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浩波,孙庆彬,周家金
(1.广东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2.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粤北瑶族古村落体育长鼓舞的田野调查
——以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为例
梁浩波1,孙庆彬2,周家金2
(1.广东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广东 湛江 524023;2.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考量的视角对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长鼓舞进行个案田野调查,得出结论:连南瑶族起源历久常新,逐步壮大;迁徙自北而南,扎根南岭,遍布世界;长鼓舞的由来源自美丽传说,感人至深;制作工艺质朴,服饰造型独特;表演题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套路程式、动作艺术特征原生态。
民族体育;古村落;长鼓舞;历史渊源;艺术特征
瑶族千百年来过着游耕迁徙的生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先民蚩尤、三苗部落曾在五六千年前与炎帝、黄帝部落“逐鹿中原”,共同开拓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同谱写中华文明历史的首篇章。连南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清远,位处广东省西北部,东南与阳山县连接,东北与连州市交壤,南通广西怀集县,西北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连通,西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是少数民族杂居县,其中瑶族是主要杂居群体,其栖身之地占全县面积八成左右[1]。连南瑶族自治县享有“百里瑶山”的美誉,放眼遥看绵延无边际的崇山峻岭,瑶家村寨炊烟袅袅的景象依稀可见。长鼓舞是瑶族风情的代表,2008年6月,连南瑶族长鼓舞被中国文化部评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更是坚定了其弘扬长鼓舞文化的信心。“有山必有瑶,有瑶必有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灵魂。本文通过对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南岗村的长鼓舞进行田野调查,求证连南瑶族的起源与迁徙,探究古村落体育长鼓舞的由来、解读油岭村长鼓舞的文化艺术特征,畅想长鼓舞的未来道路,以期全面揭示连南瑶族长鼓舞的社会发展烙印,将瑶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
1.1 历久常新,逐渐壮大
追溯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瑶族的文化历史久而远之,有史书为证。先秦文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2]:“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记载[3]:“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梁书·张缅传》记载[4]:“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元朝时出现了“猺”、“蛮猺”的称谓,明清至民国时期,仍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后主张民族平等,进一步改称“瑶族”沿用至今。由此可见,瑶族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几乎同步,只因其长期受封建帝皇社会的压迫,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间鲜为人知,一直处于时而显性,时而隐性的发展之中。
1.2 移居南岭,遍布世界
瑶族的迁徙之路是一部谋生存求发展的艰辛史,始于蚩尤、三苗时期。至秦汉,瑶族先民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往南移动,抵达南方拓荒定居。战争动乱迫使瑶族继续向南、西南方向扩散。隋唐朝代,瑶族部落生产劳作及栖息之地集中在桂、粤、湘三省的接壤处,广东的粤北山区是瑶族先民的栖息劳作之地,史料也有记载[5]。宋元时期,瑶族不断向两广腹地深入,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格局。明末清初时期,分支瑶民自两广迁居云南和贵州南部深山,构成南方六省(广西、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小聚居大分散的遍布格局。部分瑶族自明末(17世纪)清初后始迁越南(河江、高平、宣光等),老挝(琅南省、琅勃拉省、河耶武里省等),泰国(清迈府、清莱府、帕天)及缅甸(掸邦)成为别国居民。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瑶族因印支战争不断避迁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奥克兰、美熹德等),法国(图卢兹市、阿维农市、富瓦市等),加拿大(多伦多市、温哥华市)等欧美国家成为他国一员。
