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视阈下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辩证研究

2017-11-27 11:53张雪鹏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技击武侠传统武术

张雪鹏 周 竞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电影符号”视阈下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辩证研究

张雪鹏 周 竞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 610041

以“电影符号”为研究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影视符号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描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关系两个维度,进行文化学范畴的探骊与思考。文章认为:影视符号中,在实用性层面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处于某种相互模塑的过程,习武者将这种模塑关系展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在电影符号背后隐喻着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辩证关系,即套路是技击的符号载体,技击是套路的符号灵魂,而习武者恰如其分地承担了符号主体的地位,是传统武术发挥攻防格斗实用功能的关键因素。

电影符号 传统武术 套路 技击 习武者

“电影符号”是文化学综合符号系统中的一支,对文化的符号构建与意义表述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武术自始至终都被认许为“一种特殊且传统的‘身体技术’文化”,[1]同时,武术题材电影长久以来都是人们热议追捧并津津乐道的影视元素,而假以“电影符号”的特殊路径,武术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特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在以描摹传统武术套路动作展现技击实用性的格斗层面更为突出。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崛起,“电影符号”对传统武术技术关注的聚焦与热衷,使传统武术技术层面的展示愈加明显,其中以“套路”与“技击”为展示范式和展示重点的电影作品,为传统武术研究和宣传提供了研究参考与研究借鉴。与此同时,尽管,“武侠电影由于高科技的大量融合与运用,从视觉效果上更吸引观众的眼球,在不同程度上遮盖了中国武术的真实面貌”,[2]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电影符号”似乎总是朦胧着从不同视角探骊和研究传统武术,尤其是在传统武术技击备受怀疑的语境下,对传统武术套路、技击、习练者细致的勾勒与描摹,更能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传统武术,并理性审视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关系。基于此,文章以文化学“电影符号”为研究视角,以虚拟对现实的“镜面”写照为研究层面,试图分析并揭示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辩证关系。

1 影视符号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描摹

1.1 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实用性的相互描摹

电影符号对传统武术的描摹集中展现于武侠影视题材领域,而武侠影视符号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艺术缩影,则在不同程度上勾勒着传统武术实用性的文化图景。其中武侠影视对传统武术套路美轮美奂的刻画,体现着传统武术体系的丰富性与繁杂性,凸显传统武术的广博与精深,同时,武侠电影对技击实用性亦真亦幻的篆刻,展示着传统武术实用性的原点价值,亦在某种程度上,追溯着传统武术实用性回归的时代诉求。尽管如此,武侠影视作品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勾勒,似乎总是处于某种模糊状况,换言之,武侠影视中传统武术的实用性涵盖了套路与技击两种相互依赖的元素,在格斗层面由于艺术的融入,导致以固定套路“见招拆招”展现实用性的技击手法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似乎体现了“上中国武侠电影在技术、思想、品质、精神、人文价值观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与不足”,[4]或许没有意识到套路和技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关系的描摹似乎更多地体现在以外显的套路形式展现内含的技击属性,并以技击特征再现套路的实用性。换言之,套路与技击兼备实用功效。影片《少林寺》中“李连杰以其扎实的武术功底和完美无缺的武术表演,将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武术的神韵和博大精深”,[5]其中在雪景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武术表演”,通过对套路淋漓尽致的展现传达出技击的实用性;然而,在打斗场景中对技击的描摹,则更多凸显在技击似乎总是蕴含于部分套路之中。诚然,这种手法在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层面起到了较好的艺术渲染效果,此外,也使传统武术“由于过度夸张的武术动作以及艺术化的改造,展示给西方观众一种失真了的武术”,[6]然而,从套路与技击关系的层面审视,在某种意义上,武术影视作品似乎传达着还原传统武术技击本真面貌的诉求,并通过套路对技击训练的突出功效,以消减人们对传武术套路技击实用性的疑惑与批判。

1.2 习武者对套路与技击的体悟运用

影视作品往往从微观视角入手,以类似人类学的视角,全面把握与掌控习武者“武术与生活、家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深入的揭示武术在社会群体中的符号意义”。[7]在此过程中,以对习武者从武经历的“深描”为影视缩影,全面展现习武者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在不同程度的体悟,此外,习武者在“攻防对抗”的情境中将对武术的体悟,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同时运用套路和技击斗智、斗勇、斗技的层面上。在某种意义上,习武者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实用性的理论拓展与实践延伸,在不同程度上混淆了套路与技击的关系,并将套路与技击并重着眼于实用的范畴。然而,从现实的角度管窥,按照既定的套路范式的技击行为,必然会弱化技击实际效益的发挥。

