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雷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武术段位制现存问题及对策
张 雷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采用史学考证法、文献综述法,以文化比较学为视角,对中国武术段位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武术段位制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后经日本改良形成的独特文化。中国武术段位制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与运动员等级制度冲突;段位考核体系缺乏科学性与逻辑性,过度重视官方作用。建议武术段位制要从点入手,建立一拳一制考核体系;增加段前级级别和练习年限,实现考核体系科学化与可持续化;重视个人、民间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段位制;民族传统体育
段位制是一种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1]。为了推广武术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武术文化接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早在1994年左右就开始了武术段位制制定、推广工作。1998年中国武术协会推出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并相继出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中国武术段位制管理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技术考试办法》《印发<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段位制实施的三十余年有效推动了武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但同时也因其科学性、严谨性等备受争议,诟病不断。2012年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国家武管中心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对段位制“积极探索和总结”。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既要看到成果和积极影响,更要对段位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促进其不断完善。从文化传播机制来分析,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出现源自文化入侵和文化模仿。近代日本武道的快速发展让其成了东方武文化的中心。源于日本的段位制影响了跆拳道、巴西柔术、中国武术等诸多格斗文化,已经成了东方武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因此中国武术实施段位制是必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武术段位制在普及度、社会认同度、权威性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是中国武术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就要归咎到武术段位制科学性的缺失。本研究通过跨文化比较法、历史考证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在系统研究武术段位制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武术段位制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国武术段位制发展的思路,力图给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广与武术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1 段位制的起源
武术段位制是柔道创始人嘉纳治五郎从围棋段位模仿创制的,他模仿围棋的段位制构建了柔道段位评价体系。嘉纳治五郎用和服宽腰带(OBI)设计出不同颜色腰带,并在1880年首次以黑带作为奖励授予段位[2]。他制定段位制的目的在于在用标记来识别习武者的技能水平和道德修为。日本围棋段位制是由江户时期的围棋大师本因坊道策(1645-1702)首创的。本因坊道策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划分围棋的段位等级,创立近代围棋理论基础手割论,因此被称为近代围棋之祖。而围棋段位制又根源于古代中国围棋的“品级”制度。在围棋文化盛行的汉魏时期出现了等级评定制度。梁武帝为了推进围棋的发展,设立了“棋品制”,设立为“九品”[3]。当时行政官员的品级制度被应用到围棋领域用以划分棋手的等级,这就是所谓的围棋九品制。我们今天实行的从日本学来的围棋九段段位制、武术九段段位制,追根溯源仍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4]。
从段位制的发展简史可以发现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些规律。一方面表现在文化的模仿与超越。许多中国文化被日本模仿、吸纳后实现了对母体文化的超越,柔道、空手道不仅占据了东方武道文化的主流,更是对母体文化反戈一击。另一方面表现了文化的调和过程。文化传播不是简单的全盘拷贝,而是在认同与取舍的基础上进行调试和融合的过程。日本是一个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社会。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做了详细的论述,她认为“各得其所”是日本社会的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会处于一个安全的社会位置,这样的社会才会稳定。武术、围棋段位制都是这一等级观念的体现,经历调和后的段位制成为了日本武文化的重要构成。
