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托起航天强国梦

2017-11-27 07:46王劲
上海工运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徐俊总装单机

◎王劲

匠心托起航天强国梦

◎王劲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

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发展,依靠的不仅是航天技术的革新进步,更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始终秉承的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

今年9月,上海市总工会举办了2017年“上海工匠”命名暨“创新创业零距离”工匠论坛。来自上海航天局812所周恩杰、806所徐俊、800所朱云飞,继149所王曙群和803所苗俭之后,荣膺新一届“上海工匠”。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3位航天人中既有总装班组长,也有一线的钳工代表。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有着精湛的技术,以及攻坚克难、追求完美的优秀品质。

日前,笔者采访了他们,近距离聆听属于航天人的匠人故事。

20年坚守造就精测“第一人”

用大脑思考、凭双手创造,作为一名总装工人,周恩杰相信“工匠没有速成法”,从业近20年,他从未停止对技艺的钻研。从新手到熟手,从熟手到高手,周恩杰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回复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字:“用心”。

把手边的事情做完美

2011年,周恩杰被选为某型号卫星的总装主岗。一个是以精细出名的主岗,一个是以精细为特色的型号,周围的同事都说他们“很般配”。到底是怎么个“配”法?笔者带着好奇,走进总装现场一窥究竟。

在工位内,只见周恩杰正安装一台单机,伴随着手上复杂的操作,他会时不时低头看向身旁存放单机螺钉的螺钉盒。原来每一个小小的螺钉盒上都有一个标签,标记着单机编号、螺钉规格与数量,一台单机对应一个螺钉盒。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周恩杰安装单机时,只要看一眼螺钉盒就能知道这台单机的螺钉有没有全部装上;而拆除单机时,只要再看一眼螺钉盒,就知道这台单机上的螺钉有没有全部拆除。

这种以单机为单位对螺钉进行形迹管理,正是周恩杰特有的工作方法。这既能保证不出错,更确保了单机的安装效率。“对于一名工人来说,把手边的事做完美比什么都重要。”周恩杰说道。

812所卫星总装班组组长、上海市工人技术创新能手、高级技师周恩杰

攻坚克难练“硬功夫”

“地面装调失之毫厘,天上观测差之千里”,这是航天业内的一句老话。卫星在3.6万公里的太空中要“站得稳”,才能让卫星的相机镜头“看得清”,天气监测与预报“测得准”。这就对总装工人的精度测量和调试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

2016年11月,根据发射场的工作计划,周恩杰要在两天内完成5台高精度星敏感器的精度装调。这些仪器对卫星在轨的稳定度影响非常大,设计师给出了安装角度偏差小于1分(1/60度)的要求。

时间紧,任务重,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和心态都是极大的考验。周恩杰没有退缩。凭借在精测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练就出来的一手“瞄得快、算得准”的硬功夫,他通过高精度电子经纬仪和激光跟踪仪联合组建测量系统,三维联动综合装调,在4个小时内完成了他人两天的工作量。从目前卫星在轨运行情况来看,稳定度非常好,比设计要求整整提高了10倍。周恩杰也因此被称为812所精测“第一人”。

把技术传给更多人

“一人进百步,不如百人进一步。技术要传给更多的人才会有价值。”周恩杰告诉笔者。

作为精测领域的“大拿”,周恩杰主持编写了《卫星总体装配职业技能鉴定操作题库》,为全面考核和规范后续所有卫星总体装配工职业晋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八院卫星精度测量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周恩杰已编写了17篇卫星精测培训教材,组织培训19次。培养出了包括2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在内的徒弟12名。徒弟告诉笔者:“师傅平时话不多,一说起技术,他就停不下来了。”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年工匠,他甚至自己总结出了一套操作口诀,“四十五度,一环绕一环;一半宽度,后压叠前环……”在前不久812所总装中心举办的技能培训中,周恩杰作为授课老师之一,结合日常操作中的经验,将这套操作口诀传授给年轻的技能人员。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周恩杰感慨:“勤奋刻苦为我赢得尊严,技艺精湛让我收获荣誉。”学历有限,技艺无限。周恩杰始终相信,凭借对某一领域的长期坚守和精心打磨,平凡的岗位也能涌现出不平凡的人才。

奏响创新传承“交响曲”

806所钳工组组长、“航天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上海市首批“技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徐俊

一身蓝色的工装服,徐俊步履匆匆地走进工作室。他歉意地说了声“麻烦再等会”,便拿出计划表开始写了起来。

对于这位技术大咖的“忙碌”,笔者早有耳闻。等待期间,我环顾四周。就是这间不到40平米的工作室,却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技师创新工作室”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不禁好奇,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金刚钻”揽“瓷器活”

2013年,806所503楼309室内撑起了一个“专门解决困难”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当时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集智解决问题。”徐俊介绍,“工作室首要任务就是做好技术革新和创新,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有了“金刚钻”,就能揽“瓷器活”。在徐俊的带领下,工作室很快走上正轨,作为工艺与生产操作者之间的桥梁,承载着产品加工的技术革新与创新使命的工作室,可谓是帮助车间解决了很多“常见病”“多发病”。

