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涂哲智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定量化分析方法
刘晓芳, 涂哲智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以闽北传统村落为例,构建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变化指数和新建建筑屋顶面积指数,定量化计算传统建筑受损程度及建筑“加改建”数量,并结合实地踏勘调研,分析传统村落的风貌演变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屋顶形态的定量化分析能为研究传统村落风貌演变提供快捷有效的方法,及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化分析反映出传统村落的住房“加改建”需求,将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能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传统村落的风貌演变状况及原因.
传统村落; 风貌演变; 屋顶形态; 屋顶面积; 加改建; 闽北
传统村落是我国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遗产,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1].然而,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传统村落风貌正在逐渐变化,其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多年来,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研究多是从踏勘调研定性角度进行的.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与视角的拓展,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开始呈现量化、多元化、科学化的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村落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2-3]、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4-5]、对空间认识与行为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研究[6]、信息化村落空间要素分析[7]和空间句法分析[8-9].现有关于传统村落风貌的研究多是局限于定性角度,且需要建筑质量、结构、风格等详细的建筑和村落空间的调研资料.这些资料获取难度较大,耗费时间长,且受人力、物力等多种条件限制.关于传统村落定量研究的成果主要着眼于村落的空间形态、村落肌理等方面,但采用定量化方法进行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研究还较缺乏.本文基于传统村落屋顶面积变化指数,提出一种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采用定量化方法研究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状况,解译不同时间期传统村落的影像图,计算传统建筑受损程度及建筑“加改建”情况,评估村落的风貌演变状况.
1.1数据来源
以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福建省南平市的城村和下梅村为研究案例.
(a) 2008年
城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南24 km,城村汉城遗址的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始建于隋唐,兴于宋代的古村,近千年前,由赵、林、李三大姓聚族始居于此,形成了文化古迹众多的古村落.
下梅村地处福建省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10 km,距武夷山市区6 km;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悠久古民居三十余座,具有独特的传统魅力.
城村、下梅村航拍遥感图,如图1,2所示.图1,2来自Google Earth高清影像.
(b) 2013年 (c) 2015年图1 城村航拍遥感图Fig.1 Aerial remote sensing map of Cheng village
城村采用2008年,2013年和2015年等3个时间期的影像图,下梅村采用2004年,2008年,2011年和2015年等4个时间期的影像图.
(a) 2004年 (b) 2008年
(c) 2011年 (d) 2015年图2 下梅村航拍遥感图Fig.2 Aerial remote sensing map of Xiamei village
1.2研究方法
传统村落的坡屋顶传统建筑是村落风貌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大量坡屋顶建筑构筑的有机整体是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重要表现.传统坡屋顶建筑的保存状况及新建建筑的数量和风貌协调度,体现了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和演变状况.首先,建立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变化指数和新建建筑屋顶面积比率指数;然后,解译不同时间期传统村落的航拍遥感图,人工识别不同类型屋顶边界,计算屋顶面积并定量化计算传统坡屋顶建筑受损程度及新建建筑情况;最后,通过航拍遥感图分析受损传统建筑及新建建筑的分布位置,评估村落的风貌演变状况.
通过对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实地踏勘,统计传统建筑风貌保护遗存状况,核实影像图解译情况;观察新建建筑的风格,评价其与传统风貌的协调度;对村落居民进行访谈,探寻村落传统风貌演变的原因.
1.3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变化指数
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变化指数,包括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RS)和传统建筑坡屋顶转变为平屋顶面积(包含平屋顶、铁皮屋顶和采光雨棚等)占传统建筑坡屋顶减少量的比率(RC).即
上式中:i,j为时间期,jgt;i;Si,Sj分别为时间期i,j的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t为时间期i和时间期j的时间间隔;Ci,j为时间期i到时间期j传统建筑坡屋顶转变为平屋顶的面积.
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减少表示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即传统建筑拆除或改建为现代建筑.RS反映传统建筑受损的程度,RS值越大,表示传统建筑风貌受损程度越大;RC反映受损传统建筑是拆除,还是改建为平屋顶建筑,RC值越大,表示减少的传统建筑中,越多的建筑改建为现代平屋顶建筑.
