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剑
(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巴音 841000)
作为世界五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伊斯兰文化是由伊斯兰教派生、演绎和发展而来的。伊斯兰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对整个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对其信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1]。伊斯兰文化中包含着睿智的生态环境思想、公正诚信的经济思想、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两世吉庆的娱乐思想等始终贯穿于伊斯兰民族的生活之中,并构成了伊斯兰教与其它宗教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伊斯兰教于10世纪初传入新疆,随后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先后皈依了伊斯兰教,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人口已达到1130多万[2]。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和发展历程中,一直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滋养。当前,在新疆与多省合作,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伊斯兰文化与新疆具有庞大人口信仰基数的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伊斯兰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解读,不仅对于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动新疆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伊斯兰文化睿智的生态环境思想及其语境下形成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伊斯兰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的,并构成一个协调有序、生机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类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且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因而真主让人成为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古兰经》10:14)。伊斯兰教教义要求信徒: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古兰经》10:101),要接近自然,但不崇拜自然;要开发自然,但不滥用自然;要珍爱环境、善待生命;对资源的消费要有所节制、禁止浪费[3]。伊斯兰文化中蕴含着睿智的生态环境意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地貌奇特、人文景观迥异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新疆伊斯兰民族在南北疆不同的生活圈,而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这特定的生活圈紧密相关,它是各伊斯兰民族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具体体现。新疆天山以北冬长夏短、气候湿润,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生长,益于发展畜牧业。动态的游牧生产方式培养了伊斯兰民族坚韧豪迈、顽强拼搏、勇敢剽悍、自由乐观的性格,在伊斯兰文化睿智的环境生态思想影响下,新疆伊斯兰民族从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演绎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顺其自然”、“宽松心境”的北疆游牧生态体育项目,如:赛马、赛走马、跑马射箭、叼羊等。而天山以南冬短夏长,气候干燥,这里的伊斯兰民族以定居、农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伊斯兰文化环境生态思想影响下,南疆的伊斯兰民族寻求一种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强调对自然的了解、尊重、驾驭和改造,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回应自然,体现“再造自然”的主体性格,由此形成的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动作细腻、复杂、技巧性强,如:且力西(摔跤)、达瓦孜、沙哈尔地、阿克亚嘎其、马拉依球等等。在伊斯兰文化睿智的环境生态思想影响下,南北疆风格迥异的生活圈构成了南北疆不同的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 伊斯兰文化中公正诚信的经济思想及其语境下形成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经济的指导思想和生活指南,其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公正、诚信,它允许个人所有制,但反对各种形式的欺骗、腐败、剥削和掠夺行为,并要求穆斯林要诚实、守信,严禁以不正当手段谋求财富、行贿受贿;提倡公平交易、买卖双方坦诚相待、互不隐瞒商品缺陷。伊斯兰经济思想激励着各伊斯兰民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并将追求真主的喜悦、获得两世的幸福生活作为最高目标。新疆自北向南、从高山到盆地,自然环境迥异,形成天山以北的草原游牧型经济和天山以南的绿洲耕牧型经济。在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草原游牧型经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伊斯兰牧民精神文化——草原体育文化。草原体育文化体现崇尚自然、践行自由、英雄崇拜、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草原文化精神。在草原文化中,力是至高无上的,拥有力的人享有社会的殊荣,拥有强力的人能成为部落的首领[4]。因此,尚力、重视自我就构成了新疆草原体育文化的内核,这种对力的礼赞形成了具有较强竞技性的新疆伊斯兰牧民传统体育项目,如维、柯、塔、回、哈萨克族等民族式摔跤(且力西、搏克、北嘎、库热斯等)。草原游牧型经济的动态迁移性特征形成了牧民对马的强烈依赖,这种对马的强烈依赖使新疆牧民被称为“马背民族”,由骑马衍生出来的具有草原依附性特征的马上体育项目居多,如马上角力、马背拔河、骑马抢布、姑娘追、乌拉克、马术技巧等。而天山以南的绿洲耕牧型经济,在伊斯兰经济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绿洲体育文化——物质文化,它体现出以土地为中心的“静态体育文化”特征,具有深厚的伊斯兰文化积淀性和强烈的土地依附性。绿洲体育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生产方式、伊斯兰文化积淀和自然生活环境三因素整合下形成的一种多元耕牧型经济文化(不仅仅单纯地依附自然或农耕种植),其既具有农耕文化的细致、规范,又具有伊斯兰牧民自由、粗犷、乐观的性格特征。由绿洲体育文化形成的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体现出明显的耕牧经济元素如:斗羊、斗狗、沙哈尔地、斗鸡等。