这意味着习武者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在格斗中的体悟运用,似乎更多要展现出武侠电影对“源于武术对抗中运动感和节奏感所产生的视觉冲击这种特效魅力”[8]的热衷。然而,另一方面又隐喻着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习武者若要达到对传统武术技击的深层次谙熟,在某种程度上必然要对传统武术套路进行“精心研读”,这种精心研读规约着习练者,必然要耗费较长时间致力于套路的练习,以达到体悟的“神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审视,传统武术套路似乎为技击夙愿的完成提供了实践基础与现实可能性,与此同时,技击动作在格斗中的实践,总是不自觉地展现出既有的套路形式,但并非完全按照原有套路的动作顺序和技击规则进行格斗践行。

文化学者想要了解一种象征文化,“必须先把自己放置在该文化的基点上,理解象征之间的关系以及象征在被研究者的举止和思考中的地位”。[9]电影符号的文化学象征意义亦是如此,影视视角下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某种关系的描摹与展示,并非简单地将传统武术放置于电影符号中,探究其美观性的艺术效果、对传播受众的心灵感触。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要将传统武术放置于中国农耕社会语境中,凸显作为“身体技术”的一种艺术符号,在“击杀”性暴力美学范畴中揭示中国独特的思维模式,并在现代社会表达传统武术原点回归的时代诉求。

2 电影符号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关系的隐喻

2.1 套路是传统武术技击的符号载体

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武术套路是否真正具备技击性,因对套路审视视角与思维维度存在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传统武术实用性评述必然产生“百家讲坛”的局面。“套路”作为传统武术“身体技术”的一种运动形式,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理论阐释与评论。其中,有学者认为“武术套路动作是对格斗的抽象,是一种对技击行为艺术的在线形式”,[10]这种观点对武术套路意义系统的评论较为理性和客观,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套路与技击的关系,即套路中蕴含抽象技击,技击通过套路得以艺术展现。就传统武术套路而言,虽然人们隐约接受其存在是武术传承的特殊形式,对传统武术技击的传承与维系,在一定程度上亦起到了某种有意识的保护意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依旧就常常困惑于传统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即纠结于传统武术套路对技击的弱化层面。其实,这种困境与迷思的深度考究,在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在对套路与技击的深层关系的理论探索,对传统武术实用性的实践探索。

传统武术借助“电影符号”的文化平台,在回溯实用性原点特征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套路形式美轮美奂的展演,实现了传统武术技击朴实无华的建构,并以独特的思维视角凸显传统武术套路蕴含技击的关系棱角。影视作品中,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套路描绘是必不可少的影视元素,亦是表达传统武术技击的某种途径与角度。就套路本身而言,它是由实用性技击动作建构的理想技击模型,“在领悟中国艺术特点的基础上, 将 ‘踢、 打、 摔、 拿、击、刺’的武术动作融入气韵的艺术境界”,[11]而武侠影视作品是新时期的特殊艺术范式,对传统武术的刻画与描摹亦更多的融合了中国的艺术特性。套路的刻画借助电影符号这一特殊的技术手段,以模拟虚拟技击的影像画面,还原传统武术理想技击的意象场景。虽然,这种艺术效果的现实是虚拟镜像再现的理想范式,从某种意义上,是虚拟中的假象,然而,这种手段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传统武术套路中必然蕴含实用性技击,尤其在描摹传统武术套路中部分技击动作的意象攻防中,更加凸显这一文化事实。

传统武术套路以及功法体系的习练是一个漫长枯燥的阶段,而若要达到技击实用的境界,必然要经历这种由套路模塑身体的过程。通过对武术套路的长期习练,以及传统武术功法的深入钻研,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形成“功夫”,这种“功夫”是长期武术实践对身体素质、武术技术、心理应变等层面的塑造,亦即是对武术主体身体和心理的圭臬过程。没有历经长期武术套路的“功夫”洗礼,“身上没有功夫,就枉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12]在影视作品中套路蕴含技击,技击必然依附于长期套路练习方可达到“熟能生巧”使用关系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如《少林寺》《一代宗师》《叶问》《卧虎藏龙》等影视作品中,习武者闻鸡起舞、废寝忘食的套路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武术影视元素,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对套路身体力行的实践,才塑造了攻防格斗的武者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传统武术套路对技击的承载,是习练者在长期的套路与功法练习中达到技击的必然途径,换言之,武术套路并非是简单的“花架子”,在“花架子”的深层依稀藏匿着武术技击的各种功法理论与实战实践。

