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及未来发展思路
——基于“徐雷对战”的新思考

2017-11-27 10:42:00张建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定位未来发展传统武术

蔡 峰 张建华 张 健

(1.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 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3.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民族传统体育

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及未来发展思路
——基于“徐雷对战”的新思考

蔡 峰1张建华2张 健3

(1.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 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3.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前段时间"格斗狂人"徐晓东与"雷公太极"魏雷的比武事件进行解读,由此引发对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及未来发展的思考。研究表明:传统武术具有较强的技击价值,但是,当前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和表演化发展使得传统武术"打"的技击属性不断降低。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不能脱离技击的本质属性,否则传统武术的发展将会愈发艰难,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行政手段方面,行政与教育部分需要重视之前被忽视的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在学校武术和社会推广方面重新构建传统武术的技击新体系;2、价值定位方面,传统武术的现代适应要注重传承武术的技击价值,武术传承人和武术教育者在考虑健身、审美、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彰显武术的核心价值——技击价值;3、观念转变方面,传统武术习练者要认清当前技击弱化的现状,传统武术技击对抗训练的缺乏、擂台对战经验的缺失使得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能力下降;4、宣传推广方面,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可以多举办一些传统武术的擂台对抗赛,从而探索一种适合传统武术技击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传统武术;价值定位;未来发展;“徐雷对战”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017年4月27日,在四川成都某武馆进行了一场所谓“传统武术VS混合格斗”的比武,比武的主角是业界号称“格斗狂人”的徐晓东和所谓的太极武师魏雷。比赛以格斗狂人徐晓东以20多秒的时间KO太极拳师魏雷的结果收场,这场比武的视频疯传于网上,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的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于传统武术技击性的新一轮争论。讨论的重点便是“太极拳能不能打?”“传统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传统武术是不是花架子?”针对这些讨论,本文对“传统武术不能打”这一悖论进行了反驳,并通过对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进行比较,对传统武术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关于这场比赛,更多的是职业选手与业余选手的非正式较量。另外,此次所谓的比赛是否存在炒作之嫌也值得考量。在反驳传统武术不能打这一观点前,笔者先抛出这样的问题:第一,魏雷自创的雷公太极能否代表整个太极拳门派?第二,一人之败能否代表整个拳种或者全部的传统武术?很显然,所谓的雷公太极只是自封自擂的商业产物,其认可度低的可怜。另外,这个魏雷是何须人也?仅仅是上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极爱好者而已。既没官方的比赛成绩,又没有公认的一些武术成就,这与传统武术的武术名家完全不是一回事。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神拳大龙蔡龙云等老一辈的武术家哪一个不是靠技击取胜而扬名立威的。

这次“比武”事件对传统武术造成了极大伤害,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武术新一轮的信任危机。从深层次上讲,对传统武术的全盘否定也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产生了怀疑与否定。这种反传统的观念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要肃清此次事件对传统武术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需要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传统武术的价值定位则关乎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欲要求发展,必先强自身,项目自身的魅力是项目获得媒体关注和广大人群参与的内在动力。传统武术现代发展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武术的定位不准确,武术的最大的技击价值逐渐演变成了以“演”为主要形式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武术遵循着“打”、“练”、“演”的发展方向,武术技击性的降低也使得暴力性被不断消减。武术套路过度的表演化发展导致国人和外国人一提起中国武术都认为漂亮,好看,华丽。但是这却与武术的技击本质渐行渐远,武术套路的过度发展已经偏离了武术技击本质的轨道,毕竟,武术不是舞蹈,不是自由体操,武术再怎样发展也不可以脱离“打”的核心要求。传统武术“打”的回归是未来传统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抓住了武术“打”的本质,才能使武术“站的稳、走的远”。

