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进, 樊露薇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奥星空,北京 100763)
2017中国绿色运动发展峰会综述
李 进1, 樊露薇2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奥星空,北京 100763)
2017年5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绿色运动发展峰会在安徽池州举行。峰会议题围绕“体育+旅游+文化”的体旅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与会嘉宾就绿色运动促进城市发展、体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机遇、地方体旅融合发展路径、体旅融合特色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分享交流。峰会还关注了国际著名体育小镇的发展经验与发展路径。
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绿色运动;体旅融合;体育小镇;体育产业;旅游产业
为更好地倡导绿色运动理念,建设健康中国,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安徽省体育局、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安徽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池州市教体局、华奥星空共同承办的“中国绿色运动发展峰会”于2017年5月26日至28日在安徽省池州市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巡视员张栋、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首席策划房学峰、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出席峰会并作主题发言,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桂林、宁波市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建军、四川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济在峰会上分享了当地体旅融合发展的成功经验。
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王钧认为,绿色发展既是指导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在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在部分地区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体育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这些经验值得总结并向全国推广。例如,浙江宁海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体育论坛暨中国运动休闲大会,安徽齐云山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甘肃张掖、安徽大圩已连续举办两届生态马拉松系列赛等。这些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环境优势,持续性的举办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体育运动,持续打造赛事品牌,使得城市知名度提升,大批旅游人口被引入,城市环境和商业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整体经济活力提升,当地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也持续提升。王钧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既有为国争光的使命,也有推进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功能。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应进一步研究“体育+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当前,针对体育领域的资本投入不断增长,但资本和体育资源的对接仍不够紧密,应加强两者的交流沟通,让投资方了解如何切入体育资源,让资源方知道其资源的价值,从而实现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扩大体育旅游人口,建设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型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策划房学峰在峰会上做了以“供给侧和“补短板”:体育·绿色经济·城市营销”为主题的演讲。其表示,城市体育的建设应契合国家体育发展战略方向并且从绿色运动和推进“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入手。以英国伦敦、美国波士顿等体育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体育城市需要有自己的球队,球队场馆需要满足多项目比赛的要求,同时需要发展城市的俱乐部文化,最大化地开发俱乐部的运动项目,开发特色赛事。以城市自行车赛事为例,2017年UCI(国际自行车联合会)在世界巡回赛中增加了六项单日赛表明了单日城市赛的独特魅力。而中国的自行车赛事,在线路选择和设计上过于倚重自然景观。房学峰认为,单日赛更具有大众体育的体育节日意义和自行车文化意义,创办更多的在城市中心区域里进行的自行车比赛,有利于加快中国自行车运动产业的发展。房学峰还建议城市开发沙滩足球、排球等沙滩运动、国家步道、公开水域游泳以及极限运动等绿色运动,这些户外的绿色运动有些已经或正在进入奥运会。国家正在着力发展的越野滑雪、单板滑雪、空手道、跆拳道等项目也是体育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而随着2018平昌冬奥会、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接连在东北亚地区举办,世界各国的奥运代表团都需要在奥运会之前在东亚地区找到合适的训练场地,中国所有体育城镇都可以提供不同项目的训练服务。