1.2 段位制的发展
19世纪,嘉纳治五郎对古柔术进行了改革,改变了其体系多样、技术繁杂、标准多元的状况。他在对规则层面、精神层面改革的同时也对物质层面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嘉纳治五郎模仿围棋的段位制度,根据习武者技能水平、道德修为的高低来授予不同的段位级别,并通过腰带颜色和条带的数量标识出来。改革后的柔道得到了民间和官方的高度认同,逐步取代传统柔术,成为日本武道改革的突破口。
段位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阶段,柔道开创了段位制先河。嘉纳治五郎凭借高超的武技和人格魅力对柔道进行了改革,创建段位制。第二阶段,空手道实施模仿。船越义珍在改良空手道时沿用了嘉纳治五郎的理念,在1924年首次授出空手道黑带[5]。日本武术段位文化研究专家Richard Kim认为,1964年FAJKO(全日本空手道连盟)的成立是空手道段位制度普及的标志性事件,1971年所有的空手道流派在这一组织下开始使用同一套等级标准[6]。第三阶段,日本武道形成段位制共识。1952年日本国家健康协会(NJHA)对这种统一、标准化的段位系统予以肯定,认为武道发展要保持多元化,也要基于统一的段位基础。第四阶段,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段位制的国际化进程。日本武道文化的急速扩张进程让段位制也随之影响了世界其他格斗文化,跆拳道、巴西柔术、中国武术等都以此作为文化模仿的范本。
2.1 武术概念的分类模式混淆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2.1.1 武术段位制针对性差
2009年7月9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河南登封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对武术给出了新的定义: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7]。定义认为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国外的类似文化被称之为“格斗”或是“搏击”。其实在文化交流频繁便捷的当下,武术的含义已经愈发宽泛,不同的格斗文化被纳入“广义武术”(martial arts)体系下。“广义武术”是一个身体,精神的系统,是为战斗、格斗做准备为目的哲学、精神训练,或一种自我提升的形式[8]。早在上个世纪唐豪先生就以此思维来探索武术。他反问:世运会竞技项目中的击剑、拳斗、角力,日本所提倡的剑道、弓道、柔道、相扑,不都是古老的武艺吗[9]?胡适先生认为人类文化具有同源性特征。物质基础的相似性和文化交流的高频性决定了人类文化很难保持绝对纯化和特殊化。“本义武术”(Wushu)特指中国武术文化,类似日本的武道(Budo),中国并没有“武术”这一流派。就如同日本没有“武道”这一流派,而以空手道、柔道、剑道等体现出来。当下诸多学者还是将“武术”置于狭隘境地,却又极力想将其推向世界,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是矛盾的。国内的武术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泛泛谈“武术文化”、“武术改革”、“传统武术”,而很少针对具体的某一流派加以深入阐释。这样的研究思路不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维。
通过对日本武道段位制的发展历史研究可以看出,段位制不是具体的评价标准,只是在宏观层面达成了统一,而具体的考核体系和操作层面是千差万别的。换言之,不同流派的武道只是在段位级别设置、段级标识、级段区分、授予形式、考核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空手道与柔道的段位制肯定是不同的。不可能用统一、详尽的规范来对不同流派武道实施段位考核。日本武道是一个集合概念,它由9个武道团体来共同构成,这9个团体才是日本武道的实体部分,并各有自己的段位体系。日本并没有建立一个日本武道的段位制,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是柔道或剑道的几段[10]。
我国武术段位制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为标准,内容涵盖了17个拳种外加多种器械。一个标准既可以用于套路段位评定,也可用于散打段位评定;既可以指导传统武术考核,也可以用于评价竞技武术。《中国武术段位手册》对晋级这样描述:准确掌握《系列教程》中任一拳种的一段内容,或相当于《系列教程》一段动作编组成的相应套路;或散打的拳、腿组合空击,拳法、腿法分别不少于3种[11]。这是典型的以统一规范来评价多种武术的思维。在考核办法中规定“各项拳、械考评,均包括单练、对打、拆招三种形式的考评。”我国武术段位制带有明显的整体性,是评价的万金油。其目的是改变“考试内容不统一,就无法制定考试的标准;考试标准不统一就无法评判优劣分出段级”的局面[12]。但是这种评价很难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缺乏具体、细化指标的段位规范只能粗略地制定一些标准来划分习练者的级别。散打和套路的一段都是在同一标准下评价出来的同等段位,其水平的差异如何来区分呢?反观柔道的段位制只用于柔道领域,空手道的段位制只用于空手道领域。中国武术段位制理应参考这种命名方法,吸收其中的合理性,这是因为拳种是中国武术的基本单位。以拳种命名段位可准确表达段位类型,提高段位命名的精细化水平[13]。
2.1.2 段位制评价指标构成不合理
