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洋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间性的缺失及其改善①
刘冰洋
(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00)
主体间性是从主体性延伸而来的产物,是个体人物在社会生存与发展中获得延伸的重要标志。从教育的功能上来说,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促进主体间性的发展。但是在中国的体育教学中,主体间性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改善。
体育 教学 主体间性 缺失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作为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的反思和否定,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主客二分的观念导致人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把他人也当作客体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然而,具有主体性的人与物不同,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不能等同于人对物的改造过程,而只能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上平等交往、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相互理解和融合的关系,是不同主体取得共识并在交往中表现出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它打破主体的孤立状态,建构多个主体间的交互关系。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能够把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的活动。对于体育教育来说,主体间性指的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的主体以及接受教育的教育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且是互相尊重的。另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充满感情的,是能够在一定的概念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交融的。最后体育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充分反映每一个参与者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注重对于每个人个人能力的引导、培养与提升。
2.1 师生主体融合的缺失
师生主体的融合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体育教学同时也是其他学科中存在的一个主体间性缺失的重要表现。一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会让他们选择聆听教师的引导,但是为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又需要通过不断的退让,让学生来主导课堂,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积极性的效果和目的。不论这些教学方式的结果怎么样,都带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后果,那就是使得师生主体融合缺失,很多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虽是生机勃勃的场景,但也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不断“演练”的结果。
2.2 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失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会对主体间性产生影响。在目前的体育教育中,也还会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会通过惩罚的方式让学生能接受课堂教育,或者干脆就是单纯地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对学生进行变相的体罚,这样的情况,使得师生关系缺乏和谐。
另外,现在对于老师以及学生主体间性的重视并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以班级作为集体的学校教育,个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去,因此也就会出现因为某一个学生的表现,影响其他人对于这个班级的看法等现象,从而也就削弱了这种主体间性的发展。
2.3 学生人格自由发展缺失
目前的体育教育的目的除了口号上所强调的为了强健学生的体魄之外,主要还是以传授相应的体育技能,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应试教育的门槛,能够完成相应的学业分数。因此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上,还是以较为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传授为主的,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空间有限,从而也就导致了学生人格自由发展的缺失。
3.1 班级授课制度下主体性遮蔽
现在人们对于学校学生的概念基本上都是一个较为整体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体育教学还是处于一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事实上,并不是说这种班级授课制度不好,而是这种班级授课制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意识相关的主体间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隔绝,由于班级总体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之间关系联结的影响,使得班级的作用超越了个体的作用,因此也就使得班级群体的活动会让很多学生在面临事情的时候,通常会选择跟随群体进行动作,为了避免和其他人做出不一样的行为,因此就会导致主体间性的缺失。
3.2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扭曲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通过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而实现共同的发展,“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现实中过于强调本应该属于体育教育物化条件的知识技能,无限提高它们的地位,将教育实践活动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等同起来,势必造成教育的工具性倾向,教育过程缺乏爱的熏陶,教育者用改造“物”的思维把学生“改造”成为具备体育知识技能的“机器人”,导致教学过程异化为非情感的、物化的改造过程。
4.1 认可教师实践价值
现在很多课程改革,都会从不同的方面上进行强调,但是主体间性缺失的现象之所以会产生,其中教师的实践价值得不到承认,也会给体育教学中主体间性缺失带来影响。首先,教师的实践价值被承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体育教学中一切围绕学生的怪圈,能够让教师的体育教师活动跳脱出固定的视角进行思考;其次,承认教师的实践价值,能够进一步了解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遭遇的难题,对于教师实践经验等方面因素通过一个较为细致的讨论方式,来从实践的角度上讨论解决主体间性缺失问题的现实解决途径。
4.2 延伸主体间性的辐射范围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主体间性缺失的因素还来自于班级的印象概念,因此要想办法改善目前班级授课制度的弊端。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每一个学生要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不要盲目地随波逐流;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外的活动,通过不同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做出相应的表达,从而促进主体间性的发展;最后,教师在对学生或者班级的评价中,要注意不能将学生群体进行简单统一的划分,以保证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主体间性观念。
4.3 建立现代化的体育价值取向
要想改变目前主体间性缺失的现状,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应该从建立现代化的体育价值取向做起。只有当体育教育中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校园管理人员等工作人员,建立起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体育价值取向的时候,才能够不会按照以往的、传统的、一般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主体间性的发展。
中小学体育教学主体间性缺失现象的存在是有其特定原因的,经过该文的分析,也对于存在于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并且还根据现象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虽然在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主体间性缺失的问题,但是笔者相信,通过体育教师、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都能够使得主体间性取得更大的进步。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0.
[2]王小媛.上海市竞技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3]李岳兵.构建高职五年制学生竞教结合管理体制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8(5):39-40.
[4]马新英,程良宏.试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虚假认同及其改善[J].教师教育研究,2010(3):32-36.
G841
A
2095-2813(2017)04(c)-013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2.137
刘冰洋(1991—),女,山东青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