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在峰会上做了题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与体育旅游的未来》主题演讲。刘思敏从人的精神需求层面分析,认为人生就是一种体验的存在,而旅行所解决的生活品质提升的问题是高峰体验、核心体验。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人类文明经历了从游牧社会到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移动社会的螺旋式上升状态。在城市社会阶段,旅游主题意识激活,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到移动社会阶段,随着文化移动,移动生活“云聚散”改变人类文明形态,战争、商贸、探险、朝圣等活动相对位置下降,旅游重要性与日俱增。同时,后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据重要地位,作为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发展重点的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移动文明、移动生活即旅游将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刘思敏根据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关于娱乐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预期以及商业布局认为相关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罗素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休闲与幸福的哲学思考认为,休闲、旅游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途径,是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象征,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刘思敏认为,休闲体育是圈养体育,体育旅游或者旅游体育(户外体育)才具有体育本质,而特种旅游(专题旅游、专项旅游、特色旅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从国外特种旅游发展的经验来看,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高尔夫运动占到整个休闲市场的80%,特种旅游涵盖广泛,包括滑雪、登山、热气球、低空旅游、赛车、潜水、溯溪、穿越、高尔夫、漂流、垂钓、拓展、骑行、越野、攀岩、海底探险等。
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陈海军指出,安徽省体育旅游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省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他认为,国家层面的重视是体旅融合发展的机遇,地方发展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是体旅融合发展成效的保证。陈海军分析,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习总书记和李总理都对体育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国家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安徽省体育局印发了《安徽省体育强省、强市、强县(市、区)指标体系(2016-2025年)》,不断加强体育工作基础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体育所具备的多元价值和社会功能也逐渐突显,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地方层面,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思路清晰、措施具体。陈海军介绍,安徽的做法是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安徽积极推动体旅融合品牌建设。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多个部门联动协作,树立榜样典型,积累发展经验,促进体旅融合、集聚发展。今天的池州,作为一个体旅融合发展的品牌城市,正是多部门联动挖掘优势体育旅游资源、充分融合发展的典型。
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桂林在峰会上介绍,2011年首届绿色运动健身大赛选择在池州举办,绿运大赛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将环保、自然、简约的绿色发展理念与体育运动相融合,比赛运动项目在青山绿水间进行,比赛主题就是亲近自然、贴近生活,人们在绿色运动中获得快乐和健康,大赛的文化性与观赏性特点突出。办赛六年来,三家主办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安徽省体育局和池州市人民政府三方不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办赛体制机制,推动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持续融合发展,池州市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池州城市新精神和办赛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桂林指出,池州作为皖南山水名城,拥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传统,池州以建立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优先发展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举办绿色运动健身大赛与池州“绿色、生态、奋进、和谐”的城市发展理念一致,有利于池州“绿色池州,绿色运动”的城市品牌塑造,有助于推动池州构建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皖南体育旅游休闲区,对池州建设“国际生态休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绿运大赛持续发展,赛事内涵不断丰富,其创新、节俭、开放、共享和群众参与度高等特色开创了体育赛事的新特点,使其成为了具有特色主题的全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和安徽省群众体育品牌赛事。绿运大赛的持续举办推动了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性健身活动的发展。桂林介绍,六界大赛累计举办了柔力球、毽球、荷球、棋类、跳绳、气排球、木球、门球、健身瑜伽、自行车骑行、轮滑、漂流、定向越野、马拉松、登高、徒步走、钓鱼、健身气功、健身秧歌和腰鼓、社会体育指导员风采展示等120多项规模较大的群众性体育比赛,大量全民健身项目被绿运大赛吸纳,受到全国各地户外健身爱好者和本地市民的欢迎。绿运大赛也激发了池州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在绿运大赛推动下,全市体育社团增长到51个,会员2.3万人,池州目前有3 779名注册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2.63‰,全市35%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均可使用运动场地面积列全省第4位;全市健身服务经营单位已发展到200多家,解决了5 526人的就业;打造了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余条。