据考究,瑶族长鼓舞距今至少有700多年的历史。宋代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载[6]:“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曰:“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直于地,坐拊之。”有山必有瑶,有瑶必有长鼓舞。长鼓舞伴随着瑶族的迁徙发展与壮大,深深扎根于瑶族人民心中,它具有鲜明浓厚的风格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性,是瑶族人民长期以来勇敢勤劳,热爱生活的结晶。从现存的史料记载来看,虽然连南瑶族长鼓舞存在年代久远,但是真正来源无从考究,《地方志》的记载也是传说比较多,现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传说述之。
2.1 传说之一:坚贞不移的爱情故事
以鼓为舞这种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独具魅力,源自一个感人的爱情典故。遥传,南岭瑶寨深居一个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儿子,父亲在归天前把他们叫到身前,嘱咐他们要互爱互助,平均分配财产。大哥视财如命,霸占父亲遗留财产,把小弟冬比赶出家门,老实的冬比唯有在外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盘瓠的公主房莎十三妹发现冬比为人老实又英俊潇洒,悄到凡间化作少女和冬比喜结良缘。冬比的哥哥得知此事心存妒忌,想强占房莎十三妹为妻,绞尽脑汁陷害弟弟冬比。盘瓠得知此事十分气愤,暗中助力冬比揭穿哥哥的伪行除掉哥哥,并命手下抓房莎公主回天宫软禁起来。泪别时,房莎公主对冬比说:“南岭之巅有古树,取其一段制作长鼓,扣上三百六十个套环,待到农历十月十六那天,伐鼓踩套环,跳转三百六十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我团圆”。冬比谨记十三妹的临别之言,不怕困难和危险,历尽艰辛到达南山之峰寻觅古树制成长鼓。在十月十六(盘王婆诞)那天背鼓而舞跳转,终于如愿以偿在天宫与十三妹过上幸福美满的仙境生活[7]。瑶民为了纪念冬比和房莎十三妹坚贞不移的爱情故事,每年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长鼓都要敲起来,舞起来,歌堂耍鼓的习俗就这样沿流下来。
2.2 传说之二:怀念先父,嫉恶如仇
相传瑶族始祖盘王酷爱狩猎,一天他独身入林狩猎,突然一只黄皮山羊奔跑而过,盘王奋力追赶,黄皮山羊被迫跑到了一个悬崖峭壁。突然崖边有一股奇怪黑风陡然飘过,而此时的山羊不再惊慌,像着了魔一样,瞬间用自己的麟角凶猛地刺向盘王腹部并与之同坠于万丈悬崖之下。日落西山,众儿女发现父亲迟迟未归,感觉大事不妙,于是子女和众人连夜挑火把找遍瑶岭之林,最后在山崖底一棵梓木树叉发现父亲和山羊的尸首。众人悲痛万分,溅泪把盘王尸首抬回瑶寨厚葬,父亲之尸挂于梓木树,山羊是因难辞其究,于是剥下山羊皮作鼓面,砍下梓木树掏空作鼓身制成长鼓。盘王众子孙每逢父亲忌日就取出长鼓敲击,边击鼓边足蹈边高呼:“回来吧,回来吧…… ”一方面勉怀先祖,另一方面祈求先祖保佑,后来发展到祭祀盘王、庆贺丰收、婚庆、送葬等传统仪式都不同程度出现长鼓舞,从此长鼓舞被代代相传沿袭了下来[8]。如今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长鼓舞也成为瑶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
3.1 长鼓的制作类别与服饰造型
粤北瑶族长鼓分大长鼓和小长鼓两种类型,长鼓在外形制式上大同小异,鼓身呈长条形、掏空、中间小、两端大、状如喇叭,小长鼓两端一样大,大长鼓一端稍大,一端稍小。油岭村的长鼓属于排瑶大长鼓,是用一段长约85cm~100cm较为坚实且轻的木料制作而成。先掏空制成两端喇叭口形的鼓身,小的一端称“鼓头”,直径15cm;大的一段称“鼓尾”,直径18cm。接着为鼓身涂上红色油漆,再用红、黄、蓝、绿等色的油漆绘上菱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图案。将两块羊皮分别缝套在两个直径分别为24cm和20cm的铁圈上,在靠近鼓头的部位扎上紧鼓绳,系上白色或黄色布条背带,最后配以一根长约25cm、宽约1.5cm的薄竹片作为击鼓用的鼓槌。瑶族长鼓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既是一件民间乐器,又是一件表演节目的道具,更是一件古朴而精致的工艺美术品。
表演者头缠红布头巾,上插几支雉鸡和白鸡翎束及五色纸花,戴银项圈和银挂饰若干。身穿藏蓝色土布掩襟上衣,上衣的肩背部缀上绣花披肩,下身穿藏蓝色土布肥腿短裤,再穿上绣花百褶裙,系一条两端缀白线绳,绳上穿系数十枚铜线的白布或红布腰带,小腿缠裹一条在藏蓝色土布上用绒线绣花边制成的绑腿,系上一条打蝴蝶结的小白布,脚穿白袜子黑布鞋,左肩斜跨一只绣花带。
3.2 长鼓舞题材的种类划分