2 传统武术被误读的原因

2.1 解读符码不同,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没有可比性

具有源远流长历史的传统武术因为一场所谓的比武就被打败和质疑?在谩骂和嘲讽声中理智的声音往往少的可怜,即使有,那也早已被淹没在口水中。针对此次事件,不要说是外行,就是我们武术人自己有时候都对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产生了质疑。何况是那些没有经过专门武术技能学习和被武侠小说、武侠片所误导的普通受众。笔者作为高校武术教学人员,学习散打已7年有余,也曾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在学习散打之初也曾质疑传统武术的实战性。但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才逐渐转变这种错误的看法。试想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和高等教育的高校教师曾经都是这种想法,那么,没有专业训练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大观众对传统武术的质疑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虽然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同属于武术体系,但是不同的编码方式使得对武术不同符码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如果说“打”和“暴力”是解读传统武术技击与现代搏击的符码的话,那么“演”和“审美”则构成了传统武术(多指套路运动)的解读符码。不同的解读符码使得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不具有可比性。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一般按练习形式分为单练、对练、集体表演。[1]“传统武术”不能代表“武术运动”,“套路运动”也不等同于“传统武术”。不管是蔡龙云教授视角下的“击”与“舞”,还是康绍远教授视角下的“套路”和“技击”。武术绝不是一个单一的体现,它具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两人之间的比武较技的输赢并不等同于武术门派的优劣,套路运动代表不了传统武术的全部内容,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技击实战训练被忽略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但是要说传统武术是花架子那肯定是错误的观点。

2.2 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功能确实在下降

概念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传统武术概念的解读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关于传统武术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比较认同周伟良教授的观点。“所谓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传统武术胎生于军事武术,具有生死拼杀的性质。军事武术的实战性是在战场拼杀的经验总结,其技击实用性自然毋庸置疑。但是,传统武术又脱胎于军事武术,虽然两者同样具有技击价值,但是运用的领域却不相同,军事格斗与民间武术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传统武术技击是一种无限制的生死拼杀技艺,其插眼、踢裆、咬耳等动作具有致死、致残的技击特点。传统武术的技击与现代搏击运动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衡量标准,生死拼杀与擂台竞技在目的、规则、评价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现代武术是经历了现代化发展的武术。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及其体育的影响下,武术从传播途径、普及形式、传授方式、技术范式、组织体制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可以说与原来土生土长的武术发生了裂变,这类与传统发生了裂变的武术即现代武术。[3]民间武师由于实战环境的缺失和擂台经验的不足,使得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能力大为下降。传统武术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套路化发展明显超过了武术技击实战训练,这使得传统武术的发展造成了先天不良的巨大缺陷。

2.3 人们对传统武术概念与武术套路运动等同,导致了对传统武术的误读

当前,传统武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演”的别称,过度重视传统武术的“演”导致了传统武术技击功能的弱化。当前传承的传统武术多以套路运动为代表,套路运动与现代搏击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编码系统。项目所限导致了传统武术不具有与现代搏击的可比性,且不说不同符码的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了,就算是同一符码的拳击、跆拳道与散打、泰拳相比较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拳击、跆拳道运动受到自身项目特点的限制,拳、腿成为主要攻击手段,而散打、泰拳比拳击、跆拳道技法的方式更为多样,试想从未经过专门性实战训练的传统武术如何战胜简单直接的现代搏击。近代武术并未脱离“打”的轨道,技击实战练习在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有着独立的体系。武术家蔡龙云教授在回忆自己习武经历时说:“受家庭熏陶,我从小就跟着父亲练功习武。4岁开始学练下腰、踢腿、站桩、拿大顶等武术基本功;6岁开始学练基本拳法和拳路;8岁开始学练华拳及枪剑等器械;9岁开始学练打桩、踢桩、打沙袋、打绷子等技击基础功夫;而后进入技击实战练习。”[4]然而,当前传承的传统武术是被人为切割后的不完整的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为适应现代发展被人为摈弃了“打”的成分,成为一种不断追求“高、难、美、新”的难美性体育项目。另外,传统武术实战环境的缺失和专门性技击训练的减少,使得传统武术在现代传承中的攻防水平不断下降。不管承认与否,当前民间拳师在练习传统武术时多以内练为主,所追求的是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文化涵养等价值。