武术分类模式普遍沿用了以“时间”为标准将其分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的模型。机械、粗暴地将武术限定在不同的时代,极大影响了武术技术的更新与可持续性发展。实际上传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传统本身包含三个时间段:过去、现在和未来[14]。武术研究应当基于“技术”为标准的分类模式,因为武术段位制本质上是对其技能的评价。科学实证主义、学科分化背景下的西方格斗文化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形成了拳对拳、教对脚、摔对摔的竞技形式,而东方武术则表现为踢、打、摔、拿的综合形式。空手道、柔道等武道技术体系是以主技、辅技、体能、实战构成的四元结构。反观拳击、摔跤则是技术、体能、实战的三元组合。套路是东方武文化的重要构成,但是它应当存在于武术分类的内部技术层面。我们却将其置于更高的层面,这样的构架严重影响了武术的改革和段位制的制定。另外,缺失技击的套路无法融入格斗主流文化。而缺失了套路的散打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更贴近于西方格斗。2011年新版《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对原有的武术段位制内容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进一步完善。比如提炼各种踢打摔拿的技击元素,编成可以两个人对练的套路[15]。“练打结合”是中国武术训练的显著特点,从这个特点出发编写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按照“练打结合”的武术传统训练模式,每一段位的技术套路,既可单人进行成套练习,又可两人进行对打形式的套路练习,还可进行单个动作的攻防应用练习[16]。虽然在段位制考核中加入了“拆招”的内容,但是这一过度仪式化的“对抗”仍旧难以弥补技击的缺失。柔道、空手道、跆拳道、巴西柔术的段位制都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级位、段位的技术考核基本上包含主技、辅技、体能、实战、套路。武术套路与之是格格不入的,只能以套路辅以尬尴的“拆招”组合成怪异的“打练”组合。散打则忽视了技术的多元性,集中于拳法、腿法的主技,忽视了摔投技术、关节寝技、体能、套路等辅技的考核。
2.2 东西方评价体系的混乱共存导致段位制处于弱势地位
段位制在日本、韩国的武道界度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获取黑带是习武者奋斗的目标,成为高段位师范更是个人无上的荣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日本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韩国也因受到儒家文化和日本的殖民的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也自然渗入武道领域。另一方面是练习者对段位权威性的高度认同。习武者获得高段位师范的认同,其影响力远大于其他评价手段。但我国情况则完全不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的权威性要远高于国家武术管理中心的《中国武术段位制》。所以武术评价体系中既有运动员等级评定制度,又包含武术段位制度,稍加比较就可以发现孰轻孰重。现行的《武术段位制教程》中对这两种评价体系做了解释。竞赛是以提高某一超人技能夺取比赛第一名为终极目标的技能训练体系。段位是以逐步学习和掌握武术技能知识直至系统掌握武术理论与技能全貌的知识传承体系[17]。只是解释了两种评价体系的差异,但是对两者的权威性没有提及。在此背景下,武术段位制只是运动员等级制度的陪衬。
当今体育文化是由西方体育所主导的,未从农耕文明完全脱身的民族传统体育很难在此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因此近些年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独立的研究日益增多,希望传统体育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特质。我国的传统武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没落,但是日韩传统武道却经过改革成为了世界“武”文化的中心和发展潮流。本质原因是他们从“时间轴”与“地理轴”上判断出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和改革。而我国的武术虽然极力在寻求其传统文化,但是却渐渐走向了西方竞技体育的方向。武术段位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
2.3 重视官方推广忽视武术发展中的个人作用
东方武学与西方体育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文艺复兴后追求人性解放与自由平等的西方文化深深影响了体育,奥林匹克文化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东方的武艺却仍旧沿袭着传统的个人崇拜,创始人以及大师在习练者的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方武学更像是一种宗教形式上的文化。首先,创始人制定详尽的制度、精神、物质综合化的文化体系,并要求习练者严格遵从。其次,创始者是习武者膜拜偶像。东方武文化的评价体系是持续终身的,技能与体能的下降并不能削弱其身份和地位。综观近代武术的改革历程,重要人物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改革都是经历个人努力和官方推广的过程,最终要归结到武术大师借助技能和精神修为实施改革。
我国的武术改革却逆向为之,主要由官方牵头并通过吸纳少数专家的意见制定武术改革策略。从本质上来看这样的模式与西方体育是相同的,由官方或者单项协会来制定规章。而东方武术却都有真实、具体的创始人。武术改革从源头上切断了传统,导致改革后的竞技武术出现了无源可溯的现象。武术段位制也采用了由官方来规划、制定、实施的方式。《武术段位制教程》是由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段位证书由现任武术协会主席签发。这给武术段位的权威性和延续性带来消极影响。空手道、柔道等项目的段位证书都是由流派大师签发的,对练习者而言是莫大的鼓舞与激励。例如,极真空手道IKO3派的段位证书由其掌门人松岛良一签发;WTF段位证书由韩国国技院严云奎师圣签发。但我国的武术段位制却是统一的机构来制定、核准、颁发。一方面,不同流派的签发者都是同一人,会影响习武者的流派认同度。例如柔道的师范来签发空手道的段位证书将是很荒谬的事情。另一方面,这样的机制在源头上阻断了武术的延续性,影响了其师承关系。