1.4新建建筑屋顶面积指数
新建建筑屋顶面积指数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建筑加建情况,包括传统村落新建建筑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RNS)、新建建筑平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RNF)和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RN),即
上式中:SN,i,SN,j分别为时间期i,j的新建坡屋顶面积;FN,i,FN,j分别为时间期i,j的新建平屋顶面积.
2.1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的变化
对城村和下梅村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8-2013年,城村的传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在减少的传统建筑中,绝大部分改建为平屋顶建筑,占95.58%;2013-2015年,城村的传统建筑继续遭到损坏,破坏程度与2008-2013年相比略有降低,在减少的传统建筑中,改建为现代平屋顶的建筑占比接近1/3,拆除的传统建筑占大部分.
由表1还可知:2004-2015年,下梅村的传统风貌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2004-2011年,传统建筑受损程度较低;2011-2015年,受损程度较明显增加;2004-2011年,减少的均为拆除的传统建筑;2011-2015年,减少的传统建筑中,有近1/3改建为现代平屋顶建筑,其余为拆除的建筑.
表1 传统建筑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统计Tab.1 Annual change ratio of slope roof area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
(a) 2008年
(b) 2013年 (c) 2015年图3 城村传统风貌演变图Fig.3 Traditional style evolution of Cheng village
(a) 2004年 (b) 2008年
(c) 2011年 (d) 2015年图4 下梅村传统风貌演变图Fig.4 Traditional style evolution of Xiamei village
城村和下梅村传统风貌演变图,如图3,4所示.由图3,4可知:空间分布上看,城村大部分传统建筑改建成的平屋顶建筑位于街巷两侧;下梅村改建的平屋顶建筑呈散点状分布于村落内部.
经实地调研发现,不论城村还是下梅,城村传统建筑改建成的平屋顶建筑绝大多数为现代风格建筑,建筑材料、建筑形式等都与传统建筑风格不相协调,给村落传统风貌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2.2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变化
对城村和下梅村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统计Tab.2 Annual ratio of new building roof area %
由表2可知:2008-2013年,城村的传统村落新建坡屋顶面积较少,新建平屋顶面积比率较大;2013-2015年,传统村落新建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较之前有大幅增长,平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则突增到4.54%,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同步增长为7.51%,整体呈现出剧增的态势.从空间上看,2008-2015年,城村新建了大量的现代平屋顶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见缝插针式”分布于村落中,另有部分集中分布于村落外围东北侧(图3).根据实地调研,这些新建现代平屋顶建筑的风格与传统建筑不相协调,对村落传统风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013-2015年间,城村建设较多的坡屋顶建筑,据实地调研,这些坡屋顶建筑少量与传统建筑风格具有协调性,大部分还是对村落传统风貌造成了消极影响.
由表2可知:2004-2008年间,下梅村传统村落新建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比率和新建平屋顶面积的比率都较小;2008-2011年间,新建坡屋顶面积比率和新建平屋顶面积比率都有所下降;2011-2015年间,新建平屋顶面积比率有一定增长,因此,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同步增长到3.14%,涨幅较为明显.从空间上看,新建的坡屋顶建筑呈散点状分布于村落内部,而新建的平屋顶建筑少量位于传统村落内,大部分位于村落外围(图4).实地调研结果表明,下梅村新建的坡屋顶建筑大部分与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协调,而新建的平屋顶建筑为现代风格,对村落传统风貌具有消极影响.
图5 2008-2015年城村和下梅村传统风貌变化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tyle changes in 2008-2015 between Cheng village and Xiamei village
2.3两个村落传统风貌演变结果对比分析
将城村和下梅村2008-2015年的传统风貌变化的总体状况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2008-2015年两个村落传统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的数值都不高,说明由于传统坡屋顶建筑受损导致两个村落传统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程度不大.与之相比,新建建筑屋顶面积变化比率则高出很多,其中,城村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是传统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的5.56倍,下梅村是2.77倍.分析新建建筑的类型,发现两个村落新建平屋顶面积比率均大幅高于新建坡屋顶,表明新建平屋顶对传统村落风貌的影响最大.由实地调研可知,两个村落新建的平屋顶建筑绝大多数为现代风格,对传统风貌产生消极影响.城村新建的坡屋顶建筑也多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下梅村新建的坡屋顶建筑与传统风貌具有一定的协调度.