3 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运动的比较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传统武术,既不盲目的神化,也不无知的嘲讽。传统武术在不同的时代,其存在的目的也不同,这使得人们对技击的要求也产生了差异,太极拳、八卦掌、咏春拳等传统武术的扬名都是以打的方式来实现的。旧时武术界对“打”尤为看重,只会花拳绣腿是不可能得到认可的。当前所指的传统武术其实是一种套路运动,其目的是以健身、表演为主,而不是为技击服务,套路运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演练,而在擂台搏击中要求的则是技术效果的直接体现,也就是以胜败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现代人潜意识中将套路运动完全等同于传统武术,这是错误的观点。为了理解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的差异,下面我们从运动形式、竞赛方法、攻防意识等主要方面来进行比较。运动形式方面,传统武术是以单人、对练、集体演练程序化的动作为主,现代搏击运动则是以两人的自由格斗的非固定的技击动作为主;竞赛方法方面,套路运动的评判多以“高、难、美、新”为标准,而现代搏击运动则是以“打”为唯一标准;攻防意识方面,传统武术是通过预先编排的动作来表现攻防含义,传统武术的攻防意识具有象征性特点,现代搏击运动摒弃了花架子,每个动作都旨在击倒对方,所以现代搏击运动的攻防意识相当明显。

价值决定发展的方向,近代武术承载救国图存的历史重任,其技击性也得到了发展。现代武术(套路)多以追求健身、表演、审美为价值,武术套路的竞技也多以单练、对练和团体演练为主,虽然有推手等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在现代搏击中会受到限制,无法发挥技击功效。到底能不能打的问题其实早在近代武术发展过程中就已有争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张之江和褚民谊的“打演之争”。为了生存,传统武术中生死拼杀的技法被人为地割离,传统武术的现代适应就是传统武术套路化的结果。此次现代搏击对战雷式太极的闹剧对舆论产生了不好的导向,在观众看来此次雷式太极拳师的失败变成了太极拳的失败,甚至上升为传统武术的失败。这种狭隘的看法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传统武术作为原始武术的一种高级阶段,其价值已不仅仅是技击,还有健身、文化、审美、修身等功能。但是,现在以套路运动为代表的传统武术,其技击实用性下降却是事实,只有正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为传统武术的现代改良和未来发展提供现实的依据。人们对于武术套路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一直存在质疑,我们也常听到一些著名的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受到人身攻击时束手无策,无力反击。需要说明的是,武术套路运动在当前的定位是体育竞技中的难美性项目,其目的是争金夺银,武术套路的发展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不断发展,其中并没有将“打”作为套路运动的发展方向。

