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国忠 摄/赖城钊
保障房建设的忠诚保障者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剑虹
◎记者 范国忠 摄/赖城钊
为城市建设做更多的事,是我的责任和追求。 ——代题记
我与胡剑虹面对面的时候,无论是交谈还是问答,他都以不疾不徐的语速与你交流。他尊重别人,身体微微前倾,听你问听你说,从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这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型企业高层管理者。
10多年前,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断攀登专业高峰,成了一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博士后。毕业后,留校任副教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魅力,使他深受学校的青睐和学生的爱戴。然而2004年,他舍弃了安逸的学校工作环境,来到了城投公司工作。
他选择了远方,一直风雨兼程。
14年前,胡剑虹是同济大学的一位站在讲台上为学生上课的副教授。在讲台上授课,他以丰富专业知识和学术魅力,赢得学校器重、学生爱戴,又可以收获桃李满天下的喜悦。
2004年,他来到城投置地公司工作。
那么,为什么选择到企业来工作呢?当有人向他提问时,他回答得直接又简朴:“想做事,想为城市的建设做更多的事。”
从讲台到工地,不是华丽转身,而是自我加压找苦吃。
下定了决心的他,白天和夜里,抓紧时间熟悉公司业务,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他不再待在室内工作,长年累月奔走于露天,热中、寒中,风中、雨中,烈日下、尘埃里……工作在工地上,忙碌在项目部。
2005年到2017年,13年间,他参与建成了松江新凯家园、浦江镇、江桥、青浦徐泾、杨浦江湾、三林等累计400多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开的技术管理工作,解决了约5万户中低收入市民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这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工作,参与设计和建设的逐步升级换代的保障性住房,使社区规划更加合理、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建筑品质更加优秀,功能配置也更趋人性化,更符合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市民生活的新需求。
公司设计、建造的保障房更具人性化,在市民有了好口碑。于是,近几年来,公司多个保障房项目推出后,做到了全市选房率第一,保障房产品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广泛赞誉和信任。温家宝、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松江保障性住房基地视察,并对项目给予充分肯定。
从讲台到工地,胡剑虹成倍地付出智力和体力,获得了更大的人生舞台,是从职业到事业的转变,是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用心用情用智做工作,就能把工作做到精致。胡剑虹就是一位“三用”的建设者。
“我们的保障房不能因为售价低的问题就降低了品质,住房的内在和外观设计及其环境都要与市民百姓的期盼相吻合,并经受得住其他人的检视。”对保障房建设,胡剑虹是这么说的,也始终严格按这个标准去做。
在10多年建设保障房的过程中,他一直把“建百姓宜居空间”当成一项使命、一种责任和一份承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千千万万的百姓提供“建得好、住得下、住得绿、住得舒适”的住宅。
他把“建得好、住得下、住得绿、住得舒适”标准的保障房,作为自己工作的主线。
“建得好”以“规划科学、工程优质”为目标。在设计规划每一项保障房工程时,从政府要求出发,从百姓利益着眼,将“宜居家园”作为项目设计建设主线。坚持“细节决定成败”理念,为挑选外墙材料,他仔细到列出10个标准:耐久性、保温性、宽窄、尺寸、勾缝、色彩、南北朝向的考虑、季节变化、周边环境和成本如何。只有一以贯之讲究认真的人,才会如此注重细节,不留质量隐患。
“住得下”,他专注于“小空间、大实用”的房型设计。比如优化房间模式,既照顾到主卧朝南等传统居住习惯,又使卫生间具备干湿分区功能和可避开走道视线;用吊橱空间、阳台打通等非常规设计手法来拓展利用空间,让入住的居民体会到他带领团队“螺蛳壳”里做“最小占地面积最大实用空间”“道场”的惠民努力。
“住得绿”,建设生态低碳的住区环境。他巧妙构思,从巧用建材通过色差面砖呈现优雅外观,绿化休闲带中铺设“绿道”,注重树种多样性以改善小区气候环境等设计,确保城投建设的保障房绿化率都在35%,让入住居民从中感受到了城投设计的保障房体现人性化、细节化的用心。
“住得舒适”,他在“均衡化配置各类公共设施资源”上腾挪。在公共设施布局中,他提出公共设施的布局要按照均衡配置、有序组团、就近服务、适当集中、集聚效能、提高效率的原则。松江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将公共设施与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有机串联起来,打造集生活、休闲、文化、交往为一体的住区中心和居民活动场所,获得上海市优秀保障性住房奖和“我最喜欢的小区”奖。
致力于建宜居保障房的胡剑虹收获颇多:三林项目成为国内首批通过A级住宅性能认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并获得上海市优秀住宅保障性住房奖;松江新凯家园获得德国联邦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首个低碳住区认证,同时集团公司获得参编《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殊荣;与外滩隧道风井结合的吴淞路高层建筑项目,获得市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露香园旧区历史风貌保护项目,获得中国居住最高等级3A性能认证……
从2005年开始,上海每年投入巨大资金,大规模地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
把市委、市政府关心百姓住房的温暖传递给群众,担任公司副总经理的胡剑虹,不仅在做好技术管理工作中传递,而且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进行技术创新中传递。
在第四代保障房建设中,他带领团队勇于创新,率先编制了为项目提供制度保障的《保障房项目开发建设导则》,建设中以《项目开发大纲》为引领,BIM技术助力科研推先,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工程建设系统能力,多次获得上海市企业创新管理成果奖。
