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行”学说视角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良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7-11-27 15:40刘诚香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刘 林,刘诚香

(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基于“知行”学说视角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良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刘 林,刘诚香

(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知行”学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不良现状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冲突”“无知无行”“行而不知”4类;从体育本质、身心特点、健康概念、体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知行”关系分析,认为“知行不一”是出现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实现“知行合一”的路径包括,把握体质健康标准改革契机,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改进体育课程教学,革新体育教学评价。

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关系;知行合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own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using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rigin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y “Knowledge and Ac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bad current situ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is “has knowledge but not action”, “con fl ict between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no knowledge and no action”, “has action but no knowledge”. The reasons of current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by “Knowledge and Ac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from the sports ess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health concept,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the main caus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Knowledge-Action Unity” from the Change of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larify education orientation, improve course teaching,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Knowledge-Action Unity

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大学生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身心发展重要时期,也是由在校学生逐步向社会人员转变的角色变化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教育部在2014年7月7日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并在2014年7月28日发布了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数据显示,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但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数据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很多指标低于中学生[1]。出现这一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很多,众多专家学者也从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归根结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体育锻炼。

在研究过程中,以“知行”“知行合一”“体育”“大学生”“健康”等为检索词,检索查阅了CNKI数据库中2007年1月至2017年4月30日的学术文献共136篇。经过梳理后发现,有关“知行关系”的文章较多,主要集中于思想品德教育或人格教育与养成方面,部分学者也尝试运用“知行”理论在非体育学科进行了探索。但在体育或是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不多,较多关注的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体育锻炼的知行关系;从“知行合一”角度分析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行为选择的矛盾现状;体育教育中“知行合一”模式的运用和对学生行为的干预研究。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从“知行”学说视角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归纳分类,运用知行关系从体育本质、身心特征、健康概念、体育教学等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不良体育健身现状的成因,并尝试提出实现“知行合一”的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水平。

1 相关概念

“知行”关系是我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有关知与行关系的不同理念和主张,但大都趋同于“知行合一”。孔子要求“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言行统一,不能光说不做[2];墨子主张“口言之,身必行之”,反对空谈不行动[2];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出要“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3];近代教育家陶文浚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倡导“知行合一并进”,并将自己的姓名先后改为“陶知行”“陶行知”[4];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强调理论与实践应当紧密结合。

知,即知识、认识、观念、理论;行,即行动、行为、实践、践行。“知”指导“行”,“行”深化“知”,即“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5]。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知”即指与体育锻炼、健康相关的知识、认识、观念、理论,如体育的本质、健康的定义、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运动技术动作要领方法与原理、运动项目的规则等;“行”即指与体育锻炼、健康相关的行动、行为、实践、践行,如学习体育课程、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动作、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比赛、学习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实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体育最本质、最原始、最独特的功能就是健身,如何将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增进体质健康的唯一有效途径和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出现了“知而不行”“知行冲突”“无知无行”“行而不知”等知行分离现象。

2.1 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知行分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学生接受过体育健康相关知识的教育,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认识、观念、理论,但并没有付诸于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学生有关体育的知识、信念、态度、价值观、自我效能判断等认知因素之间产生了矛盾,出现不协调,导致认知与行为的脱节,从而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6]。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出现了“学而不用”,这样的体育学习没有任何价值,体育教育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2.2 知行冲突

“知行冲突”是指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认识、观念、理论,可是非但没有转化为实际的体育锻炼行为,反而实施了有悖于健康的行为和活动。健康除了与营养、健身有关系外,生活方式也会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对健康有害的行为和活动主要就是指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沉溺网络等现象,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3 无知无行

“无知无行”即学生在“知”与“行”两个方面都比较缺乏。受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普遍不受重视,经常出现被其他学科随意占用的情况,加之体育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缺乏长期、系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对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理论知之甚少,处于“无知”状态。进入大学后,学生依靠课时较少的体育理论课程无法弥补体育健康知识的缺陷,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中小学积累的体育基础较为薄弱,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也就无从谈起。

2.4 行而不知

“行而不知”即大学生受个人爱好、风俗习惯、社会规范、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参与了部分体育活动,但其自身并不了解相关的体育理论和健康知识。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体育锻炼科学知识教育,部分学生虽然长期坚持参与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但对于科学锻炼的参与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等知识不了解,选择的体育项目、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是否适合自身实际也不清楚,可能会出现“行而无效”或是“行而有害”的结果。

3 知行分离的原因

缺乏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而“知行”没有协调统一是产生知行分离的根本原因。

3.1 体育是对“自身自然”的改造

体育是通过有规则的身体运动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身体活动,基本任务是对人自身的改造,作用对象是参与者的“自身自然”[7]。体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体育活动是一个主客体高度统一的过程,参与者既是实施作用的主体,也是被作用的客体。在此过程中,参与者将承受体育活动带来的身心双重负荷,并且如果运动负荷不能达到一定的量,该活动就不能发挥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尽管大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但由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流汗、承受负荷,从而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