比较两个村落的各项指标值,除了传统坡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城村比下梅村稍高外,其他3个指标包括新建建筑坡屋顶面积、新建建筑平屋顶面积及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比率城村都比下梅村高出很多.尤其是对村落风貌影响最大的新建平屋顶面积比率,城村比下梅村高1.76%,导致其总的新建建筑屋顶面积的年变化率也大幅高于下梅村.对两个村落新建平屋顶建筑的空间分布分析发现,城村新建的平屋顶建筑呈散点状分布于村落内,多为村民自建房,至2015年这些大规模新建的现代建筑平屋顶面积达到传统坡屋顶面积的30%,严重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而下梅村至2015年新建的现代平屋顶面积占传统坡屋顶面积的13.7%,但是其中只有少量位于传统村落内,大多数为在传统村落外围建设的现代新村,因此,对村落传统风貌的影响程度大大低于城村.
综上,2008-2015年,城村传统村落的风貌变化巨大,变化形式主要为在传统村落内部“见缝插针”式加建大量现代平屋顶建筑,大程度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加建的坡屋顶建筑也大部分都对传统风貌产生了消极影响.总的来说,城村传统风貌保护和延续状况不佳,使城村逐步丧失了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与之相比,尽管下梅村传统风貌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也有一些传统坡屋顶建筑拆除及少量改建为现代平屋顶建筑,对传统风貌保护和延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变化最大的是2011-2015年新建的一些现代平屋顶建筑.这些建筑位于传统村落外围,对传统村落内传统风貌影响较小,因此,下梅村的传统风貌保护状况较好.
进一步对新建建筑屋顶面积变化比率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8-2015年城村每年的变化比率都较高,2013-2015年最高(表2).这表明对传统风貌产生破坏的建设行为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续进行且逐渐加剧.分析下梅村2004-2015年新建建筑屋顶面积变化比率的时间特征,发现2011-2015年数值出现突增(表2).这表明建设行为可能缘于某一事件,经实地调研证实该变化是由于2010年下梅村遭遇水灾后在村落外围建设新村导致的.
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表征要素较多,包括屋顶形态、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我国大多数传统村落建筑的坡屋顶是其重要特征.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等建筑资料的调研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所需人力、物力也较大,相比较其他表征要素,屋顶形态更易于识别.传统建筑拆除、改建和重建等变化绝大多数能够通过屋顶形态直接表现出来,并可通过航拍遥感图能够清晰、快捷地予以识别.基于屋顶形态构建指数分析福建省北部城村和下梅两个案例的风貌演变状况,结果显示城村传统风貌破损程度高于下梅村,并发现城村的传统风貌破坏是由于在传统村落内部“见缝插针”式加建大量现代平屋顶建筑导致的.
我国传统村落数量多而分散,在2012-2016年公布的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属于福建省的传统村落就有229个,且诸多村落尚未进行详细的建筑和空间资料调查.文中的两个案例证实了基于屋顶形态的量化分析能够为研究传统村落风貌演变提供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我国目前建筑调查资料比较匮乏的大量传统村落.此方法能够迅速地辨析传统风貌的演变和破损状况,及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城村和下梅村的定量化计算及空间分布分析均反映出两个村落蓬勃的住房“加改建”需求.城村主要体现为在村落内部大规模加建的现代平屋顶建筑,以及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坡屋顶建筑;同样,下梅村也存在大量的住房“加改建”需求,为满足需求,下梅村在村外另择新区建设现代住宅小区以安置村民.经调研访谈,两个村落的村民都表示传统住房确实无法满足其现今需要.两个村落住房“加改建”的原因主要有3点:1) 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随着子女长大成家,原先的大家庭分化为若干小家庭,产生新的住房需求;2) 传统建筑破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传统村落内建筑日趋破败,基础设施缺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3) 洪涝灾害对建筑的损毁.第一、二点为村落住房“加改建”内生的驱动力,第三点为外在因素,内外力共同作用导致产生大量住房“加改建”需求.住房“加改建”需求是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屋顶形态的定量化计算和空间分布分析能够反映村落的住房“加改建”需求.