桂林介绍,六届绿运大赛共吸引了全国各地近45 000多人参与赛事活动,直接为池州市带来消费收入1.0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59亿元。吸引了40多万人的参与,带动了体育消费和休闲旅游,促进了体育与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池州和绿运大赛的发展前景,桂林认为首先要强化绿运大赛的品牌效应,加强相关全民健身活动的品牌建设。如全国绿色运动健身大赛、池州国际马拉松、升金湖环湖自行车赛、池州国际健身瑜伽节、中国池州“千年古道”越野赛、“千载诗人地·绿色池州行”市民徒步大会等,要通过持续提升赛事品质,使得赛事内容不断丰富,培育赛事文化,发掘赛事发展潜力。其次,要推进绿运大赛、绿色运动与文化、旅游、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最后,还要进一步拓展绿运大赛的品牌优势,将绿运大赛打造成池州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市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建军在峰会上分享了宁海县关于绿色运动与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宁海利用生态资源,发挥综合效益,带动了赛事、旅游、户外制造业的全方位发展;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确立了“环境优先,生态立县”的战略,率先提出“全域旅游”概念,全力建设全国户外运动引领地和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目的地。在省市体育产业扶持资金帮扶的基础上,宁海县每年再向体育产业投入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体育旅游、健身服务、体育文化等体育服务业是支持重点,对重点项目在建设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倾斜。
宁海县利用域内特有的温泉景区、前童古镇,结合乡间小路随处可见的山、海、水、岛、泉、洞等自然景观,建成了全国首条覆盖全县的千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宁海县注重发挥步道的综合效益,通过步道将沿线景区景点、自然景观、农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串联起来,使整个县构成一个大景区。借助步道,宁海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户外运动赛事和活动,每年举办全国性的100公里山地越野跑1次,50公里山地越野跑3次,目前宁海山地越野跑已成为国际越野跑协会认可的积分赛事。2012年以来,宁海县每年开展7站“千里走宁海”活动,每站参与人数达到4 500余人。步道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效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产业发展,打造形成了步道沿线经济。2016年,步道沿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2.3亿元。借助步道激发的运动休闲产业商机,宁海县的户外用品智能制造业得到发展,铝制品、铸钢、造纸等污染型企业纷纷转型升级,登山徒步装备、冰雪运动装备、户外救援装备等户外用品制造产业初步形成。2016年宁海县全县体育产业总产值44.5亿元,增加值10.05亿元,占全县GDP2.15%,被评为中国登山杖生产基地。
宁海县在小流域整治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和“剿灭劣Ⅴ类水”行动,现宁海县境内水域环境良好,同时依托县境内176公里的海岸线、500公里的小流域,建设了环标准海塘线、环双峰公里线、环西溪水库线、河溪道沿线等四条休闲自行车道,开展了环宁海骑游大会、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山地自行车越野等一系列赛事。宁海县还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和专业水上运动俱乐部合作,对接景区景点,在游泳、河钓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利用整治的河溪道引进皮划艇项目,引入民营资本经营漂流活动。此外,宁海县的海洋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宁海县发挥华东地区最佳蓝海水宁海湾的天然资源优势,准备建设海洋运动主题公园,设立皮划艇、帆船、帆板、游艇、海钓等项目,引进海岛横渡运动,打造集海岛休闲、游艇运动、养生养老、生态农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宁海湾养生健康基地。
四川南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部县升钟湖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杜济在2017中国绿色池州绿色运动发展峰会上详细讲述了升钟湖连续九年打造钓鱼赛事,使30多万库区百姓走上富裕路的事迹。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 235平方公里,辖7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32万,县城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升钟湖位于南部角县西北,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具有8.5万亩的水面和13.39亿立方米的库容,被称为“中国人的天然水立方”。景区河道全长400多公里,沿途岛屿众多,湖内有鲤鱼、鲶鱼、鲫鱼、桂花鱼、鲢鱼、鳙鱼等50种鱼类,是四川省最大的渔业产区之一。自2009年以来,按照“全国一流垂钓基地”标准完善钓鱼设施,南部县先后整合涉农涉旅项目资金近6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60余个,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水上运动中心、6个标准化竞技钓鱼池、250个永久性浮动钓台、10公里库钓竞技场,成为全国仅有的可以同时举办池钓、野钓、路亚钓的综合性、标准化钓场。在钓鱼赛事品牌建设上,南部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运作模式,连续八届举办的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中国升钟湖国际舟钓赛、中国升钟湖国际钓鱼精英赛、全国钓鱼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顶级钓鱼比赛,共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0 000多名钓鱼运动员参赛,尤其是2015年举办的首届全国钓鱼运动会,成为中国钓鱼运动发展的标志。