2.4 段位制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2.4.1 未形成科学的量化指标体系
西方科学实证主义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主流,东方武术以传统经验为主的评判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空手道、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的段位晋级制度都是建立在实证科学、逻辑学基础之上的。评判的体系非常详尽,包含技术、体能、实战、道德、修养几个方面,并且尽可能采用定量化的指标。而我国的武术段位制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只是笼统地讲解了需要考核的内容,但量化的程度并不够。由于中国武术是以套路、格斗、功法三种形式存在的。从是否涉及功力内容方面来看,当前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内容未能全面反映中国武术的技术内容体系,标准化水平不及日本空手道和韩国跆拳道的段位制[18]。另外,过度重视技术而忽略体能。不管低段位还是高段位都没有具体的体能指标。武术是对体能要求极高的项目,没有体能是无从谈武术的。反观柔道、空手道等都有严格的体能考核指标。脱离了体能评价的武术段位制是不科学的。
2.4.2 级与段的设定缺乏科学性
武术段位制在等级考核标准上也缺乏科学性。获取高段位是习武者毕生奋斗的目标,黑带几乎成了高手的代名词。然而我国的武术段位制人为地降低了“段”的地位。一方面,段前级分层太少段前级仅设置为三级 。而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的段前级多达10级。相比而言,十级设置比三级设置更加细化,习练需要的时间更长[19]。另一方面,降低了入段的要求。对段位制的奖励制度中规定:“凡为武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或在武术竞赛、武术理论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者,均可以获得奖励段位”[20]。这样的奖励制度反映出了段位制的不连续性和不规范性。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项目无论是段前级还是入段后的内容都是必修,如果练习者更换了师门其获得的段、级将被清空,这就保证了段位制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在入段年龄方面,中国武术的规定是最低的,教程规定练习者11岁就可以考段,掌握一种套路,几种拳法腿法组合就可以考取一段。而跆拳道15岁以下是无法考取黑带段位的,只能授予“品”;巴西柔术入段最低年龄为19岁,大约经历十年的系统训练才能入段。日本空手道有一整套规范而严格的段位晋级制度,它提供给习练者以向上的动力和积极追求的现实目标,这是空手道得以广泛普及和认同的重要基础[21]。我国武术入段标准的降低削弱了武术段位的权威性。高段位中则过度重视学术的积累。武术的修炼是一种悟道的过程,崔泓熙、嘉纳治五郎、格雷西都不是纯粹学术型的学者,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公认的大师,以学术能力评定段位级别是值得商榷的。
对段位制从低级到高段评价的内容进行归纳后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阶段,段前级——基础积累阶段。练习者从零开始系统学习基本技术、理论思想,为终生修炼打下基础。段前级的考核内容是武技技术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以系统掌握核心技术和思想。第二阶段,初段位——技能达到巅峰,重技击实战。柔道、空手道、巴西柔术等项目的习练者大都在1—3段达到技术、体能、技击能力的巅峰。参加奥运会、职业格斗的高手也大多处于入段初级阶段。其技能经过段前的练习已经日臻成熟,也正好处于体能最佳时期。第三阶段,高段位——技能下降转入武术推广和武道修炼阶段。此阶段的习练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丧失了技能和技击的优势,所以对这一阶段的段位考核重点放在了对项目的贡献和个人的武学感悟及精神层面。学者Cynarski认为,古代亚洲思想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精神的发展是与身体运动紧密相连的。传统东方武艺虽然在风格、分支和形式上可能不同,但是在内在价值、道德和美德方面却是相同的[22]。东方武技的段位制是贯穿人生的连续评价机制,且考核的内容是多元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段前重视基础技术;初段重视技击实战;高段重视精神修为。
2.4.3 在文化层面未能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中国武术段位制在物质层面也存在诸多不科学的地方。首先,服饰过度休闲化、仪式化。柔道、空手道、巴西柔术大都采用全棉制、开襟式道服,服饰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的运用,其次才是借此传递东方特征的民族文化。而我国的武术服饰采用的材料和样式都无法满足训练、实战需要,更像是一种表演、戏剧服饰,更无法准确体现传统文化。此外,目前主流的段位标志都是以腰带颜色和条带数量来区分,而我国的武术段位却用徽章来作为段位的标识,这和武术段位制的主流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另外在段位称号上也有不妥之处,空手道将低、中、高段位者称为范士、教士、炼士。国际跆拳道联盟将1-3段称为副师范,4-6段称为师范,7-8段称为师贤,9段称为师圣[23]。这些称谓是对传统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的展示,其中蕴含的古圣先贤之称号也映射出东方传统文化。而我国的武术段位制将入段者以动物熊猫、鹰、虎、龙来命名。这其中的文化原理是什么呢?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将这4种动物做成青、银、金3色徽饰标志不显眼,难于识别。从内涵角度分析,用熊猫、鹰、虎、龙这4种动物的徽饰表示技术水平,文化内涵之说有些牵强[24]。
