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娥, 高 飞, 王家仲, 苏连勇, 王雪征, 王 嵘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审视与思考
王佃娥1, 高 飞1, 王家仲2, 苏连勇1, 王雪征1, 王 嵘1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状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明确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拓宽学校合格率经费的筹措渠道;加强学校合格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学校体育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和风险管理机制。
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现状;体育设施;体育场地;体育师资
学校体育系统作为青少年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理应良性运行,成为青少年学生单一学习生活方式的调味品,为舒缓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做出卓越贡献。所谓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相关行为主体开展的所有学校体育活动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主体间借助能量、物质和信息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然而,目前学校体育系统却面临着严重不协调的形式,如“学校体育边缘化”、“体育师资结构性缺编”等。为此,本文以社会系统内在循环态理论为指导,就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发现制约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的现实障碍,并提出改进策略,为实现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高效、稳定、协同运行提供参考与借鉴。
采用社会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60所学校的60名主管领导、180名体育教师和1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其所在学校的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方法: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并根据市区、郊县总体保持平衡、考虑到城乡差别原因分别对抽取的学校进行了调整,抽取60所学校的1 8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抽样方法与步骤:(1)抽样框:根据天津市中小学统计结果(小学939所、初中334所、高中或同等学历200所)(数据来自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处的官方统计),基本按照30∶1的比例随机抽取24所小学、18所初中、18所高中作为本研究的抽样框。(2)具体学校的选定:①小学学校的确定:因小学数量较多,兼需考虑代表性问题,因此确定学校名单时,首先在18个行政区域随机抽取1所小学,然后以学区内小学总数量为依据,按30∶1的比例增加调查数量。②初中学校的确定:首先在市内6区随机抽取6所初中学校,然后在剩余的12个区县内抽取12所乡镇初中学校(天津市城镇初中学校接近70所,乡村初中学校260余所;城镇初中学校与乡村初中学校的分层随机抽样比例接近1∶4)。③高中学校或同等学历学校的选定:首先在市内6区抽取2所市重点校和4所普通校,然后在剩余的12个区县抽取3所市属重点校和9所普通校,同时,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运行现状,课题组严格按照预定方案走访了较为偏远的学校,如宝坻的大钟镇高级中学、宁河的潘庄中学。学校主管领导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的可靠性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43、0.657、0.758,表明问卷的可靠性较高。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访谈法,现场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
学校体育经费是指学校达成学校体育目标用于场地、设施的维护费用,以及直接用于相关公务服务的支出,具体包括人员费、养护费、耗材购置费及其他费用[1]。持续、有保障的学校体育经费,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行政法规的基本前提。调研结果表明:(1)近三来天津市中小学年度体育经费基本稳定,维持在5万左右,但是离散性统计结果(年度体育经费标准差)却显示,学校体育经费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标准差介于平均数1.4~3倍间)。(2)部分一般校的体育经费更为捉襟见肘,体育教师的工作服装补助费止步不前,仍停留在50元的标准,这对体育教师来讲仅是杯水车薪,难以实现初设时的初衷。同时,因经费紧张,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无奈地从事着无任何报酬的超额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存有安全隐患的器材仍在“服役”。此外,对于一般校而言,每年5 000元左右的体育经费,组织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所剩无几,很难再有精力去关注教学,补购易消耗的体育器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失衡。
毫无疑问,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是有序开展各项学校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效益,优化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前提,是加强青少年校内体育活动的物质前提。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频次与质量。调查发现,因城乡学校的现实处境不同,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供给现状差异较大。
(1)就室外体育场地而言,农村校的情况好于城镇校,但是在质量方面,农村场地存有一些问题,如土(火山灰)田径场面积大,但因条件简陋,抵御恶劣天气影响的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刮大风、下雨等恶劣情况,各项体育活动被迫中止,影响正常的学校体育工作;篮球场场地面积较大,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因是硬场地,为避免较大冲击力导致的胫腓骨骨膜炎,学生被迫缩短活动时间。此外,硬场地的较大摩擦力易加重篮球的磨损,缩短使用寿命。而城市的校均200m田径场数量、排球场数量、轮滑场数量和组合场地数量好于城镇平均水平。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土地紧张,只能建造200m的田径场,另一方面,排球、轮滑这两个运动项目的难度较大,很难在乡村普及,所以该场地也相应较少,相反在体育文化相对发达的城市学校,从事这些运动项目的学生较多,推动了相应场地的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在布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时,没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统一标准,应鼓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传统优势、自然场地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现实条件,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甚至还可以借鉴部分体育教师的经验,利用废旧的可乐瓶、报纸、废纸盒等,自制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器材,一方面缓解因体育场地器材不足造成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适合小学生的体育设备器材,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注入活力,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在室内体育场馆方面,城镇学校的情况好于乡村学校。