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展望①

2017-11-27 14:44:48黄诚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新课标

黄诚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展望①

黄诚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以创新驱动为背景的时代印记下,人才培养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并分析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培养高素质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主要专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培养历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社会不断发展演变而不断更新与变化并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体育教育 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竞争表现出更为激励,更为残酷的态势,人才的竞争将是决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有利环境的根本。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创新教育的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使其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1]。因此,教育教学形式、质量、规格和目标等方面的确定将对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作为我国体育行业最早开办的专业,百余年来随着时代发展的主题不同,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一个曲折嬗变的历史过程[2]。

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方案研究

1.1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指导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出台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第一套教学计划随后做出几次调整(1986年、1991年、1997年、2003年)。在制定课程方案中借鉴国外体育师资培养经验给我国课程方案不断调整提供了有益启示,黄汉升教授及其课题组团队对我国体育教育课程方案的修订做了系统性、全方面深入的研究,并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表现出综合化、选修化、实践化、自由化、国际化、个性化、小型化等特征,重视通才教育,课程中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人才培养中注重学分制[3-4]。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单一体育教师为主的“专才”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到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及相关研究、体育组织与管理等多种能力需求的多功能复合型体育人才,专才与通才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认识也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并确定未来培养目标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势必带来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调整,课程方案中对于课程设置的总体趋势是开设课程的门类逐渐增加并且内容及形式不断更新,必修课学时明显下降是特征之一,而相应的选修课学时逐步增加,尽管新课程方案在理论上研究不断深入与优化,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断体现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趋势,但随着课程方案的实施及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发展中新课程方案显现出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用性存在不足。新课程标准中,目标定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由此可见,课程方案尽管综合考量多种因素但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新课程方案的意义给与了肯定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课程方案也将进行不断的调整,未来研究中有关新课程方案的制定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会是研究的重点,毕竟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需要理想与现实的不断调整,寻找适合的定位。

1.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现阶段主要集中在专业人才,应用人才,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说法和认识是人才培养的期望成果及达到的素质要求,对于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关系看法和认识依然较多,颇具争议。一种理论研究认为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内容整体中的一个构件,由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几经转变,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也在经历着变化并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主要由早期以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单一目标转变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对体育教育人才新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就业及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对培养理念及内容进行从新的审视并做出必要的调整。有些学者认为在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一种能力关联性倾向;有学者在不同理论框架下提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重构,认为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个人发展目标模糊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适应课程体系,期望采用目标管理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师资只适合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而对特殊学生束手无策。随着21世纪初,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合新课程标准研究认为,在新课标的实施下,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求更高,为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国学者结合新课标的特点及要求,针对实施新课标中体育师资能力的要求,认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该以三维目标或者课程目标的4个方面为依据,规范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基础教育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细化为与《新课标》相一致的培养规格而培养目标应加强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合格的适应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同时朝着专业化方向迈进[5-6]。

2 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展望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其发展状况结合社会、经济、政治等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而随着社会状况的变迁,体育教育的培养又将面临多种问题,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又提出多种要求,如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体育师资在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及能力的欠缺,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得到进一步解决,体育教育专业专业规模扩大导致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及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对培养目标又提出新的挑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如把社会需求,中小学新课标及学生自身能力进一步结合也应是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着重与多元性、时代性、师范性及创新性方面。

[1]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6.

[2]王凯珍,刘海元.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历史回顾与展望[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汇编.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大会,2004:43-44.

[3]黄汉升.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与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4(1):32-35.

[4]黄汉升,林顺英.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3.

[5]王玉宝.《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24-228.

[6]张河水,王建洲.对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83-85.

G807.4

:A

:2095-2813(2017)02(c)-02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228

黄诚(1991,12—),男,汉,福建福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2:54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