4 传统武术的主要价值

4.1 技击价值

武术技击实用性的减弱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时代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武术的作用产生了新的要求。古代武术作为搏杀的技艺,通常与军事战争联系在一起,其实用性固然明显。近代武术作为拯救民族危机、抵御外侮、改变“病夫”体质的良方,其技击性也得到发展。1933年10月2日,第2届国术国考期间,张文广观看国考后回到国术馆,戴上拳击手套就和同学对打,穿上摔跤衣就和同学摔。老师见状对他说:“这是实战性的摔打,要想在对抗项目上取得好成绩,打过他们,摔倒他们,就得专门练习摔、踢、打的技击方法,还要练相关的对抗性项目及辅助项目”。[5]武术家“神拳大龙”蔡龙云先生曾打败俄美拳击手,蔡龙云在接受挑战之前进行了对打训练和学习了擂台战术。另外,蔡龙云击败美国拳王鲁塞尔时用的是西洋拳的打法。蔡先生在回答平时练什么的问题时说:“练拳时,采用打沙包!实际上没有几种拳法,冲拳、勾拳、摆拳(现在散打中常用的转身鞭拳,我们练时可转身也可不转身)。练腿时,有前后扫,主要还是后扫(伏地后扫);前扫不大用,一般以钩挂代替,钩挂就要踢桩了。”[6]同时,蔡先生还提到了力量练习、反应(灵敏性)练习。可以说蔡先生虽然是以传统武术的名义对抗西洋拳师,但是,其练习的内容是接近实战的技法,而且所练的拳法、腿法、力量、反应都是为技击实战而服务的。蔡龙云先生对我国传统武术技击的总结是“击必中、中必摧”,准确性和力量性是传统武术技击中所要追求的。蔡先生回忆自己以前通过击打靶子和击打沙包的方式来训练自己的反应和力量。张文广和蔡龙云两位武术家的习武和比武经历都证明了传统武术具有打的功能。当前,传统武术多以套路运动为主,套路动作虽然具有攻防意义,但是在实战的环境中,单一的套路动作并不能获得较好的技击实战效果。不管承认与否,现在民间武师的武术练习是以内练为主的,注重的是养生与表演,而非技击实战。技击训练的减少、实战环境的缺失、擂台搏击经验的缺乏都使得传统武术在现代擂台较量中败下阵来。

4.2 表演、审美价值

钱穆先生将中国文化视为一种审美文化,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也在传统武术中有所展现。传统武术的审美具有东方的审美特性,套路演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传统武术在演练时体现了动作美、服饰美、形态美、意蕴美等审美特征。传统武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张力和感染力,传统武术在满足审美需求,提高审美层次和内涵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传统武术的审美应该侧重于以下几点:首先,攻防技击美,传统武术以艺术化动作的表达技击思想,使得传统武术具有艺术欣赏性。在欣赏传统武术时首先应该关注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美这一核心元素。其次,动作美,武术具有“武舞同源”的特征,武术与舞蹈在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武术中的技术动作如同舞蹈一样,都是以“动作美”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象。在结构和内容上,武术演练者是遵照美的规律为标准塑造出各种动作外型,使其具备对称平衡、和谐统一的形式美;在演练技巧上,武术演练者以突出人体的形态美、线条美为标准,通过优美的造型引发观赏者产生美的想象;在表现方法上,武术演练者是“通过人的体态变化和眼神意识的表情充分体现人类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7]再次,器物美,传统武术的十八般兵器等器物具有的特殊形态与武术特有的服饰、装饰都能展现出武术文化中物质文化层面的审美。以武术服饰为例,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与中国独特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由这种独特思想为基础所产生的直观感悟式的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它是在表现一个浑然整体的人(文化形象),而不是视觉感官中的生理性的人体。[8]最后,意蕴美,意蕴美作为审美的一种高级层次,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将情感融于武术演练或武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移情效应或直接感知的方式去体会武术背后蕴含的美。仿生学视角下的各种武术招式,动态与静态的优美动作及武术动作变化体现的“景象再现”都给人于美的想象。

4.3 道德教化、文化符号、精神培育价值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同时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特点突出。传统武术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力,传统武术的文化负载功能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中医学、养生学、美学等融合于武术之中。传统武术具有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精神培育等价值。道德教化方面,传统武术的武德对公德具有迁移作用,武术具有的道德教化价值,从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到民族大义,历代的习武者用行动践行着“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美德也融于传统武术道德,传统武术道德是源于社会道德又高于社会道德的一套武术人遵守的规则体系。文化传承方面,武术,可以视之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印记。武术具有文化延续和文化认同的功能。乔凤杰教授在《文化符号:武术》一书中写到:“武术之所以能够让如此众多的人喜欢和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关注,乃是因为武术除了具有人们常说的技击、健身、表演等工具性的价值之外,还具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价值。武术的最大价值,正是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价值。”[9]精神培育方面,从武术文化中,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尚武”能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习武者在长期的武术习练过程中,体质得到增强,技击水平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塑造。在御敌和保家卫国时,习武者通常为了大义挺身而出,视死如归,这都是武术自强不息的体现。“崇德”能培养“厚德载物”的气度。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待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手为尚。口德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10]传统武术胎生于传统文化,在武术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武术不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武术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通过武术这一载体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之特有的光彩。