1.3 伊斯兰文化中的传统习俗及其语境下形成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习俗蕴含着古老而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反映出不同民族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游移轨迹。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民俗是产生、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壤[5]。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各民族的民俗为其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了机遇。在新疆,不管是在喜庆丰收、婚丧嫁娶,还是在纪念性、传统民俗节日中,伊斯兰民族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为新疆伊斯兰民族的传统节日增添了纷繁多姿的内容和欢乐祥和的氛围。新疆的回、维、哈萨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伊斯兰民族在欢度开斋节期间,除了互致问候、唱歌、跳舞(民族舞蹈)等活动外,要举行赛马、赛骆驼、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柯尔克孜族在每年农历3月22日的“诺劳孜”节(即新年)时,相互拜年并举行赛马、马上角力、打靶、叼羊等活动。在喜庆集会和婚嫁喜事中,柯尔克孜族的“姑娘追”彰显着本民族的欢庆与喜悦,同时它也是柯尔克孜青年男女借助骑术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塔吉克族每逢皮里克节、肉孜节都会举行赛牦牛、鹰舞、马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伊斯兰文化的传统习俗为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
1.4 伊斯兰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及其语境下形成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宗教信仰无疑是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6]。新疆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是通过宗教、祭祀仪式和舞蹈的形式进行流传的。宗教、祭祀和舞蹈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是历代伊斯兰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伊斯兰原始宗教信仰中哪些“神秘”的外衣被淡化或揭秘,从而逐步演绎成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民俗节日传承下来,成为伊斯兰民族健身、娱乐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和节日点缀。这些源于宗教、祭祀仪式或图腾崇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萨满舞”、塔吉克族的“鹰舞”、柯尔克孜族的“打皇宫”等)均成为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各民族本土的“活态文化”和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化石”,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1.5 伊斯兰文化中的娱乐思想及其语境下形成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伊斯兰文化的娱乐思想追求一种两世吉庆、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生活在现实又富于理想,为现实劳作求后世报酬,乐善好施、享受自由、相互合作、敬畏真主;娱乐文化体现健康性、适度性(张弛有度)和伦理性;提倡劳逸结合、身心健康,还身心以天赋的愉悦与休息的权利。同时,新疆伊斯兰民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开朗睿智、热情好客、生活乐观、性情奔放的民族,其舞蹈节奏鲜明、欢乐轻快、富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客人造访时伊斯兰民族会用欢快的“迎宾舞”来欢迎宾客。新疆伊斯兰民族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文化娱乐思想特征,如柯尔克孜族 “嗄啦哈”,哈萨克族的“穿麻袋摔跤”,塔塔尔族的“爬杆”,维吾尔族的“打嘎嘎”等。
新疆伊斯兰教信仰民族的传统体育孕育于伊斯兰文化中睿智的环境生态思想、宗教信仰、公正诚信的经济思想、传统习俗和两世吉庆的娱乐思想之中,伊斯兰文化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发展的土壤和传承的载体。当前,在新疆处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以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发展进程,以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为目标,以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时期,解读伊斯兰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内推作用。
2.1 伊斯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文化资源的产业化不仅对其他行业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而且文化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高成长性的经济。当今,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了21世纪的“朝阳产业”[7]。当前,大规模跨多省与新疆间的经济合作使新疆的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内涵丰富的伊斯兰文化理应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和文化资本,这对于开展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化产业,进行“以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招商引资,实现新疆区域内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确立新疆伊斯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和打造伊斯兰文化品牌,以彰显独特的新疆伊斯兰文化内涵,并通过推动伊斯兰品牌来搞活新疆区域经济市场,对于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边疆地区区域文化凝聚力的强弱是影响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区域文化凝聚力的消减意味着区域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结构松散甚至解体,这将成为分裂和动乱的潜在因素[8]。