扰着正常生活,抑郁,烦躁,易冲动。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对社会适应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一个原本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偶然一次考试不理想,“恨铁不成钢”的妈妈便唠叨几句,没想到这名学生竟然在第二天早晨去学校的瞬间,从自家五楼阳台跳下,仅仅是因为妈妈的几句唠叨。
一个以第一名考入重点中学的农村少女,因身旁的同学们个个拿着苹果手机,向贫困的母亲索要无果后,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原因是母亲不给她卖苹果手机,让她在同学们面前丢面子。
……
从这一系列的案例不难看出,现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强,对挫折的耐受力极弱,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2.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俄國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就是说,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成长,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现实学习、生活,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
二、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2.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是大事小情,我们都要细心地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疏导和教育。例如:一个学生总是课外活动趁教室里无人偷取别人的学习用具并毫不可惜地破坏,老师并没有指责他是“小偷”、“破坏王”,而是通过多次谈话发现,他是因为不善于交流,融不到同学一块,内心孤独而引起心理失衡,企图以这样的方式引起同学们对他的关注。
3.创设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育家诺乐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含羞;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里,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里,他将会爱这个世界。”老师不摆架子,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共同营造一个团结互助的好班集体,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寓心理健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充分利用班会、思品课、科技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的活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通过各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坚持个别谈心和辅导
“早恋”已不是中高学生的专利,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强行的制止适得其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又不能将其扩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个别谈话和疏导,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明白“早恋”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弊多利少,应以学业为重,将萌发的爱意埋葬在心底。
6.与家长保持联系与沟通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应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方法,向家长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愉快的家庭房环境,家校双方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转轨,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矛盾突出,升学压力大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以科学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优化他们的心理机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庆,杜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43-79
[2]杨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兰州大学出版社,P259-298
[3]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P1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