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2017-11-27 15:40胡冰倩王竹影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报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胡冰倩,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

胡冰倩,王竹影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文数据库检索了近8年发表的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58篇中文文献,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不同运动特征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认为: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认知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还可以通过身体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焦虑、老化态度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不同运动特征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现有研究中存在体育锻炼与积极情绪状态的关注较少、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还不太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未来应致力于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测量工具,重视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结合体育锻炼处方来探究心理健康效应以及深入探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运动特征;影响机制

Abstract:The paper summ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study in recent eight years by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concluded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in fluences and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ifferent sports characteristics on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xercise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improve the negative mood state, 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crease self-ef ficacy,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mental health through intermediary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body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state of mi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support, social anxiety, aging attitudes and so on. Different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This paper pointe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existed studies including less attent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unclear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and so o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ools depending on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pay more attent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combine physical exercise prescription to explore mental health effect and penetrate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sports characteristics; effect mechanism

我国正在进行全民健身计划,其目的不仅是健身,而且还要健心。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指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适应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状态[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人们心理备受压力,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影响了社会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大量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具有改善个体情绪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认知功能、完善自我概念等多方面的效果[2]。然而,一些与之相反的研究结果使得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变得模糊又复杂。运动干预即便作为心理障碍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却未得到主流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3]。无论是个人体育锻炼还是集体锻炼活动,都包含锻炼类型、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等要素[4]。体育锻炼既可以是长期有规律的坚持,也可以是短期随意的参加。所以,区分不同运动特征的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应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尚不明了,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澄清。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中,以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查阅到国内近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1132篇,排除其中文献内容不相关、重复以及综述性等文献,从中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中文文献58篇,其中包括硕博论文7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分析和综述,探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体育锻炼

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对体育锻炼的定义和表述有所不同,尽管表述各异,但基本内涵差不多。体育锻炼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为了促进健康而进行的有规律的、结构性的活动,对身体机能、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

1.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现在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都表示心理健康是个体自身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的结果。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其标准是相对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条件和要求,可以从情绪状态、认知能力、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等方面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

2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1 体育锻炼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广义的情绪状态是指情绪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心境、激情、应激等[5]。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熊明生等的研究证明,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缓解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心理状态[6]。肖海婷对珠三角农村留守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发现,在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心理因子有明显的改善[7]。史文艳研究指出,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干预手段,对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8]。陈开梅等研究认为,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具有直接效应[9]。兰宝森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境产生有益的影响[10]。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情绪状态。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注意力被转移,忘掉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抑郁和失意,释放了心理压力,调节了紧张的情绪,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缓解了心理应激反应。体育锻炼还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情绪体验,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使得焦虑、烦躁等不良状态得到改善。

2.2 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执行功能、思维等。高旭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的效应[11]。王甲福研究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认知水平较高[12]。孙剑对肥胖青少年进行有氧运动干预的结果显示,有氧运动改善了注意集中能力,提高了学习记忆能力[13]。潘家礼等研究结果指出,运动干预对学习困难和正常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均有积极作用[14]。殷恒婵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5种运动方案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武术+花样跳绳+8字跑”对转换和抑制功能的效果较好,“花样跑步”对刷新功能的效果较好[15]。

对现有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锻炼确实可以改善认知能力,学者针对不同的人群展开了研究。对于中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对认知能力的整体水平以及各维度的研究,因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能力会发生增龄性的减退,长期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这种增龄性减退。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对注意力、记忆力、知觉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对于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主要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体育锻炼可以对执行功能的各子功能(刷新、转换和抑制)产生不同的影响。