2.2 技击是传统武术套路的符号灵魂

传统武术在影视作品中似乎总是以模拟真实环境的打斗,揭示并还原其技击实用性的原点面纱。“武打场面中演员使用真功夫,表现真实的武术招数,是以接近原生态的形式展现在银幕上的”,[13]武术影视之所以渗透着接近真实格斗的形式,追根溯源是由于传统武术具备技击的“文化事实”,同时这种技击“文化事实”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渐稳定地“遗传”为实用范式。虽然,影视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渲染着以固定套路进行攻防格斗的技击实践,给传播受众传达出套路亦可切实技击的思维错觉,但是对这种套路“技击”背后所隐藏的技击本质进行深入探骊之后,不难发现,套路中几乎每一个动作皆是技击性动作,都具备实用性的特征,是武术套路得以依存的实践基础。

然而,人们常常困惑传统武术套路的实用性,同时由于影视作品中对套路的艺术重塑,似乎使人们对套路产生了某种批判。但是,武术影视作品对习练者套路练习经历的深入描摹,对格斗中技击手法细致入微的勾勒,又常常使人们对传统武术感到惊奇和震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传统武术技击是套路灵魂,套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技击外显的形式表达。此外,正是由于技击的真实存在,套路才得以呈现出美轮美奂艺术效益。影视作品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辩证关系的艺术表达,并非是肆意编纂,而是一种艺术缩影,因为事物的产生必然有某种特定的条件基础,而事物的创造与出新亦必然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影视作品传达出的传统武术技击是套路的灵魂这一文化认知,必然与传统武术的真实层面密不可分。

从现实的视角审视,传统武术技击实用性的真实层面似乎已无需赘言,然而“随着传统武术文化积累效应和层次的递增,使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技术技艺蕴含了极大的意象文化内涵”,[14]套路的产生与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这种意象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传统武术套路的意象发展之路源于传统文化的意象品味,进而在套路动作来源的灵感、动作名称的美化、动作技击的遐想、技击部位的遴选等方面亦呈现出意象化的特征,但追根揭底,传统武术的根本内涵在于技击,故而,无论套路如何纷杂与美奂,技击自始至终皆为其符号灵魂,这既是对传统武术真实性的文化表述,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朴实性的文化延续。

2.3 习武者是套路与技击的符号主体

从影视视角和现实层面两个维度,对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辩证关系进行理论阐释后,亦不可忽视传统武术主体——习练者承担文化角色的意义系统,诚如文化研究者所言“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在微观范畴,套路和技击处于某种相互依附与维系的过程之中,在此,脱离了习练者这一文化主体,套路与技击的辩证发展将会自然断裂。电影符号在不同层面揭示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的辩证关系,展现传统武术的真是面纱的艺术重塑中,亦重视对人物形象的艺术篆刻。如在李小龙的杰作《唐生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中通过对“李小龙频频战胜国外顶级高手不败战绩以及在功夫影片中精湛表演的勾勒,刻画了李小龙的武术形象,同时也让更多的西方观众感受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15]虽然,在李小龙的影视作品中对传统武术以套路形式展现得相对较少,取而代之的是,影片几乎都在突出呈现经过李小龙提炼与梳理后创造的技击画面,但是从文化主体的角度审视,李小龙作为传统武术的承载者,担当了传统武术套路与技击这一文化符号的主体角色,追溯了传统武术实用性的文化诉求。

[1]陈振勇,郭志禹.武术运动国际传播发展理念——身体文化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52.

[2]李 牧,谭广鑫.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6(1):40.

[3]李 牧,谭广鑫.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6(1):37.

[4]郭玉成,张震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7):155.

[5]王国志.中国武术发展的艺术路径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14.

[6]蔡月飞.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38.

[7]陈振勇.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53.

[8]闫 宁.论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现代化传播之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6):69.

[9]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19.

[10]王 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4.

[11]赵海涛.从武到艺:中国武术从原点走向未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2):88.

[12]李仲轩.逝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32.

[13]吕墨竹.中国武侠电影中武术的演进与变异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1.

[14]郑 健.扬弃与超越:对武术神秘色彩回潮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44.

[15]王小娟,杨建营.国家形象视角下武术影视作品的定位及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92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outine and Attack Skil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View of “Film Semiology”

Zhang Xuepeng Zhou Jing
(Graduate school,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41, China)

Taking "film semiolog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from two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ilm symbols of traditional Wushu, the study depicts the traditional Wushu, does the cultural science exploring and thinking. The paper finds that from the view of television and film symbols, in the practical aspect traditional Wushu is in the process of a mutual molding, with attack skills, and Wushu practitioners show the molding relations incisively.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bake of film semiology, there i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Wushu and Wushu attack skills, that is, Wushu routines are the carriers of attacking skills, while attacking skills are the soul of Wushu routines, and Wushu practitioners take the main status properly of symbols, being the key factor in the traditional Wushu playing offensive utility function.

Film Semiology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Routine Attack skills Wushu practitioners

G85

A

2096—1839(2017)8—0045—04

1.张雪鹏(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技击武侠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武侠风
嘿!这才是武侠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武侠影后郑佩佩
武侠教室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