3.1 厘清武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中国式摔跤为切入点实施段位制
对于武术概念的认识和逻辑分类本应该是一个无争议的问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却另辟蹊径地认为我国的武术文化是独立于世界“武文化”体系之外。因其特殊性就否定中国武术的类属显然犯了哲学上“白马非马”论。中国武术的发展首先要以技能为基础对其实行科学的分类,理清中国武术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以时间、地域为标准的分类方式会影响对武术的延续性和交流性。而以技能为标准的划分模式最客观。以此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武术重视站立技的发展,而缺失了摔投技的中国武术与其宣扬的“踢打摔拿”的多元技术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对日本武道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武术是站立击打、摔投、关节寝技三位一体的多元发展模式,在每一个技术层面上都有代表性武术。中国武术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以站立技为主流的方向已经步入了死胡同,应该转换思维方式在摔投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最符合段位制的武术。首先,物质层面上,做到了实用性与传统性的结合。跤服与柔道等武术的材质与造型是一致的,开襟褡裢的造型传递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而厚棉布材质则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技击的需求,这些都与东方主流的武道极为接近。更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式摔跤的服饰采用腰带束腰的造型也是开展段位制的重要条件,以腰带颜色和条带区分段级成为了可行。另外在技术层面上,中国式摔跤带有东方文化的特征。这是一项蕴含深厚东方以弱胜强、以柔制钢的智慧型武术,还充满礼仪文化、教化思想。这与嘉纳治五郎先生当年寻求的文明化、带有教育功能的“柔道”是非常类似的。柔道开创了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先驱,武术段位制首先就是在东方摔投类武术领域构建起来的。中国式摔跤在技术层面上与其贴切程度将会让段位制的实施变得自然。中国式摔跤不仅仅是摔投技术的罗列,还蕴含着两种套路体系,即“跤拳”与“太极十三式”。傅勇均先生在其著作中列出了三十六个跤式,连成拳套,并用七言韵律口诀加以阐释。并创造性地将太极拳融入中国式摔跤中。由于这套方法对锻炼底桩确有显著效果,并要求用脚底掌作轴移动,因此很适合作摔跤的基本功和整理运动[25]。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打练结合”,符合武术发展的方向。但我国的现行的体育制度却将中国式摔跤与国际跤划分为同一类。这样的划分模式注定了中国式摔跤将沿着西方体育的范式发展,将会发展成为狭隘的竞技摔跤,而非广义的武道。中国式摔跤应当重新归到武术范畴下,以东方宏观武道的视角进行发展。
3.2 统一整合武术等级评价标准,树立段位制的权威性性与规范性
我国的武术段位制是由官方制定的,其三级九段的评价体系模仿了日韩的武术段位制,于2005年才开始实行,而此前武术领域的评价是沿用了《运动员等级制度》。对于这一影响力大、在体育领域根深蒂固的评价体系,新生的武术段位制显然要处于弱势地位。两种评价体系在武术领域的共生状态是不对称的,武术段位制无法在权威性和影响力上与前者相抗衡。日本、韩国的武术界,段位制是最重要、最权威的评价制度。每一个习武者的梦想是对高段位的追求,与西方体育评价体系不同,这种评价是连续的过程。西方体育领域,冠军的头衔、记录的保持者都会因为技能的下滑而丧失拥有的荣誉。而段位制则保证了习练者只要执着于武道,终生都会获取荣誉。在传统东方文化体系下,真正重要的是实现目标得“道”而非目标本身,真正的武者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那些不断进取者[26]。
单一评级模式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于现存二两元评价体系共存的现状应考虑从以下两个途径予以解决。第一种方式,将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从武术领域分离出去。在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下,多元技术、武术修养、精神等领域的考核都变得无足轻重。既然实施了武术段位制就应当保证这一制度的含金量。第二种方式,将运动员等级制度和段位制度融合起来。竞技武术只是宏观武术体系下的一部分,如竞技柔道、竞技跆拳道、竞技空手道等都是为了项目的推广和影响力在西方体育文化基础上改良后的一种技术流派。将两种评价体系的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例如柔道就将参加各种比赛获得积分作为段位晋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比赛积分成为段位晋级的一个客观指标,段位制得到认可的同时也保证了权威性。
3.3 科学构筑段位制的评价体系,以技术为中心实现具体化与可持续性