2.3 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哲学的3大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在心理学上一般可以解释为自我概念[16]。身体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17]。关于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以往研究,学者主要通过身体自尊、整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身体价值感等方面来反映体育锻炼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殷晓旺等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全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的影响效果显著[18]。杨剑等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对肥胖小学生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都得到提高[19]。张立敏等指出,持续性的身体锻炼更容易促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维度,如身体价值感[20]。高亮等研究结果表明,健身气功锻炼可以使老年人获得较高水平的整体自尊和身体自尊[21]。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积极作用已经被证实。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锻炼者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增加身体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提高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自我效能感增加,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2.4 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能力。闫岩研究指出,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性[22]。林友标等研究发现,采用太极拳作为体育锻炼的手段可以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良性的刺激[23]。殷恒婵等研究结果指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人际感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困境应对能力[24]。杨秀娣等认为,排舞锻炼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25]。郑春梅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的健身锻炼是减少压力因子与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26]。陈曙等研究显示,体育干预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维度显著上升,同伴交往问题显著下降[27]。

由此证明,体育锻炼不仅是一个身体活动,还属于社会活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锻炼者之间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围,他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缓解身心的压力,增加应对困境的能力,提高适应他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企业中全面采集与预算编制有关的历史资料,明确财务预算对企业各项资产运转程度与效率产生的具体 影响,进而估测企业在后期发展中可能达到的预算值。

2.5 体育锻炼通过中介变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介变量指能够传递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变量[28]。已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中间变量的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朱风书等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和心境中间变量影响心理健康[29]。刘洋等研究表明,具体身体自尊水平是体育锻炼影响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30]。高旭等研究指出,老化态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身体锻炼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1]。盛建国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中具有中介作用[32]。颜军等研究发现,身体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焦虑、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33]。施正雄指出,社会焦虑在训练与心理改善之间起调节作用[34]。陈开梅等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对心理应激起作用,还可以间接起到中介变量作用[9]。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心理健康起作用,而且身体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焦虑、老化态度等在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中起中介作用。但是,少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明显。如邢峰等认为,身体锻炼到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经锻炼感觉的间接效应显著[35]。

3 与心理健康效应有关的体育锻炼处方

体育锻炼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包括锻炼类型、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等方面,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3.1 锻炼类型

体育锻炼可以分为有氧和无氧运动、竞技性和休闲性运动项目以及集体和个人项目等,不同的运动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全明辉等研究表明,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协调性练习等不同类型的运动方式对不同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36]。刘瑾彦等研究指出,乒乓球和太极拳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促进作用更明显[37]。李浩浩研究认为,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产生的心理效应有所差异,健美操和篮球这种集体项目更能使女大学生消除焦虑和敌对情绪[38]。吕仙利研究发现,集群性较高、需要配合的体育锻炼项目比集群性低、不需要配合的体育锻炼项目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39]。孟祥辉研究也发现,以集体形式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以个人形式参加的[40]。王涛等指出,长期有规律的健身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41]。王莉的研究显示,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在读研究生的影响程度不同,以有氧运动较明显[42]。张磊等通过比较单一类和混合类运动方案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发现,“8字跑+武术+跳绳”的混合方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多[43]。李芃松等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研究显示,属于竞技类的篮球、羽毛球、游泳对大学生的偏执、强迫等心理状况有显著影响[44]。

综上所述,由于锻炼动机和身体素质的不同,不同人群选择的运动类型不同。针对中老年人群,多选择散步、太极拳、健身气功等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较小,适合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心理状况。针对青少年人群,多选择篮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运动项目,他们的运动能力相对较好。对小学生人群,多选择花样跳绳、跑步、游戏等具有趣味性的项目。大多数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集体型的锻炼项目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更佳。然而,刘继志研究表明,参与不同的课余锻炼项目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在于运动项目本身,而往往取决于对其的偏爱[45]。

3.2 锻炼时间和频率

锻炼时间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限和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颜军等研究表明,锻炼持续时间是健美操锻炼影响大学女生执行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锻炼持续6周组,12周组的执行功能更好[46]。江大雷等采用35min/次、2次/周的8周中等强度足球运动游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干预发现,促进了执行功能的发展,提高了抑制和控制能力[47]。张靖波研究发现,每周3~5次运动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每周1~2次运动的高校大学生[48]。陈莉莉研究指出,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45~60min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49]。赫秋菊研究认为,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每次锻炼30min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其他[50]。高亮等研究显示,长期参与、每周频率在5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较为有益[51]。