这一统计结果一方面提示我们,在造价较高的室内体育场馆方面,城乡二元现象严重,恶劣天气对城市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制约较小;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将乡村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改善乡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把恶劣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在实地访谈时发现,尽管有极个别的农村校建了室内体育场馆,但因室内构造规划不合理,使用的便捷性大打折扣。如某乡镇中学,镇政府在10年前出资建了室内场馆,建设之初受设计水平和经费所限,室内没能通水,导致难以保证馆内卫生,使用效率大幅下降。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屡次出现因政府临时活动需要,学校只能做出让步,变更活动计划。此外,部分兴建了较高水平的室内场馆的学校,也因面临高额维护费用的困扰,只能谨慎使用,导致有限室内场馆资源的浪费。为此,相关部门应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前提下,借鉴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功运行的有益经验,面向社会大众对外开放体育场馆。这既可以减轻校方维护场馆的压力,又可以施惠于社会大众,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在闲暇时间对社会开放的号召。
(3)就生均场地面积而言,天津市中小学生生均场地面积为5.71m2。其中,城市学生的生均场地面积较小,主要原因在于城市人口密度大,规划用地紧张,加之大部分城镇学校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扩大校园难度较大;相对而言,乡村的情况较好。天津市小学生的生均场地面积为1.46m2,明显低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人均面积标准(小学生人均面积标准为2.7m2),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小学,特别是校史悠久的重点校的场地面积确实较小,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残余思想仍然产生影响的今天,很多家长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校史悠久的重点小学,这对于原本捉襟见肘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天津市中学生人均场地面积为8.37m2,高于教育部规定的3.27m2,但是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学阶段的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均匀,如市中心的部分重点中学400塑胶跑道、室内场馆等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而紧邻的普通学校不仅场地、场馆的质量与重点中学不可同日耳语,更重要的是学校连一个像样的田径场都没有,更不用说其他的硬件设施了。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从战略高度加大对一般校的关注,为一般校谋得适宜的发展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际均衡。
(4)在体育器材、设备方面,随着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义务教学学校现代化达标验收后,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设备数量得以提升,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但是,在走访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反应新购置的体育器材存有以下问题:①部分新购置体育器材的质量没有保证,使用寿命较短,尤其是备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的球类,平均使用寿命1年左右,这无疑加重了学校购置器材的负担。同时,一些大型器械,如部分合成板材篮球板,使用半年后,出现了开胶、板材降落等安全隐患,这些质量有待提高的体育设备使得原本害怕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体育教师,索性取消了该项活动内容。②体育设备的适切性有待于提高。在走访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反映,小学阶段体育器材数量尚可基本满足需要,但其种类和型号较为单一,难以满足身体发育差异较大的小学生个体的需要。
在被调查的60所学校中,共有体育教师180名。其中,从性别来看,男性教师126名(比例为69.6%),女性教师54名(比例为30.4%)。从所学专业来看,所学专业为体育专业的教师是155名(比例为85.6%),所学专业为非体育专业的教师是25名(比例为14.4%)。同时,在实地访谈时,有部分非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表示很少接受体育专业培训。于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谈及体育课就要么是学生自由活动,要么是全班同学一起跑步,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跑跳活动水平。这与段世杰代表提出的“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是有一定差距的,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从年龄分布来看,20-30岁之间有22人(比例为27.1%),31-40岁之间有75人(比例为41.4%),41-50岁之间有43人(比例为23.8%),51-60之间有40人(比例为22.7%)。这一结果整体来看分布还算合理,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体育教师年龄偏大且相对集中,忽视梯队建设,甚至出现了一所学校共有5位体育教师,3位老师在2年内相继退休的极端现象。这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人事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梯队建设,以保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在内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职称结构来看,中级职称体育教师有84人(比例为46.4%),普通高级职称体育教师有92人(51.4%),超高级体育教师有4人(2.2%)。同样,这一结构整体来看较为合理,但是实地访谈发现仍存有以下不足:(1)尽管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还算合理,但是其年龄偏大;(2)中青年体育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因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成绩未能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体育教师鲜见担任班主任,体育类竞赛相对较少),在做横向比较时,体育教师没有优势可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形成了职称晋升无望、体育教学消极怠工的恶性循环。中青年骨干体育教师职称晋升难成为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内的又一重要问题。
所谓凝聚度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反映凝聚度的指标通常包括团队满足所有成员多种需要的吸引力和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吸引力[2]。体育师资的凝聚度具体表现: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相关行为主体间的满意程度。