在新疆的7.5事件之后,通过体育手段、教育手段来化解和消除疆域内对伊斯兰文化的隔阂,形成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从而增强疆域内伊斯兰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尤显重要和紧迫。作为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源流和载体的伊斯兰文化,不仅是新疆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色窗口,而且是疆域内意识形态领域凝聚力的内核,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2.2 伊斯兰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内驱力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所谓“自知之明”,也就是既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又要认识其他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9]。在伊斯兰文化胚胎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以伊斯兰“民俗”形式世代沿袭、传承至今,这表现出了伊斯兰文化强大的“文化自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伊斯兰文化的这种“文化自觉”,并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以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社会宣传甚至地方法定的形式以适度强化伊斯兰的传统节日,营造疆域内开展伊斯兰民俗活动、传承伊斯兰文化的强大氛围,为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发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注重民俗活动的质量,注重与现代社会接轨、注入现代元素,使之更好地承载现代伊斯兰人民的情感,完成伊斯兰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开发,实现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代际间传承的有效对接。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思想上追求坚韧顽强、自由乐观的精神修养;在体育形式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和表现的艺术性;在体育作用上体现伊斯兰民族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在体育发展方向上具有崇尚自然、兼容并蓄、以人为本,追求体育向肯定和谐价值、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这些积极的体育文化因素为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驱力。
2.3 嫁接于旅游产业的伊斯兰文化“再生”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助推力
“和谐、发展、魅力新疆”的新疆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的勃兴为伊斯兰文化的“再生”开启了一扇窗,通过这扇窗使新疆伊斯兰民族与世界发生交流。在新疆勃兴的旅游经济促推下,伊斯兰文化因其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新疆主体民族的族群魅力和特性而被有意识地挑选,并赋予其旅游文化价值,进而使伊斯兰文化嫁接在旅游情境下获得“再生”。伊斯兰文化搭乘“旅游快车”驶向民间、步入华夏、走向世界,形成了新疆的区域旅游文化认知、认同和民族的自豪感。因此,进一步开发新疆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伊斯兰文化本土化和传统化的“复兴”,并凭借“复兴”之力抒发伊斯兰文化认同感,以提高疆域内伊斯兰文化凝聚力,增强伊斯兰文化的生命力,为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助推力。这种伊斯兰文化嫁接于旅游情境中的本土化、传统化“复兴”,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潮势背景下,为如何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和新疆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融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3.1 伊斯兰文化中睿智的生态环境思想、宗教信仰、公正诚信的经济思想、传统习俗和两世吉庆的娱乐思想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发展的土壤和传承的载体。
3.2 伊斯兰文化的“文化自觉”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内驱力。
3.3 嫁接于旅游产业中的伊斯兰文化“再生”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现代发展的助推力。
3.4 伊斯兰文化的产业化是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发展的文化资源。
科学认识新疆伊斯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伊斯兰文化根源,宏观确立伊斯兰文化在新疆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正确把握伊斯兰文化资源的价值地位,加强伊斯兰文化的“文化自觉”,强化伊斯兰文化的旅游文化价值,增强疆域内伊斯兰文化的凝聚力和各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从而构建符合当前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要求的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这将有利于维护新疆的长治久安和促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推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贾保平.我国的伊斯兰文化研究概述[J].回族研究,20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EB/OL].[2009-9-21]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0089866.html.
[3]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朱梅新.新疆少数民族草原体育文化的审美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 谢山.论布依族传统文化对布依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6] 张新辉.新疆古代突厥语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撒满舞特征解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7).
[7] 中华文化学院主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8] 李武装.文化现代化研究述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3).
[9] 中华文化学院主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