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中陀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017-11-27 11:53韩义昆吕文璇杜红政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陀螺少数民族民族

韩义昆 李 斌 吕文璇 杜红政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传统体育中陀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韩义昆 李 斌 吕文璇 杜红政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经过世代努力和发挥聪明才智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打陀螺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十分广泛的一项运动,并已融入其生产生活当中,成为人们体育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相关概念、陀螺的种类、发展与传承、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传承相应对策,从而使陀螺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当中。

民族传统体育 陀螺文化 发展 传承

陀螺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居住在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地的壮、土家、拉祜、佤、彝等少数民族,他们利于闲暇之际开展陀螺活动,几百年来从未间断,究其本质原因,是陀螺内在的文化一直在推动着陀螺运动的发展、壮大。众所周知,体育是文化的一种载体,陀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肩负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重任。

1 概念界定

1.1 陀螺

明刘侗于亦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宝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挚其鞭,一挚,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往复。转之极,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清朝瞿灏《通俗篇·徘优》:“《景物略》陀螺者,木制,宝而无柄,绕以绳之,绳卓于地,急挚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1]

《汉语大词典》:儿童玩具,形状略似海螺,通常用木头制成,能使之在地上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片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2]

以上是以传统陀螺为例而做的注解,较现代来说较为狭义。经现代科技改良,已开发出不同形状、玩法、制作的陀螺,如:其材质已不再限于木头,磁浮陀螺不需接触地面、陀螺旋转不需鞭绳抽打等,均已超越了传统陀螺定义的范畴。因此对陀螺进行广义的定义,即:任何物体只要能以其重心为支点,受力后自身能保持稳定的旋转状态,统称之为陀螺。[3]

1.2 陀螺文化

“陀螺文化”指经过去和现代不断发展,以打陀螺活动为基础,以娱乐、健身为目的,所进行的非生产性体育活动,表现出与生产生活混同在一起,与习俗整合为一体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观赏、健身、休闲娱乐等价值,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由众多少数民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总和,是众多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4]

2 陀螺的种类

2.1 从文字记载分类

古代陀螺的种类主要以木、象牙材质为主,如明代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描述:“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清代诗人杭世骏在《道古堂诗集》卷一《橙花馆集妆域联勾序》中记载了明代妆域的制作:“妆域者,形圆如璧,径四寸,以象牙为之。面平,镂以树石人物,丹碧粲然。背微隆起,作坐龙蟠屈状,旁刻妆域二小字,楷法精谨。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针仅及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针卓立轮转如飞,复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5]

2.2 从考古学发现分类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代陀螺主要以木制、陶制、石制为主,我国古代的陀螺最早起源于公元前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 1973 年和 1977 年对浙江杭州湾南岸、余姚县罗江区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文物达 7000 多件,其中包括42 个陀螺,木制为38 个,陶制为 4 个。[6]1985 年考古学家在江苏常州圩墩遗址马家浜文化地层遗物中,发现 26 件木陀螺,两头成尖锥状,大多数4-10cm,这些陀螺的年代跨度约为公元前 4200 至公元前 3900 年间。[7]20 世纪 20 年代考古学家李济、袁敦礼提出的一份题为《西阴村史前的遗存》考古报告称,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个高 3.5cm,盘径1.8-1.9cm 的陶制小陀螺 。[8]

3 陀螺的发展

3.1 陀螺玩耍阶段

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小陀螺,表明在我国陀螺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学者麻国均所编著的《中华传统游戏大全》中,提到我国北宋时期有关于陀螺的记载。北宋人周密在其所著的《武林旧事•小经纪》写道:“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千千车、轮盘车儿。”后来清代学者翟灏也提到,“北宋时期有小孩游戏之物千千车,在《武林旧事》中有记载,即陀螺一类的东西”。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千千车这类旋转类的玩具,都是陀螺运动产生的前身。由此可见,陀螺这项体育运动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为了玩耍而开展的。

3.2 陀螺游戏阶段

据文献记载,陀螺是在民间发明的然后流传入宫中,由于上层统治者的喜爱,这项运动开始在民间被进一步推广。发展到清代,这项运动比赛规则已逐步形成,演变成了一项具有规则的娱乐性比赛。至今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项运动仍然深受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喜爱。其主要开展形式为:第一种是把陀螺加足鞭子后,根据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来判输赢,时间更长的为胜者。第二种是把各自的陀螺抽得飞快,然后相互碰撞,先倾倒或者被碰倒的陀螺即为输家。第三种方式在云南瑶族中开展较多,比赛双方其中一人首先把陀螺旋转以后放在地上,另一个人从空中把陀螺旋转以后去击打对方陀螺,击中对方陀螺并且撞倒对方的为胜,如果击不中就为输。然后比赛双方互换角色,最终以击中对方的数量来判定胜负 。[9]