(1)天津市中小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程度。
调查表明,有95.4%(1619人)的被调查者对学校体育工作较为满意,且城乡间无显著差异(P>0.05),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对于年长的体育教师来说,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弥补了体育动作技能示范受限的不足;另一方面受唯分数是瞻影响,乡村学生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期望值较低。
(2)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主管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间的满意程度。
正如前文所述,团队成员间的吸引力是反映团队凝聚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团队成员间的吸引力在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中,具体表现为:师生间的满意程度、教师与领导间的满意程度。
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这所学校拥有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而学校主管领导和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师资水平的观测变量之一。调查发现:(1)天津市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有93.3%(1688人)持满意态度。但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乡村学生,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城镇学生接触体育文化的机会比较多,自身体育文化素养较高,自然对于体育教师的期望值较高。(2)天津市中小学学校体育主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满意度较高,有96.6%(57位主管领导)持满意态度。尽管这一调查结果比较理想,但在实地访谈中,部分主管领导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体育教师的不满,如工作不积极,不同程度地存有职业倦怠,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工作消极怠慢。这亦提醒我们:一方面,应加强研究,制定合理的考评体系,激发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引入时兴的教学内容,以免出现保护性抑制。事实上,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较少。有11.0%(19人)的被调查者表示近三年没有参加任何培训、学术会议及参观访问;有41.3%(71人)的被调查表示近三年只参加了1-2次培训或相关活动。在问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时,学校主管领导认为主要是体育方面的相关培训较少;而体育教师则认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更愿意将培训机会交给“主科”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使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主要素的积极性[3]。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对学生体育课堂表现和主管领导重视程度的感知度对学校体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主管领导的重视程度持满意态度时,其将以饱满的热性投入体育活动中,对体育教学产生正向引导作用。反之亦然。调查发现:(1)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堂表现认可度较低,有33.1%(58位)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认真。在问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时,首先是学生怕苦、怕累;其次是缺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排在第三位的是缺乏体育场地设施。这一研究结果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超过一半(51.4%)的被调查者将怕苦怕累列为影响学生课堂表现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学任务的缺失,致使体育教学丧失道德教化优势[4]。
此次调研发现,体育教师的工作境遇并不乐观:(1)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欠账太多。①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早已明文规定体育教学外的一切校内体育活也应计算工作量,但事实上仅有不到一半的(89人,49.9%)的被调查者所在的学校将上述工作纳入工作量。②因体育教师严重的结构性缺编(有一农村中学,在校学生230人,9个自然班,没有一个专职体育教师),有近20%的被调查者每周承担16学时以上的教学,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体育教师从事的是“无偿超负荷工作”。③体育教师的野外作业补助形同虚设。(2)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教师。在体育教案补助和外出进修方面,与重点学科教师相比,落差较大。(3)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调查发现,①学校体育的被重视程度不够,有近一半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体育应然地位较为理想,而实然地位令其心酸,仍然处于较为尴尬的状态。②体育课被挤占现象依然存在,有21.4%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通过教育学习运动”,又是“通过运动进行教育”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要完成认知任务,更要对学生情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学生科学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自然强健了身体。因此,学校体育功能释放的效能主要通过学生的体育认知实效、身体发展状况和情感教育效果来观测。
(1)天津市中小学学生的体育认知实效。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体育教师认为,超过一半的学生毕业时未能掌握两项体育特长项目。这一统计结果提示我们,实事求是地讲,在体育的社会氛围较为淡薄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未能承担起体育知识、技能传递的重任,其认知功能的释放不尽人意。这不仅影响学校体育文化传递功能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体育锻炼态度、习惯、能力形成的认知基础,难以完成体育教学的规定性任务。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加强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提升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实效,争得学校体育应有之位。
(2)天津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在高新科技广泛运用到生产生活领域的今天,生产高度现代化、自动化,人类的直接劳动不再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类在获得身体解放的同时,也面临着肌肉饥饿的威胁。因此,提供身体活动机会,增强青少年体质无疑是学校体育的首要功能。然而,调查发现,天津市中小学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青少年体脂含量过高,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