长鼓舞表演题材多种多样,主要反映瑶族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一些动、植物的形体也融入到长鼓舞的动作中,有些节目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体现长鼓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长鼓舞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型[9]:(1)生产劳作类:这类表演节目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象性动作,如“建房子”、“制鼓”、“种树鼓”、“砍树鼓”等,“建房造屋”表现了造房子的全过程,反映生产劳动的劈山造田、垒墙造屋、种树伐木、造鼓、舂米等。(2)表达思想类:这类表演内容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形象性动作,如表达欢乐情绪的“歌堂鼓”、叙事的“十二姓鼓”、“大圆圈鼓”、“欢乐鼓”、“斗鸡鼓”等,这类节目只是表达人们某种情绪或者思想感情,或者对美好愿望的憧憬与追求。(3)宗教色彩类:长鼓舞最初就是为了祭祀盘王的,瑶民崇拜盘王,认为盘王是自己的始祖。“盘王节”是为了纪念拜祭盘王而产生的仪式,瑶民从盘王庙宇“请”盘王的塑像到寨里歌堂坪,先祭祀勉怀盘王,然后耍长鼓舞,于是就有了“盘王鼓”,“祭祀舞”等。
3.3 长鼓舞表演的套路程式
瑶民多数依山而居,可供长鼓舞表演的宽阔场所非常有限,表演人数不多,为了避免互相发生碰撞,舞者常贴身而舞,因此传统的长鼓舞一般都是成对的几个人在厅堂或者门坪前表演。套路程式有36套和72套之称,所谓“套”是组合,每套都有程式性动作和表演性动作。每套的程式性动作均相同,它的作用是把每套的表演性动作有机地串联起来。连南油岭村的长鼓舞,程式性动作(称“开鼓”)+表演性动作+程式性动作(称“收鼓”)为一套,一套结束后再接下一套,期间只变换表演性动作,程式性动作固定不变[10]。长鼓舞的表演角度多以两人面对面,或对角站位,或左肩相对。为使所有的观众都能看清楚表演者的脸部,往往向四个不同的方向做一次相同的动作。图形有纵队、横队、小圆圈、大圆圈、斜排等。表演时的配乐可有可无,需要配乐时,多以锣鼓、唢呐、牛角、芦笙等乐器伴奏,起衬托气氛的作用;不需要配乐时,则以舞者自身击出的鼓点作为伴奏,随鼓点翩翩起舞。
3.4 长鼓舞表演的艺术特征
油岭村瑶民称长鼓舞为“大嘟”、“挨汪嘟”、“大横鼓”、“调花鼓”。长鼓的造型既大方又精致,舞者把背带斜挂于左肩,鼓横于腹前,左手持竹片击鼓,右手以掌拍击右端鼓面,双膝斜蹲,身体稍拧动,一个剽悍粗犷的形象即显现出来。膝盖不同程度屈蹲,上身重心稍向前,目光平视或左视前方,大腿和小腿之间有节奏地屈伸,同时上身高低拧动,左手持竹片,右手徒手按节奏敲击,这种基本形态和基本动律贯穿和融会于排瑶的长鼓舞表演之中。纵观油岭村的长鼓舞表演,其艺术特征可以归纳为五方面[11]:(1)竹片、手掌齐击鼓 左手拇指与食指轻捏竹片一端,另一端翘起离鼓面10cm,击鼓时,其余三指突然发力,弹击竹片翘起的一端,使竹片与鼓面接触发出“啪”的一声,这一声既清脆又响亮,与右手以掌击拍鼓面发出“咚”的一声形成呼应,互为衬托,相得益彰。(2)动作运用对比动作的设计,很多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快与慢、强与弱、轻与重、高与低、前与后、左与右等。对比鲜明、抑扬顿挫,显示出强烈的个性。(3)舞具、伴奏一体化,长鼓舞没有乐器伴奏,长鼓本身既是舞具又是乐器,以舞者击打发出的鼓点声音作为伴奏,鼓点与动作互相依存,密不可分,鼓声响起,动作同时到位。质地好的长鼓音色洪亮,完全可以取代锣鼓、唢呐、牛角、芦笙等乐器起到伴奏的效果。(4)鼓点贯穿始终,从表演节目一开始就不间断地击打鼓面,即使有些要休止一拍,舞步也不停顿。直至表演结束,鼓点才停止。鼓点的节奏多为一拍一击鼓,这是普遍规律。舞者击打出的鼓点可以组成全舞的伴奏曲谱,这种现象在别的舞蹈节目中是不多见的。(5)腰腿动作多元化,由于双手须扶压两端鼓面及不间断地击鼓,因此动作多以腰部拧动、弯曲、或向前弯、或向旁弯、或稍向后仰;腿脚的弹跳、抬腿、勾脚、吸腿、下蹲、膝部的上下伸屈及身体的旋转等动作为主。右手除击鼓外还有极少量的其他动作,左手除击鼓外几乎没有其他动作。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根基,瑶族文化源远流长,浩瀚灿烂,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坚韧、自立、奋斗所创造的硕果,是瑶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程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岭无山不有瑶”,山是生命所依、灵魂所在。瑶族始终坚守崇山峻岭,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仍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民族文化。瑶族四大支系三十个分支异彩纷呈,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油岭村的瑶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彰显出瑶族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弘扬了瑶族文化的精髓,使瑶族优秀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大家庭中得以包容、宣扬和健康发展。