3.2 大学生身心特征导致锻炼动机不强

按照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可知,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而动机是由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逐步进入青年期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趋于完善成熟,健康状况较好,尤其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好处于巅峰时期,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作用很难立竿见影,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隐形负面影响也没有凸显出来,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认识和体验体育锻炼和健康的重要性。从知行关系和规律来讲,缺乏“行”的实践体验,就不能深刻理解“知”的含义和意义,自然不能将“知”转化为“行”,因此会出现“知而不行”甚至“知行冲突”。

3.3 对健康和体育的认识有偏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全面,从最初只注重人生物属性的一维健康观到身心健全的二维健康观,再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面发展的三维健康观,后来又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加上“道德健康”,形成了四维健康观,现在又有学者提出了五维健康观的概念,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8]。由于中小学阶段体育教育的缺失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和内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较少,在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使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或是认识有偏差,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层面。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健身,增进健康。但学生对体育或体育课的认识是“玩”和“应付考试拿学分”,对健康概念和体育功能的不了解,出现了“无知”,没有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从而导致“无行”。

3.4 体育教学脱离生活实用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课余体育活动,接受体育教育和学习体育知识主要还是以上体育课为主,但大学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1)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征,脱离生活实际,出现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学分而学的情况。体育教学忽略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没有把体育当作一项生活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生活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2)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强调让学生“会”,而忽视让学生“懂”,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明白背后隐藏的原理和规律,不清楚该知识和技能有何用、何时用、怎么用;3)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做到换位思考,重视教材的系统逻辑顺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顺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学分而进行学习和练习,出现了“身顺而心违”的现象。上述几点正是导致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出现“行而不知”的原因。

4 知行合一的对策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知行”学说视角来看,之所以没有“行”,是因为“知”出现了问题,“知行合一并进”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最理想的状态,如何做到“以知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从青少年儿童到成人这一接受教育的时期中,在校期间的时间是最长的,与教师接触交流最为频繁,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师是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的“知”的主要源头,因此,要做到“知行合一”,关键还是要从体育教学入手。

4.1 把握体质健康标准改革契机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制度让体育教学在中小学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没必要”的尴尬境地,大学生的体育基础十分薄弱。《标准》的颁布,特别是将体测成绩同评优和毕业证挂钩,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育课的地位,使体育课得到重视。《标准》中必测指标和共性指标的统一,能促使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彼此衔接更紧密,逐步向体系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学生在体育认知和技能的学习能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与保证。如果能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要求,必将为大学体育以及毕业后的体育活动的“知行”打下较好的基础。

4.2 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实施多年,相应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正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也应该有所转变,“知行合一”的实施首先应该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以往的体育教师往往只重视“教书”——传授体育技能,而忽视“育人”——真正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进而增进健康,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特定的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以“行”为主,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但这恰好也是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学校体育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除了“行”和“会”以外,还应重视“知”和“懂”,因此,有必要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

4.3 改进课程教学

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大三、大四的学生继续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机会大大减少。应当在高年级继续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或是俱乐部教学等,体育学习过程中断很可能导致学生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和规定,进而影响毕业和就业。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应和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注重教材内容的生活实用性,以此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后续效应,让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功能,将教材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顺序有机统一起来组织安排教学顺序,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一项多能、多项一能”特征,能让学生乐于去学。学生“懂了、乐了、会了”,最终才可能去“练”,实现“知行合一”。

4.4 革新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反馈、激励、鉴定等[9]。现行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理念——筛选人才,也就是鉴定功能。人的体育运动能力受先天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不是选拔竞技体育人才。“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方式非但不能促进大学生的体育“知行”,反而会起到负面效应,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就应该在评价中做到点面结合,既要看学生的单项体育技能或身体素质,也要考虑学生其他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和全面体育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做到纵横结合,除了将学生个体与学生整体比较外,还要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前后水平加以比较;并且要遵循考核评价时注意考核客观、评价主观的原则。通过评价来实现反馈“知”,激励“行”,做到“知行合一”。

5 结 语

运用“知行”学说理论来剖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能够解释“知行分离”的各种具体表现,不仅能找到当前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遍存在不足和弊端的外因,也能发现由于大学生身心特征和对体育本质、健康概念认识存在偏差的内因。要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应该把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改革的契机,借助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效果,把“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去,实现“行之于手”与“行之于心”之间的融合转化,让大学生真正成为身体有行动,内心有感情,头脑有思想的体育践行者。

[1] 李小伟,董少校.教育部发布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学生体质健康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N].中国教育报,2014-07-29(1).

[2] 孙瑞岗.从知行合一到实事求是[J].前沿,1998(12):10-11.

[3] 任凤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前沿,2004(7):185-188.

[4] 方华明.万世师表知行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教育与职业,2006(10):110-113.

[5] 王叔新.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台州学院学报,2013,35(2):52-54.

[6] 陈智勇.现代大学体育教程(修订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7] 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

[8] 杨倩倩,张晓丹.健康观视角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4):159.

[9]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Analysis of the Bad Current Situation, Origi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Physical Exercise Base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LIU Lin,LIU Cheng-x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Sichuan China)

G812.45

A

1004 - 7662(2017 )06- 0017- 04

2017-05-03

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知情意行’视角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1574)。

刘林,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