学校体育制度政策法规的流动过程就是学校体育的相关主体,通过多元信息接收器,感知来自于重要他人或其他途径传来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后,做出反应的过程[5]。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结果均显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不规范甚至无原则处理,给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造成了巨大压力,致使他们在工作中谨小慎微、畏手畏脚,以“安全至上”为第一要务,抑制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心照不宣地主动放弃难度大的危险项目,教学内容以安全性较高的身体基本活动为主。这一方面造成了有限的专业体育师资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包括单杠、双杆、跳箱、山羊、跨栏等体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亦致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恶性循环。
学校体育技术及情报的流动过程是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在收集大量体育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知识、技术、信息等进行精心研究,并特殊加工,使之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再应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的过程。尽管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越加迫切,并在社会上涌现出了一些集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突出个人技术的新兴体育项目;但是,这些新兴运动项目却并没有被及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可能也是被调查者将缺乏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视为导致学生上课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为此,体育教师应以王登峰司长提出的“两个凡是”[6]原则为指导,及时更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及时引进新兴体育项目,激发青少年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热情,为生活体育打基础,做好学校体育与生活体育的衔接。
(1)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学校体育经费比例,坚决落实专款专用制度;争取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拓宽经费来源,丰富筹措渠道。同时,吸纳体育专业人员组成采购机构,加强生产、收货与验货环节的监管,建立购买质量有效期内负责制;适当下放体育硬件设施购置决策权,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突出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7]。
(2)设立教师公务员制度[8],健全政策法规。结合体育教师职业特点,与时俱进地统一、调整体育教师的相关待遇(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室外补贴、服装费等),使体育教师劳有所得,保障合法权益。
(3)密切跟踪体育运动前沿,严格教材化加工过程,汲取“有益营养”,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钻研教法步骤,提高教学效率;构建中小学体育学力水平考试体系,建立体育学力水平考试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
(4)督促立法机构健全、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厘清相关各方的责任,消解安全顾虑;成立“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协调办公室”和“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仲裁结构”,合理规范意外事故的处理,减轻因学生意外伤害而引发的精神、心理和物质压力,消除“校闹”事件的负面影响。落实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自主设置、创新体育项目,重拾难度较大的技术技能,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合理加大运动负荷,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 王佃娥,毛坤,高飞.我国学校体育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4):70-74.
[2] 托尼·邓吉.凝聚力:团队领导者的成功秘诀[M].刘勇军,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3] 谢雪峰,曹秀玲.体育生态的敏感因素与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J].体育科学,2005(12):84-87.
[4] 杨天庆,崔雪梅.教育性体育教学概念辨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25-427.
[5] 游海燕,肖进勇.体育生态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3.
[6] 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1):1-7.
[7]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0.
[8] 李正花,赵舜默.韩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动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3):63-66.
SchoolSportsEcologicalSystemOperationof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inTianjin
WANG Dian’e1, GAO Fei1, WANG Jiazhong2, et al
(1.Tianjin Inst. of P.E., Tianjin 300381, China; 2.Tianjin Medical Univ., Tianjin 300070, 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on-the-spot interview,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chool sports ecological system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in Tianjin and proposes to define the define the ratio of school sports fund, broaden the fund channel of school sport, establish teacher development system, optimize P.E. course, establish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of school sports injuries.
school sport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chool sport; ecological system; current operation; sports facility; sports ground; P.E. teacher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97SS16034),天津市体育局科研课题专项资金资助项目(GY201602)。
王佃娥(1977-),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G807
A
1672-268X(2017)06-0074-05
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