长鼓舞是瑶族古村落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的珍品,是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在其长久的演化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同化与异化现象,从长鼓舞中可以发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子。长鼓舞建立了自我欣赏的美学形态,最后上升为瑶族民族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历史在流逝,社会在变迁,长鼓舞也在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其艺术的张力也越来越有内涵,表演的主题、内容与形式更为全面,承载瑶族文化的担子越来越重,由此衍生出承担社会功能的义务与权力多元化,既可以提高族群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又可以为地方祈丰驱厉寻求心理慰籍,既可以构建瑶族的精神家园,又可以促进古村落社会文化旅游的转型。往昔匿藏大山,孤芳自赏的长鼓舞,现已舞出大山,舞入公众的视野,舞入中华民族文化的舞台,被世人所了解,并受到青睐。长鼓舞跃升为国家级文化遗产的消息令人欢欣鼓舞,然而困境、挑战与机遇并存。长鼓舞要延续传承下去,任重而道远,只有中华各民族的儿女同心协力,瑶族长鼓舞才不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魅力,照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1] 连南瑶寨自治县政府网.连南概况[EB/OL].http://www.liannan.gov.cn/Category_34-9/Index_1.aspx.
[2] 百度百科.王亥[EB/OL].http://baike.baidu.com.
[3] 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EB/OL].http://www.zhlzw.c- om/Mind/201008/254580.html.
[4] 吕国康.永州历史文化价值[N].永州日报,2014-06-14.
[5] 杨翠丽.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2006(4):73-75.
[6] 钱应华.瑶族长鼓舞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4):92-93.
[7] 王桂忠,陈星潭.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传承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4):46-50.
[8] 蒲涛.粤北瑶族“长鼓舞”音乐文化特征探析[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5):153-155.
[9] 龙文波.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2009(4):150-153.
[10] 王桂忠.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力量与发展路径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6(1):8-11.
[11] 范秀炎,吴卫清.瑶族长鼓舞[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10-15.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ong Drum Dance of Ancient Village of Yao Nationality in North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LIANG Haobo1, SUN Qinbin2, ZHOU Jiajin2
(1. Sports Teaching Dept., Guangdong Medicine Univ., Zhanjiang 524023, China;2. Sports Health Dept., Yulin Normal Univ., Yulin 537000, China)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Long Drum Dance in Youlin Village of Y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Liannan Yao nationality originated early and migrate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settled down in Nanling. The origin of the Long Drum Dance is a touching story. The design of the long drum is simple and the costumes are unique. The dance theme comes from life and the move sets reflect the ecosystem.
ethnic sport; ancient village; long drum dance; historical origin; artistic feature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TY005)。
梁浩波(1979-),男,广东吴川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训练学。
孙庆彬(1966-),男,山东沂水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
G80-05
A
1672-268X(2017)01-0084-04
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