4.4 健身、养生价值

武术具有显著的健身强体功能,“太极拳”等一系列传统武术在其产生之初就是为了祛病延年。传统武术内外兼修、形神共养的特点是传统武术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传统武术中的“内练”。传统武术的内练以古代养生学和传统中医理论为理论基础,尤其是传统功法类武术的内练,武术内练以“调形、调意、调息”来练气、养气,从而内壮身体。拳谚中所讲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直接反应了武术所要追求的身体“内强外壮”的状态。武术内练对脏腑器官、经络穴位的滋养,外练对肌肉、骨骼、身形的塑造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而武术的外练则通过武术技术所表现出来,武术的闪转腾挪、对身体的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功能在世界范围都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国家都运用科学的实验方式论证了功法类传统武术的健身效果。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超高的认可度。但是,在学校的武术发展层面,学校武术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连续多年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一直是老调重弹的话题,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个学校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术的强体效果比西方的锻炼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武术并未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与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及考核的形式、课程的设置、行政部门、学校的重视程度都有一定的关系。学校武术的体操化教学在消磨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得武术原本具有的健身强身价值大打折扣。武术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武术锻炼的意识,武术具有独特的健体价值应该为提高学生的体质服务。

5 传统武术的当代定位与未来发展

5.1 学校武术存在问题及传统武术在学校发展的改革

当前的学校武术被人讽刺为体操化武术,的确,学校武术技击性的丧失是事实。中国的学校武术在发展方面确实应该向日本、韩国等国家学习。如日本的学校将拼刺刀技术也带入了学校,韩国的跆拳道既有套路的形式(品势),但是也注重实战对抗。反观中国学校武术,套路运动几乎占据了学校武术的全部,而且在套路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武术最本质的技击,这使得武术变成了表演。虽然散打运动在学校逐渐兴起,但是普及度明显偏低。传统武术在学校发展也一直存在问题,目前的武术教学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学校武术的发展基本上是套路运动占据主流,散打运动等现代搏击形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想增加学校武术的搏击对抗首先需要解决“安全责任”等法律问题,实战技击避免不了身体损伤,对于正常的身体伤害,法律应该有免责声明和规定,否则一旦产生伤害,授课教师和学校就会被无辜的受伤事件所累。另外,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校武术技击训练体系,是当前学校武术发展搏击对抗的重要任务。学校武术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尚武教育和勇武教育,“勇德”教育作为武德的重要内容,自古代的孔子到近代的梁启超一直呼吁要重视勇德的培养,但是却一直被忽视,学校武术的发展要肩负武术勇武教育的重任。学校武术的发展需要坚持两轨并行,既要注重武术的技击价值,提高技击实战对抗能力和防卫意识。同时,也要重视武术的“表演审美、健身养生、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等延伸价值。

5.2 传统武术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传统武术在当前社会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传统武术的当代适应是传统武术技击弱化的首要原因。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使得传统武术的技击实用性大大降低,散打运动的兴起也给人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擂台较技是散打运动的特点,与传统武术无关。面对传统武术“不能打”的现实,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人们对传统武术进行了人为的外科手术式的切割,传统武术的技击成分在现代发展中被舍弃,这导致了传统武术“打”的特点不能突出。传统武术的发展既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优势、也需要将武术的技击性融入现代武术发展过程中。展望未来,传统武术需要与现代搏击架起一座桥梁,传统武术的发展也要融入现代搏击,形成有中国传统武术特色的格斗形式。在传统武术擂台搏击方面,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传统武术擂台赛,但是举办的效果不明显,传统武术的擂台搏击更多的是两人在台上的花式表演,或者是打着传统武术的旗号,用的现代搏击的方式比赛,比赛胜出的选手也多为散打运动员。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需要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擂台搏击道路,传统武术的现代擂台竞技之路任重道远。传统武术传承及训练方面,应加强传统武术的专门性技击训练。对传统武术技击性的练习和体验,有助于提高演练者对套路运动中的攻防意寓的理解。同时,传统武术结合专门性的攻防练习才能使得套路运动具有临阵御敌之效果。