综上所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应以坚持性为前提,保持一定的运动频率,必须坚持一定时间。体育锻炼年限在5年及以上,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左右,每次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心理效应更佳。短期锻炼只是影响个体浅层、局部的心理健康因素。研究者多采用干预周期为8~12周、每周2~4次或3~5次、每次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的运动干预方案。

3.3 锻炼强度

体育锻炼的强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效应。杜娟研究指出,选择中等适宜负荷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选择大、小运动负荷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52]。陈爱国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9% )短时篮球运球训练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最好[53]。熊明生等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锻炼量和轻松的锻炼感受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6]。余玲等研究认为,有规律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之间,有助于弱体质学生群体情绪的改善[54]。李焕玉研究发现,中等运动量有利于促进体质消瘦型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小运动量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学生的消极情绪[55]。朱风书等研究证明,中等强度(运动心率范围控制在135~150次/min)健美操锻炼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及其心理健康水平[29]。徐涛等研究指出,低负荷的东北秧歌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效应最佳[56]。

多数研究证明,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产生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6,29,53,54]。然而对于体质较弱的群体,如肥胖者、老年人,小强度的体育锻炼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对指导大众健身来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更适宜。

3.4 锻炼场地

研究表明,运动场地是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的因素之一。张彦研究认为,选择营业性健身场馆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平均水平[57]。高亮等研究指出,选择在公共体育场馆、收费体育场馆和单位体育场馆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高于其他人群[51]。尹少丰研究表明,选择专业健身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58]。

4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各项器官机能,增加心肺耐力,提高运动能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以提高身体健康状况来促进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是体育锻炼发挥心理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可以强健或改善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59]。相关脑区活动水平的提升可能与身体活动导致的“突触发生”、血液供应的增加及尚未明确了解的“胆碱能效应”有关[60]。体育锻炼过程中机体产生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改善锻炼者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一些学者认为,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是认知评价产生的作用。对于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深入研究。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加大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

大多数学者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抑郁、焦虑、烦躁、敌对等消极情绪状态的影响,关于体育锻炼与积极的情绪状态的研究还不多。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加大体育锻炼对积极情绪的影响研究是必要的。

5.2 多采用实验法和结合体育锻炼处方进行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多,结合体育锻炼处方进行实验研究的相对较少。随着现在社会中心理疾病的增加,针对不同人群制订相对应的运动处方是非常重要的。结合体育锻炼处方来探究心理健康效应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5.3 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测量工具

大多数研究中采用的是来自外国学者研制的心理测量工具,尽管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不能更好地反映被试者的情况。所以学者们需要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测量工具。

5.4 加大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

关于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研究还不多,一些学者认为与体育锻炼引起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具体的生理机制还不太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6 小 结

1)体育锻炼可以直接促进心理健康,改善消极的心境状态,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认知能力和自尊水平,并且锻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2)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身体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焦虑、老化态度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具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包括锻炼类型、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频率等方面,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坚持性的基础上,采用中等强度的运动负荷、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9%、每周参与锻炼5次左右、每次持续时间30min及以上、选择营业性和专业性的健身场馆以及集体型的有氧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果更佳。

[1]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3):128-133.

[2]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253.

[3] 唐征宇.试论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23(3):369-370.

[4] 李昌俊,贾贺男,左俊楠.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机制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1):132-139.

[5] 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3-108.

[6] 熊明生,郭煦澄,周宗奎.锻炼行为、经历、意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3):48-51.

[7] 肖海婷.体育锻炼干预对珠三角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J].体育学刊,2013,20(4):68-70.

[8] 史文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9] 陈开梅,杨剑,董磊.社会支持在身体锻炼影响青少年心理应激中的效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99-102.

[10] 兰保森.个人和集体项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境状况的影响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4(4):124-128.

[11] 高旭,孟宇.身体锻炼对中年认知功能的影响:老化态度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2):93-98.