基于屋顶形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反映出传统建筑的受损程度及建筑的新建状况,但对于新建建筑是否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则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才能够更客观地判别.文中在对两个村落进行量化计算分析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现状进行实地踏勘调研,观测统计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状况,这一方面核实了影像图解译情况,另一方面,实地观察新建建筑风格,评价其与传统风貌的协调度,完善补充定量化研究结果.此外,通过对村落居民进行访谈,深入探寻村落传统风貌演变的原因.
研究表明,定量化分析结合实地调研能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传统村落的风貌演变状况及其原因.经调研访谈得知,面对同样旺盛的住房“加改建”需求,城村和下梅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城村采取“堵”的策略,控制村落范围内的传统建筑改建与新建,且在旅游公司开发下对传统建筑采用“冻结式”保护模式,没有妥善引导解决传统建筑的修缮与村民的住房需求.因此,随着后期旅游公司的亏损与撤资,原本的村落保护策略被突破,城村范围内开始出现大量传统建筑拆改建与住宅新建,传统风貌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下梅村则以“疏”为策,在政府与旅游公司多方管理下,对村落内的传统建筑给予修缮保护,并允许风貌协调为前提下的传统建筑改建,既延续了传统风貌,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当2010年村落遭受洪灾后,政府主导在村落外围建设新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问题,下梅村的传统风貌整体也得到较好的保护.因此,针对传统村落的住房“加改建”需求,解决策略宜“疏”不宜“堵”,应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引导村民在保护村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修缮住宅,或在村落外围组织建设新住宅.针对村落传统建筑修缮及新建建筑,应加强对屋顶形态、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传统风貌要素的保护和传承,而在屋顶形态方面,应使屋顶形式、坡度、坡向、色彩、材料等与当地传统建筑相协调.
该研究还有需要完善之处,如由于传统村落遥感影像资料不齐全的客观限制,只能采用部分不连续时间期影像图进行分析,且两个村落的时间期无法完全对应.此外,虽然屋顶形态的变化是定量化研究传统村落风貌演变的重要指标,但若能综合其他如街巷空间等指标,则能获得更完善的研究结果.
[1] 聂湘玉,张琰,孙立硕,等.传统村落类型与价值认定: 以河北石家庄市域传统村落为例[J].规划师,2015,31(增刊2):198-202.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5.z2.039.
[2] 张杰,吴淞楠.中国传统村落形态的量化研究[J].世界建筑,2010(1):118-121.DOI:10.16414/j.wa.2010.01.001.
[3] 吴宁,童磊,温天蓉.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J].建筑与文化,2016(4):94-96.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6.04.027.
[4] 阴劼,杨雯,孔中华.基于ARCGIS的传统村落最佳观景路线提取方法: 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规划师,2015(1):90-94.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5.01.016.
[5] 傅娟,黄铎.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以广州增城地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6(4):80-85.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6.04.080.
[6] 冯磊,杜孟鸽,常铭玮,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 许村、南屏、西递比较研究[C]∥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武汉:[s.n.],2015:120-125.
[7] 杨思声,王珊.信息化途径的大德古村落水系遗产再生[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4):456-460.DOI:10.11830/ISSN.1000-5013.201604013.
[8] 徐会,赵和生,刘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句法研究初探: 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4-29.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6.01.004.
[9] 吴永诚,朱炜,刘奔腾.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转型分析: 以兰州市张家寺村为例[J].甘肃科学学报,2016,28(6):58-64.DOI:10.16468/j.cnki.issn1004-0366.2016.06.012.
[10] 柯培雄.闽北名镇民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钱筠英文审校: 方德平)
QuantitativeAnalysisMethodforEvolutionofTraditionalVillageStyle
LIU Xiaofang, TU Zhezh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Northern Fujian were taken as a case, and slope roof area change index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and roof area index of new building were constructed to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 the damage degree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the quantity of building added and rebuilt. Combining with field survey method,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tyl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roof form can provide a quick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tyl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imely.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flects the demand for building added and rebuilt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combining with field survey, the process and caus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tyle evolution can be investigated comprehensively.
traditional village; style evolution; roof form; roof area; building added and rebuilt; Northern Fujian
10.11830/ISSN.1000-5013.201705038
TU 984
A
1000-5013(2017)06-0811-07
2017-05-19
刘晓芳(1980-),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E-mail:fangzi297@163.com.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14B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