3.3 陀螺竞技阶段

自1982 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以后,少数民族中开展的运动项目就开始向现代化发展进行了转变,陀螺也不例外。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中开展的陀螺运动也通过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走向竞技发展阶段。1995年,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陀螺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后来经历了全国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比赛规则不断被完善,比赛技术模式基本定型并日趋成熟,其教育、娱乐、健身、竞技功能被开发和体现,此时陀螺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被广泛接受和认同,逐渐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

4 陀螺文化的传承

4.1 传承的意义

4.1.1 打陀螺作用于人的功能

目前我国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面对物质、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缺乏与不便,与外界联系交流有限,导致其业余生活相对单调,而打陀螺这项活动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由于当地的贫困和娱乐的缺乏而在当地得到广泛开展的。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有益于其身心健康。

4.1.2 陀螺文化赋予的归属感

在早期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中,民族间的交往存在隔阂,由于受当时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必须依附于某一集团,以抵御风险,因此其归属意识十分强烈,各少数民族同样也存在着强烈的归属意识。同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打陀螺活动,在本民族环境中开展,可使该民族在打陀螺活动中能不断培养对本民族所具有的归属感,使参与人通过打陀螺这一活动实现族群认同。

4.1.3 促进地区和谐的重要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要构建民族之间的和谐,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打陀螺对加强民族之间的关系能起到较大促进作用,从之前各民族打陀螺只局限于本民族,到现在的不同民族之间的打陀螺,通过长期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打陀螺活动不断的延续开展,对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和谐起了关键作用。

4.2 传承的方式

4.2.1 依靠节令传承

陀螺的体育活动形态分化特征不明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被当作体育项目发展,它更多依附于节日开展打陀螺。就各民族来说,各民族拥有不同的节日,因此有些民族会选择在本族盛大的节日里开展打陀螺而不是经常开展。如:彝族、傣族,这两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节日,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则彝族人会选择在这天开展打陀螺,同样傣族则会选择在泼水节开展打陀螺。

4.2.2 自发组织传承

对于有些地区打陀螺来说,常表现为非组织、非领导的自发行为。活动开展松散、随机性强,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很大程度上没有自觉地将其纳入到人们日常体育领域来。但因为依附于节日、盛会等传统习俗,形成了一定模式,而得以开展。在打陀螺过程中,人们很少计较得失,更多是融入其中的喜悦。自发性活动的娱乐性和自主性占掘了主导位置,人们注重的是比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广泛的民间自发性,正是陀螺活动广泛开展的深厚基础。

4.3 传承中所存在的问题

4.3.1 社会变迁形势下的组织方式对陀螺文化的影响

受社会发展趋势影响,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面临着困境。就目前形势来看,政府更多的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从社会集体方面来说,陀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因此,需要当地政府、文体局等部门共同努力将陀螺运动进行引导传承。但在目前各地方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陀螺活动来看存在较大问题,对于组织打陀螺并非每年或每个重要节日都举行,由当地政府等部门出面组织的陀螺活动屈指可数,虽有举办,但受经济条件、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未能较好开展。

4.3.2 现代体育项目对陀螺发展影响

由于社会发生着巨大变革及全球化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依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许多优秀、完整的民间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衰退、甚至消失。传统与现代文明存在的矛盾问题与文化生态的破坏都将成为其文化在传承和保护中的巨大阻碍。近年来,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引入,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致使传统民俗活动项目在逐渐发生改变。甚至个别地区在推崇现代运动项目的同时将原有的陀螺场地改建为其他活动场地,导致陀螺场地减少,使原本开展较少的打陀螺到了节日期间开展时面临无场地使用的问题。

4.4 建议

(1)创办协会支持陀螺文化发展。(2)积极引入学校培养后备人才。(3)健全和完善陀螺体育赛事和比赛规则。

[1]王连海.万历百子衣中的古代玩具[J].文艺研究,2004(1):107-117.

[2]罗竹凤.奴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3]刀正阳.村落体育视野下云南陀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景谷村落为个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4]韦晓康,赵志忠.陀螺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及其特征——以云南景谷县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15-18.

[5]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稿1-4第1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15:651.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2003:148-150.

[7]常州市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 2001(1):73-110.

[8]李 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M].北京:清华学校研究院,1927:21.

[9]郭泮溪.民间游戏与竞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Gyro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i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Han Yikun Li Bin Lv Wenxuan Du Hongzheng
(College of Physical Science ,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China)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 is a valuable asset created by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hrough their efforts and talents. Playing gyroscope is a very extensive move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and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its production and life, become a part of people'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ed problems, the types of the gyroscop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and the prblems of inherita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o that the gyro culture can be heritage better, and make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port.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Gyro culture Development Heritage

G85

A

2096—1839(2017)8—0113—03

1.韩义昆(199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教学。2.李 斌(199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陀螺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做个纸陀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多元民族
我最喜欢的陀螺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