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技击价值的重新回归,传统武术技击回归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1)行政干预、政策引导。教育部、体育局等行政管理部门在编写教材、推广武术、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上将传统武术实战对抗重新纳入学校武术训练的体系之中。(2)传统武术自身改良与技击回归。在传统武术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和武术教学者需要将传统武术的技击部分提炼出来,并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部分进行专门性的练习。(3)转变观念,突出传统武术的核心价值。传统武术的核心价值是技击,技击才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武术养生、审美、娱乐、修身养性等延伸价值的关注已经大大超越了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重拾被遗忘的技击要素。(4)加强宣传推广,探索传统武术的发展新模式。在社会发展方面,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传统武术擂台对抗赛,虽然观众并未买账,影响力也不是很大,但是这也是传统武术的自发性探索的实践过程,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比赛,可以为传统武术的现代擂台对抗提供平台,同时有益于探索一种适合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模式。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应加强勇武教育,被武术套路一手包办的学校武术导致了武术技击性在学校的丧失。通过重拾传统武术的实战技击训练和开设散打等搏击项目可以培养中国之武士道精神,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拼搏意识。

6 结语

传统武术的现代困境是“打演分离”,原本具有实战技击功能的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过程中被人为地切割,传统武术当前发展面临“打”的巨大质疑。传统武术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在原来健身养生、表演审美、道德涵养、文化传承的外延价值的基础上增强传统武术的技击核心价值。传统武术的发展应该重视“打”与“演”的共同发展,这样传统武术才能立足于当下和放眼于未来。

[1] 周之华,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2]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3] 邱丕相,蔡仲林,郑旭旭.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4]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49.

[5] 张文广.我的武术生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5.

[6]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07.

[7] 吴松,王岗.对中国武术技术形态的“艺术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21-26.

[8] 唐韶军.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50-52.

[9] 乔凤杰.文化符号:武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

[10] 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18.

Value Orient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A New Thought Based on "Xu Lei Contest"

CAI Feng1, ZHANG Jian-hua2,ZHANG Jian3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ongguan 523083,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 China; 3.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of some time ago "fighting madman" Xu Xiaodong and "Lei Tai Chi" Wei Lei contest event, which caused the value of loc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thinking of future development.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Wushu has a strong value of martial arts, but the current martial arts of competitive and performance development, making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ight"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attributes continue to decline.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martial arts, otherwis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will be more difficult.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needs to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1, administrative means, the administrative and educational parts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efore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content, in the school martial arts and social promotion to rebuild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ttack and fight new system;2, value orientati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the modern martial art martial ar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heritage value, Martial Arts Heritage and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bodybuilding and aesthetic and cultural values should also highlight the core value of martial arts: Martial values;3, the concept of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ushu weakening, traditional Wushu training, lack of challenge against the lack of experience of fighting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combat ability;4,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the official institution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can hold mor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ing challenge, so as to explore a suitabl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of new models. Key words:traditional Wushu;value orient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Xu Lei contest"

2017-05-02;

2017-06-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CTY03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5BTY087);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23);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GST201666)。

蔡峰(1991-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哲学、武术文化学。

G852

A

1672-1365(2017)03-0103-06

猜你喜欢
价值定位未来发展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10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2:56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东方教育(2016年20期)2017-01-17 21:21:45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48:28
网络环境下古风音乐的分析与展望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56:29
浅析控压钻井技术探讨与展望
谈谈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机制及其创新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24:30
论我国传统道德的诚信规范及其现实价值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