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孟洁,雷 波,乔建中
(1.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福建 厦门 350521;2.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小学体育“课课练”亟待重视的四大问题
史孟洁1,雷 波2,乔建中3
(1.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福建 厦门 350521;2.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福建 厦门 361026;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课课练”是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滑而提出的,是为改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现状的一种锻炼模式。从字面上来说,“课课练”即每节课都要练习。练习的内容是针对性很强的基本队列和身体素质锻炼,时间在5~10分钟。“课课练”提出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近几年来学生体质的连续下滑,“课课练”在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渐渐显现。本文就“课课练”存在的4大问题进行讨论,旨在引起一线教师的关注,真正落实“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课课练”的成果难以显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体育课堂中“课课练”的时间难以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首先从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来看,大多数教师会把“课课练”内容放在主教材后,小学每节体育课时间为40分钟,除去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上课时间为30分钟左右,在这30分钟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重难点,还要留出5~10分钟进行“课课练”,因此,主教材与“课课练”之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冲突。主教材难度较高、负荷量大,学生注意力、精力有限,必然会影响接下来的“课课练”,因此经常会出现教师为了保证学生掌握主教材内容、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挪用“课课练”时间的情况。例如,上篮球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为最后有一场小小的篮球赛,学生大多对比赛类的项目特别感兴趣,比赛进行到难舍难分激烈的环节时,教师往往不会暂停比赛,等比赛结束也就快下课了,这样“课课练”的时间就被悄无声息地占用了。其次,教学设计往往与实际上课情况存在偏差,学生情况多变,不同的班级纪律不同,学生学习掌握能力也不同。相对于纪律较差、后进生多的班级,教师一般都会先整顿班级纪律或者多教几遍,再进行下一步课程的教授,这样一来,最后“课课练”的时间无形之中就被替代了。面对语文、数学、英语等期中、期末考试时,教师往往辅导功课会忘记时间,体育课作为室外课需要组织学生在班级排队再到体育场上课,在进行排队整队到操场的过程中,原本40分钟的体育课时间就被缩短,而被排在整节课最后的“课课练”时间就会在前期被占用。再加上小学经常有各种活动和检查,“课课练”时间被占用的情况常有发生。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好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长期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练习,保证一定的时间,才有成果。
由于“课课练”时间短,内容常较枯燥,因而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成果无法有效的体现。“课课练”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在这短短时间内,学生需要从主教材学习部分转换为练习“课课练”内容,注意力的转移会影响学生对于“课课练”的投入状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同,对教师布置的“课课练”练习完成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出现沉不下心、调皮贪玩、怕吃苦等现象,这些客观因素会影响“课课练”的效率。在小学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20~30分钟,当到最后的10分钟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对于“课课练”的内容难以以较好的状态去完成,碰到不感兴趣的部分甚至开始倒数时间准备下课,对于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效率自然难以保障。同时在五、六年级的课堂中,经常看到的“课课练”内容为蛙跳、单脚交换跳、400米追逐跑、400米障碍跑、400米计时跑等,却很少看到锻炼上肢力量的练习,偶有仰卧起坐,也只是提高学生的腰腹肌力量。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六年级学生要毕业考。近几年来,厦门市六年级的毕业考项目为立定跳远和400米。为此,教师、家长、学生的重心便在于苦练这两个项目之上。虽然在体育课“课课练”上教师会想办法采用比赛、游戏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腿部力量与耐力,但是依然有许多学生苦不堪言。尤其对于体弱、偏胖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变着法子的练习也让他们感觉不到快乐,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必须要考这两个项目,所以即使心里百般不愿意,也得咬牙考过这一关。而过于重视这两个项目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下肢力量发展不均衡,小学生在上初中后,在国家健康体质测试中男生引体向上这一项中成绩普遍偏差,且对于中长跑项目心有余悸,甚至反感恐惧。当然,这种现象不只是在高年段毕业班中出现,同样在其他年段的体育课堂中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如何检测本节课学生“课课练”的成果,一直是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探索的一大问题。随着“课课练”的发展,前人在对于评价“课课练”负荷上已有一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经查资料可知,目前较常见科学的检测方法有平均心率计算法、心率曲线描绘法、练习密度计算法等。这些方法虽科学但比较复杂难测,如平均心率计算法,在“课课练”短短的5~10分钟内测出学生的平均心律,这个数值是一个平均值,仅作参考,并不能反映每位学生的情况;心率曲线描绘法只是以一种曲线的形式表现学生的心率变化,不近客观;而练习密度计算法只是侧面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运动负荷,测试方法繁琐复杂不全面,时间有限,测试程序复杂就显得不可行。当然,也有前辈归纳出简单的方法,如看学生是否出汗、是否两颊微红、第二天是否肌肉有酸痛感以及询问学生的主观感受,以此来判断“课课练”的运动负荷,但这些方法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学生的体质不同,相同的负荷量每个人的反应也不同。所以,目前对于“课课练”运动负荷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教师设计的“课课练”运动负荷大小难以判断。正因为缺乏检测指标,教师在“课课练”的设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简单通用的检测方法,对于本节课练习的“课课练”内容从思想上就无法重视,故而长期下来积极性不高,效率也难以保证。
目前,在体育课中对于“课课练”的监督管理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在什么阶段进行什么样的“课课练”、要针对学生的哪些方面进行设计、设计的量需要多少、时间次数等,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头雾水。大部分负责任的体育教师会根据本班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来设计,针对本班大部分学生薄弱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然而,小学体育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分成3个水平,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能从国家健康体质测试的成绩来看薄弱项目相同,但要将薄弱环节通过“课课练”的方式进行提升,对于相同“课课练”方式所需要设计的量也不同,如何把握好这个量目前还需探讨。还有一些教师是根据课堂主教材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并对其进行适当地互补,如本节课主教材内容为足球,练习的多为腿部力量,则此时“课课练”的内容大多设计为锻炼上肢力量的内容。但这种情况下的“课课练”比较简单笼统,无法按照学生真实的身体状况来进行练习,缺乏针对性。对于一些不负责任或者没有经验的新来教师,问题则更加突出,他们的“课课练”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开展了相关的“课课练”练习,如若没有相应的监控系统,这些教师将无法进步。不同的教师设计标准不同,设计内容会因为教师的阅历或者当时的心情甚至当天教师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若学校、教研组对于“课课练”的监督管理没有完整的体系,必将会导致学生的练习效果不佳。
[ 1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 “课课练” 回归[ J ].体育教学,2011(1).
[ 2 ]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下)——“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研究对“课课练”的启示[ J ].体育教学,2011(2).
[ 3 ]席建康.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的实践探索[ 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3(6).
G807.2
A
1674-151X(2017)10-109-02
投稿日期:2017-07-29
史孟洁(1991~),二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