胡剑虹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挑重担的人。
保障房建设既面临许多新课题,又是重要的民心工程。多年来,胡剑虹带领团队承担了建设部、上海市的一系列科研项目。
每当科研项目承接后,他就着手搭建发挥技术人员和职工特长、高效完成科研项目的团队。在科研项目展开后,他不仅自己参与研究,而且认真指导团队成员研究方向,集思广益解决难题。他和团队先后承担了建设部《建筑信息化(BIM)示范工程》、上海市科委《新江湾城生态保育与恢复》、《上海商住建筑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集成示范》等重要科研项目。《绿色建筑与住区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市级认定,并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编制完成自保温系统绿色建材应用图集和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极大推动了绿色建筑和建筑信息化工程融合、实践和发展。
作为上海第三代国际社区的代表“新江湾城”项目,至今已经坚持10年开发,先后获得世界风景园林学会主席奖、全国规划设计金奖、中国节能贡献奖。其中,文体中心成功入选上海节能地图,率先实现上海首家太阳能并网发电。办公楼项目获中国绿色建筑最高等级三星认证,以及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奖。
选择了远方的胡剑虹,不仅科研工作永远在路上,而且提出了新目标:要做行业“全科医生”。在不断探索技术创新之路的宽泛和多元上,他是探索者,更是实践者。近期,围绕数字化技术管理和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两个方向,他的研究又进入了攻坚阶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在日常工作中,胡剑虹主动精心做好“毫末”和“垒土”工作,为构建宏伟大厦夯实基础。
公司成立了以他姓名命名的“胡剑虹绿色建筑与信息化劳模创新工作室”,配有规划、建筑、室内、园林等专业9名成员组成工作室团队,平均年龄34岁。2012年,工作室被城投集团公司命名为“胡剑虹绿色建筑信息化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把“岗位建功的工作形象、工程育人的队伍形象、学习创新的组织形象”作为工作室创建目标,以“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为主题,以建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实事项目等急、难、险、重、新任务为主攻方向,带领工作室团队始终坚持在工程实践一线。
工作室搭建青年职工成才平台,春夏秋冬的“四季讲堂”已成为工作室培训成员及职工的金牌项目。此外,在他带领下,坚持开展“金点子” 节能减排活动、“创优工程”总结推广等,特别是每季度的多技能主题实践活动,宽松的民主氛围,不仅让大家贡献真知灼见,而且有效地与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使工作室每位成员实现了自身专业条线管理与对口项目技术管理的双轨制。
他率先开展了以青年职业导航为主题的师徒结对活动,由业务骨干和青年职工“师徒结对”,使青年职工较快地掌握工作方法,业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提升。和他结对的青年职工目前已成为了公司的业务骨干。在名师们的帮助指导下,不少青年职工完成了学历提升,成为公司业务骨干,有的还晋升了高级职称。与此同时,逐步形成了“思考意识见浓,产品设计见长、研究能力渐增”的技术团队。
近年来,工作室已培养出高级工程师2名、博士研究生1名,4名职工获得市级荣誉。培育“创新、素质、转型”富有活力的年轻团队的目标,正在他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接近目标。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在一次演讲活动中,胡剑虹说了这一句令人记住的话。
这句话,富有哲理,也诠释了他的事业奋斗目的。
今年7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城投集团调研时指出:上海城投集团的发展,要同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相适应,同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要求相符合,同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相呼应。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的骨干,城投集团要为上海“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新的要求,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胡剑虹也再次发出心声:“让我们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留下更多坐标。”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每一个保障房项目就是一个宜居城市梦想的缩影,“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是胡剑虹不变的信念和追求。
当我再次联系胡剑虹,询问一个问题时,他已经在前往金山区的一个保障房建设项目部的途中。我感慨:胡剑虹牢记初心,忠于初心,守住初心,仍然在不辞辛劳地打造百姓满意的宜居家园路上奔忙……
人物简介
胡剑虹,博士后,副教授,上海城投置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全身心投入城投置地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保障性住房建设,从2005年至今13年间,先后参与建成了松江新凯家园、浦江镇等累计400多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解决了约5万户中低收入市民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胡剑虹结合重点工程整合行业资源,成立了以领衔专家命名的“胡剑虹绿色建筑信息化创新工作室”。工作室获得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立功竞赛优秀集体、上海市学习型团队等荣誉称号。他获得了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重点工程立功实事竞赛记功个人和优秀建设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