除钓鱼这项体育赛事,南部县还坚持生态旅游导向,按照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打造“低碳净爽”的绿色空间,将“体育+旅游”结合起来。围绕发展钓鱼体验和休闲旅游目标,迁建移民新村5个,划定湖区生态红线;全面改造库区传统农业,沿湖栽植银杏、桂花、海葵、黄葛等景观林木20万株,发展以荷花、油桃、葡萄等为主的现代观光农业2万余亩;先后建成“鱼桑桂莲林”5大生态文化产业博览园、2个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 100万人次,带动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亿元以上,升钟库区群众人均收入8年增长两倍。通过钓鱼品牌赛事和绿色环境的建设,前八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累计吸引全国各地党政和商务考察团193个,开展文化交流、商务洽谈等活动近100场次,成功招引全国500强知名企业、行业领军企业60余家,累计吸引社会资金和项目投资超过300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商贸服务业加快崛起,南部县先后吸引民间资本建成湖滨现代别墅群、四星级酒店15幢(家),打造渔家乐、农家乐、家庭式商务旅店280家,升钟湖景区日接待能力达5 000人以上。此外,全县信息化建设和电商服务加快推进,包装打造升钟湖鱼、久全牛肉等土特产品,规模化生产升钟湖根雕、树皮画、蛋壳画等鱼文化工艺纪念品,全县商贸旅游服务能力提升较大。
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做了关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国外体育小镇的特色和成功经验,并针对国内体育小镇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重点强调要重视消费人流倒入的创新设计。鲍明晓介绍,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体育旅游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形态以体育运动为核心,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是体育旅游的主要形式,消费者通过体育旅游满足自身健康娱乐、旅游休闲的目的。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体育旅游的发展,其中《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设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00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居民的消费不断升级,休闲时代即将到来,人们将把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于休闲活动,同时休闲产业也会给社会带来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和三分之一的GDP。而在这一轮旅游大发展的热潮中,全国很多省市都提出要以世界眼光,汇聚世界元素,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和核心旅游吸引物都在强调生态性、民族文化性,各地之间规划建设存在同质化倾向,未来很难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
鲍明晓分析,国外的体育小镇按照依托资源共分为旅游资源依托型、大城市依托型和总部资源集聚型三类,其中旅游资源还可以细分为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空中运动、冰雪运动和综合型运动。国外体育小镇通常面积较小,不大于1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一般在3至8万人,小镇的资源特色与优势显著,小镇的物产通常也比较丰富,拥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国外体育小镇的特色在于差异化定位、鲜明的运动特色、运动场地设施丰富完善、赛会众多、体育服务业竞争激烈、体育旅游休闲常态化、街头体育文化丰富以及重视体育博物馆等历史积淀。国外的体育小镇已形成产业联动,将体育与音乐、电影、婚庆、康养、摄影、艺术融合发展,构成“大娱乐互动产业圈”。国外的体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要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体育公共服务支持、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高效的高山救援体系以及良好的小镇社会环境治理。以法国的霞慕尼小镇为例,这个仅有不到1万常住居民的小镇是一个综合性的运动小镇,勃朗峰顶峰位于该县内。被称作“死亡竞技的世界之都”的霞慕尼小镇因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而知名,其他世界著名的赛会活动还有skyrunning世界锦标赛总决赛、世界攀岩锦标赛、自由滑雪世界巡回赛、年度的登山向导表彰大会和霞慕尼探险电影节等。霞慕尼小镇的世界攀岩锦标赛还会伴随烟花表演、音乐晚会和啤酒庆典等活动的举办,从而激发和调动所有游客的参与热情。霞慕尼设有世界上第一所登山向导学校——法国国家滑雪登山学校,从一个成熟的攀登者转变为合格的登山向导需要最少五年的训练和考核。小镇还设有国家滑雪和高山警察培训中心,高山军校、高山医学研究所等相关的高山机构。霞慕尼为保护空气清洁,不允许私家车进入小镇,所有游客需乘坐小火车进入。所有在小镇登记入住的游客可以免费乘坐小镇公共交通工具。
鲍明晓提出,特色和差异化是建设好体育小镇的关键,内容创新也至关重要,应该重视玩法、运营模式、商业模式、运动场景消费和消费人流倒入模式的创新设计,项目的选址应该以安全为本、以保障为要,相关的配套设施要齐全,同时体育部门要与旅游、文化、广电等部门实行联动,实行区域统筹、分步实施。
2017ChinaGreenSportSummit
LI Jin1, FAN Luwei2
(1.Graduate Dept.,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2.Hua Ao Xing Kong,Beijing 100763, China)
The 1st China Green Sport Summit was held in Chizhou in Anhui province from May 26th to 28th in 2017. The summit focused on sport+tourism+culture. The participants discusses the green sport improving city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of local sport and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regions. The summit also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ous international sports towns.
sports tourism; sports culture; green sport; integration of sport and tourism; sports town; sports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727)。
李进(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G80-05
A
1672-268X(2017)06-0052-04
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