通过对武术段位制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其应当是带有指导功能的宏观管理条例,用于指导不同流派武术开展实施段位制工作。武术段位制管理的内容是段位、级别的结构、服饰要求、晋级标准模块、晋级时间与流程等,而非具体用于指导某一具体的武术。中国武术的段位制由于实施开展的时间较短,肯定有缺陷。其评价体系过度重视入段后的内容,而对于重要的段前级却忽视。例如段前仅仅分为三级,每一级的时间跨度要求也较低,入段相对容易。反观日韩武道段位制对初级的评价是非常重视的,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够日臻完善技术。入段后的练习者已经是技术成熟的高手了。所以中国武术的段位制应当完善、延长段前级的内容,练习者应当集中精力在初期的学习上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入段后的修为做保障。换言之,中国武术的段位制应当让练习者感觉到入段是极为困难的事,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巴西柔术需要花费近十年才有可能入段获取黑带,因此巴西柔术的黑带在格斗界的含金量是最高的。
武术段位制度的发展必须以“技术”为中心。首先在技术层面上需要系统论证加以科学化改革,段位制度是武术技术的评价体系,需要对武术的技术层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另外,武术段位制形成延续性的评价体系。每一个武术的练习者应必修各个级别规定的内容,并通过考核才能够晋级,跨越式的晋级是绝对禁止的。不同流派之间应当禁止段位的认同,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延续性,为其武道修行打下基础。最后,段位制内容设置要做到科学侧重。不同年龄段对于段位考核有着不同的侧重,初级要重视基础的积累和理论的把握;初段要重视技击与体能的提升;高段要强调精神的修为和武学贡献。此外,武术段位的技术层面要体现多元化和渐进性。东方的武文化是一种集踢打摔拿于一体的多元体系,改良后的竞技流派并不是全部。柔道包含击打技术、摔投技、关节技;跆拳道除了腿法同样也包含摔投、关节技术。因此中国武术不应当沿着西方体育的思维进行武断地阉割,这样会极大削弱东方武术的文化魅力。技击性与体能同样是技术层面的重点,缺失了技击对抗的武术将会给段位的实施和开展带来巨大的障碍,而体能的缺位也会让段位制的外延变得狭窄。
3.4 合理将武术个人价值最大化,重视民间与官方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东方武文化注重个人的作用,德艺双馨的武学大师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力量源头。他们依靠个人的魅力创建、改革、传播武术文化。事实已经证实,个人对武术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另一方面,东方武技的发展大多是民间的非官方的道馆模式。当今西方体育竞技培训模式是无法诞生出传统武道模式下的武学大师的。武术的正确发展思路应当是鼓励、推动民间发展,官方实施必要的引导与调控。武术段位制也应当充分发挥个人的价值,由各流派的武学大师制定、颁发段位,这样其认同度和权威性才更高。而官方的职责应当界定在宏观层面上对段位制的合法性、严谨性进行监管。
段位制是东方武文化的独特属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日本经过改良后完成了对其“母体”的超越。嘉纳治五郎在对柔道改革的过程中完成了段位制度文化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整合。段位制在日本武道界实现了科学化与现代化,随着日本武术的国际化而走向世界。我国的武术段位制度改革中仍旧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武术段位制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了生硬的“文化模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体系过于整体和宏观。我国的武术段位等级制度是针对传统武术、现代武术多种流派的评价考核体系。造成了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足的问题。第二,二元评价体系的混杂。举国体制下的武术主要采用的运动员等级制度,并且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第三,重官方轻个人的发展策略。应当鼓励扶持民间、个人的武术事业,培养能够带动改革的大师。第四,在评价体系上存在诸多不科学的地方。“级”的分层少;入段要求低,造成了武术段位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同程度普遍偏低。此外在服饰称呼等领域也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武术段位的发展和推广需要对段位文化有科学的认识,并且要建立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考核体系,在服饰等物质层面也要与世界武术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S]:2013:2.
[2] Fumon, Tanaka. Samurai fighting arts: the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M], Tokoy: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3:25.
[3] 杨晓国.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的起源[J].体育文化导刊,1993(3):17-22.
[4] 程大力.九品制、等级分:文化的传承与进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29-31.
[5] How the Masters Got Their Ranks: The Origins of Karate Ranks [EB/OL].Http://judoinfo.com/. N.p., n.d. Web. 27 Feb. 2014.
[6] 张雷.武术段位制的发展历史及伦理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15(4):101-105.