[12] 王甲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及其与体育锻炼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 孙剑,陈平.有氧运动综合干预对肥胖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95-100.

[14] 潘家礼,殷恒婵,陈爱国,等.运动干预对学习困难、正常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6):84-92.

[15] 殷恒婵,李鑫楠,陈爱国,等.5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脑执行功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30(1):7-10.

[16] 张连成,窦皓然,高淑青.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我概念的心理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3):190-194.

[17] 张力为.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0(8):1011-1015.

[18] 殷晓旺,张力为.参与不同体育活动的肢残人与正常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体育学刊,2010,17(6):38-42.

[19] 杨剑,季浏,杨文礼,等.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干预对肥胖小学生自我效能、自尊及体重影响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85-189.

[20] 张立敏,张力为,杨宁,等.长期健身活动对大学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9):108-112.

[21] 高亮,薛欣.老年人参与健身气功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4):466-471.

[22] 闫岩.上海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3] 林友标,章舜娇.太极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40):105-107.

[24] 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

[25] 杨秀娣,毕永兴.排舞锻炼对更年期女性异常心理症状干预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5):68-71.

[26] 郑春梅,伊向仁,李元.健身锻炼对不同职业国民多维压力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研究—以山东省不同职业人员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73-78.

[27] 陈曙,王京琼.体育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9):93-100.

[28] 张力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6-107.

[29] 朱风书,颜军,许克云,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6):76-80.

[30]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5):85-88.

[31] 高旭,柴娇,孟宇.身体锻炼对中老年认知功能的积极效应:基于老化态度、一般自我效能中介模型检验[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3):7-12.

[32] 盛建国,高守清,唐光旭.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5):98-103.

[33] 颜军,孙雪梅,陈爱国,等.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5):95-99.

[34] 施正雄.啦啦操训练对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虑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8):79-82.

[35] 邢峰,许海燕.锻炼感觉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7(3):25-28.

[36] 全明辉,陈佩杰,王茹,等.体力活动对认知能力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14,34(9):56-65.

[37] 刘瑾彦,陈佩杰,牛战斌,等.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2016,40(3):91-94.

[38] 李浩浩.不同体育项目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57-60.

[39] 吕仙利.体育锻炼类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1020-1023.

[40] 孟祥辉.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0:10-12.

[41] 王涛,高亮.健身气功锻炼对老年人心境状态影响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59-62.

[42] 王莉.体育锻炼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心境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45-147.

[43] 张磊,宋湘勤,胡惕,等.单一、混合类运动干预方案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30(1):108-116.

[44] 李芃松,王磊,曹玲.不同类型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3):143-144.

[45] 刘继志.课余锻炼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93-96.

[46] 颜军,马山山,陈爱国.不同持续时间健美操锻炼对大学女生执行功能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2,33(6):88-91.

[47] 江大雷,曾从周.8周中等强度足球运动游戏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2):43-50.

[48] 张靖波.体育锻炼与压力、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49] 陈莉莉.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50] 赫秋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应促进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99-101.

[51] 高亮,王莉华.体育锻炼与老年人自评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64-71.

[52] 杜娟.体育锻炼对郑州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4.

[53] 陈爱国,赵 莉,李焕玉,等.不同强度短时篮球运球训练对小学生执行功能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4):352-355.

[54] 余玲,夏君玫,张伟伟.运动干预对弱体质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73-76.

[55] 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80-84.

[56] 徐涛,毛志雄.东北秧歌锻炼与老年人自尊、生活满意感和心境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82-87.

[57] 张彦.体育锻炼与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6):69-72.

[58] 尹少丰.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广州市汇景新城社区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3(8):38-40.

[59] 刘洋,漆昌柱.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9):70-75.

[60] 孙拥军,吴秀峰,段再复.身体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效果与机制—发展的视角[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5):83-87.

Literature Review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Study

HU Bing-qian, WANG Zhu-yi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G804

A

1004 - 7662(2017)06- 0087-06

2017-05-01

胡冰倩,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学报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心理健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