“我们的‘标签’就是技术革新与创新。”谈起工作室的创新项目,几位腼腆质朴的工作室成员津津乐道。最自豪的要从端面自动攻丝技术说起。806所承担了多种航天器型号研制和生产任务,但在某些零件上,材料硬度高、盲孔数量多,端面打孔、产品合格率较低等问题,限制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满足不了批量生产的需求。于是,工作室启动端面自动攻丝技术项目。“我们的设计要求只有一个,操作简单实用。”徐俊说道。

说干就干,徐俊和工作室成员们通过对硬质合金丝攻结构、螺纹底孔结构,以及专用钻铣床主轴锁紧方式等进行技术改进,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改进后的壳体攻丝工序合格率达到99%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个批次价值200万左右。”工作室成员自豪地表示。

我们不演“独角戏”

“我们不演‘独角戏’,我们要奏‘交响曲’。”徐俊告诉笔者,将各自的“手艺活儿”不断传下去,正是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心愿之一。

为了持续提升团队能力,工作室为每位成员制订了具体的成长计划,安排培训过程。确定成员职责、权利和评价办法,要求每位成员每年都要总结和提炼在科研生产中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绝技绝活”,各种技术攻关在形成成果后进行经验总结,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推广和传授。

与此同时,如何帮助刚入所的年轻职工快速融入车间,徐俊也是煞费苦心。为此,工作室积极推行“名师带徒”活动。“徐俊带教温一飞、沈隽带教张建峰……”师徒结对被井井有条地列了出来。“工作室依托车间生产,通过各个组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再经过工作室这个架构,组建快速响应的攻关团队,解决问题。”作为最年轻的成员,90后赵亦东经过工作室的培养,如今也已有了自己的徒弟。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被输送到各岗位,成为各部门的生产骨干。

“目前科研生产任务越来越重,要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就要‘升级换代’,就必须加强岗位的创新。”徐俊说道。作为工艺和工人的桥梁,徐俊和工作室成员们将继续群策群力,从精致追求完美,始于创新,臻于传承。

瓦泥匠的华丽转身

在800所,关于“救火队员”朱云飞有这么一个传闻:生产遇难题,找朱师傅来,他只要在那儿坐着就能稳住人心,他一上手准能“手到病除”。24载春秋,执守八尺钳台,朱云飞靠着一股钻劲儿,从一名泥瓦匠,华丽转身为航天系统的特级技师。

800所103车间钳工组组长、全国技术能手、航天特级技师 朱云飞

一股钻劲儿折服老师傅

1993年,27岁的朱云飞来到800所工作。从建筑工地到研究所,技能和知识一片空白,如果按航天工人的要求加工产品,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总是有一种情怀,觉得要做一些能够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事情,这是我的人生目标。”朱云飞说。

情怀,听着虚,却恰恰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入所没多久,周围的同事就察觉到朱云飞的与众不同:他每天从早到晚紧跟老师傅的脚步,牢记一招一式;无论是班组长、技术人员,还是车间负责人,他虚心向每一位同事请教。“我提的问题,旁人或许觉得很傻,但是我学会了,理解了,就成了我自己的知识。”朱云飞说。看到“半路出家”的年轻人如此勤奋好学,所里的老师傅们都愿意倾力传授。慢慢地,朱云飞的问号逐渐减少,钻头、扳手、锉刀像被驯化的野马一样,乖乖听起话来。

20年专注提升技能

“我们内部有‘零废品率’的要求,但我也做坏过。”朱云飞说。

一次加工法兰,因为经验不足,朱云飞在手忙脚乱中,把一个安装孔搞“烂牙”了。这下,朱云飞可傻了眼,看着手里报废的法兰,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这次“事故”让朱云飞对钳工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干活要用手,更要用心、用脑,想在航天立足,就要做到最好!”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在“不学艺”的年纪里,朱云飞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加工技术,苦练基本功;晚上进补习班学习,数学、物理、几何,他一门门地从头学起;凡是所里有技术方面的培训,他都闻“训”而至,不放过任何一次充实自己的机会。凭着这股韧劲,朱云飞的技术水平赶上了大家,成为车间的操作能手。2014年,朱云飞被评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特级技师。从一名钳工学徒到特级技师,他花了整整21年。

敢与机床试比高

钳工是敢于和机床比武的“真英雄”。这些年,朱云飞处理过多少“险情”,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提起他的革新和创新,车间的同事们如数家珍。“他先后完成了30余项技术革新,设计了卡环加工专用工装,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倍;改进舵叉与空气舵装配精度,设计了组合工装,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质量合格率100%……钳工活儿交给老朱,我放心!”车间负责人说。

为帮助所里打造出一支技艺高超的钳工队伍,朱云飞还努力完成了从“救火队员”到“金牌教练”的角色转换。近年来,他在钳工组内建立了“首席技师攻关团队”,开展钳工技术指导和“师带徒”工作,他总结了10余项先进操作法,将这些几十年琢磨出来的经验、技巧倾囊相授,激发出“正能量”。

一路风尘一路歌。朱云飞凭着一股钻劲儿和勤劲儿,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他自己的光环。

猜你喜欢
徐俊总装单机
质量检验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总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总装多余物预防与控制
热连轧单机架粗轧机中间坯侧弯废钢成因及对策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集装箱正面起重机总装技术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爱我就抱抱我
于情于诗,曰俊曰丽——青年女诗人徐俊丽和她的无题诗
水电的“百万单机时代”
特别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