[7] 赵光圣.武术格斗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8] Peter Dell’Orto, Sean Punch. martial arts[M]. Steve Jackson Games Austin, Texas,2007:6.
[9]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M].西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10] 翁信辉,邱丕相等.武术段位制的指导思想及评价体系[J].体育科学研究,2009,13(2):430-432.
[11]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S].2011:3.
[12]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S].2013:99.
[13] 李守培,郭玉成.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段位制标准化水平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8):86-91.
[14] 周海春.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J].内蒙古体育科学,1996(4):5-10.
[15] 尔雨田,杜长亮.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1-23.
[16] 李树栋.理解“武术段位制”的十大误区[N].中国体育报.2015 - 4 -9(7).
[17]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S].2013:98.
[18] 李守培,郭玉成.中国武术与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段位制标准化水平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8):86-91.
[19] 林大参,张云龙.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9):445-450.
[20] 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办公室[EB/OL].http://dw.wushu.com.cn/NewsView.asp?ID=242.
[21] 朱建华.全接触空手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6.
[22] Levine,P.N.The liberal arts and the martial arts[J].Liberal Education, 1984(70):235-251.
[23]Choi.H.H.Taekwon-Do:The Korean art of self-defence[M].Mississauga: International Taekwon-Do Federation,1993:122.
[24] 林大参,张云龙.跆拳道段位制对中国武术段位制改革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9):445-450.
[25] 傅永均,满宝珍.中国跤术北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355.
[26] Monahan,M.The practice of self-overcoming:Nietzschean reflections on the martial arts[J].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007(34):39-51.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Wushu Dan System
ZHANG Lei
(Bengbu Medecial College, Bengbu 233000, China)
Using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culture to study Chinese Wushu Dan system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Dan system China. Research shows that Wushu Dan system is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mproved by Japan. Chinese Wushu Dan system is too macro, lack of pertinence; conflict with athlete grade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is lack of science and logic,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official. Constituting Dan system must from the point of martial arts, establishing the dan system corresponding with Wushu genre; increasing the levels and mak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more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nd private. Key words:wushu; dan system;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2017-03-07;
2017-04-19
张雷(1982-),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
G852
A
1672-1365(2017)03-00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