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医学生医德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广东肇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为例

2017-11-25 16:16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医德微时代医学生

当前,随着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兴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全新的“微时代”,既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多源、资源海量”的时代机遇,也面临“隐匿发声、真假难辨、传播广泛”的舆论挑战。医学生在“微时代”浪潮裹挟下,学习、生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大影响。因此,高校要真正培养出“专业扎实、思想过硬”的新型医学人才,必须在“微时代”大背景下,沿着“理论探讨—现状调研—策略探究”的思路,重新反思与重构医学生思想世界和精神家园的路径与策略。

一、“微时代”:“互联网+”首席媒体的传播特性及弊端分析

1.“互联网+”首席媒体的传播特性

“微时代”是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如下特性:一是信息的大众性,即大众无论处于何种时间、空间,均可有自己的微博,都有麦克风;二是传播的流动性,即以手机为信息平台,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三是信息的迷你性,即时间的琐碎决定了迷你信息内容更受青睐;四是传播的瞬时性,即要求信息传播者提供具有高关注度、大冲击力,并能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五是沟通的互动性,即摆脱了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展现出的是一种网络结构、双向结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成为事件的参与者。

2.“互联网+”首席媒体的传播弊端

“互联网+”首席媒体的传播作为现时代一种新生事物,也并非百分百都是优点和优势,也有缺陷和弊端:其一,公众之间的“信息流”呈现明显的悬殊化。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微时代的信息发布方与获取方天然地具有信息发布与获取的“不平等性”,而移动终端设备持有与否及网络接入的便捷与否,又加剧了信息获取方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甚至被排除在公共决策之外,从而无法便捷地享受到“微时代”之利。其二,小微群内的微型传播造成“信息茧房”效应。无数的微信群、微博群“孤岛式”分布,将大量的网民分化、分割、重组,形成具有相对共同倾向的语言集团,形成大量的“信息茧房”,容易造成群内成员在思想上只愿倾听愉悦自身的信息,导致行为上容易偏激和极端。第三,无门槛的传播造成“负面信息”泛滥。“微时代”的全民参与式传播,欠缺传统媒体的把关和选择能力,势必带来大量不堪其扰的广告、谣言甚至暴力和淫秽等垃圾信息,特别容易对信息辨伪能力差的大学生造成严重的思想干扰和影响。

二、冲击与挑战:“微时代”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情况调研

1.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内容

大医精诚,厚德尚医。马平均、胡新保(2017)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文章认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和维度。一是“爱国”维度,应树立崇高的爱国观。具体来说,应包含以下内容: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珍惜创造、保守机密;正直做人,自觉同违法现象做斗争,为“风清气正”医疗风气的塑造贡献力量。二是“敬业”维度,树立高尚的敬业观。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以“技术精、道德美、行为端”为标准进行锻造。三是“诚信”维度。具体来说,应包含如下内容:高度信任患者,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公开医疗费用,让患者放心消费;保守病人隐私,恪守职业底线;规范开药,合理治疗。四是“爱心”维度:树立暖人的友善观。具体来说,应包含如下内容:具有高度的包容心;乐于奉献;关注患者的心灵,让其感受春天般的温暖。

2.微媒体对医学生医德的影响调查——以广东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对象与方法。调查内容:当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作为“互联网+”的首席媒体,正在被医学生广泛应用,甚至对部分学生而言已经每日无“微”不欢。可见,微媒体正深刻地影响医学生的行为标准、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医德医风。本调查设置单选项目20项、多选4项,主要了解医学生使用微信习惯,以及在微信的影响下,医德的四层面——爱国观、敬业观、诚信观、友善观的实际状况,为更好地研究基于微媒体平台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提升提供参考。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等)、医德认知情况(医德认知、学医动机、职业认同、医德负面现象评价等)、医德行为选择倾向情况(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是否收取红包等)。

调查对象: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选广东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中药学、影像等)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设计“微媒体对全校医学生医德影响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现场填毕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8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96.75%,符合统计学标准。

统计分析:以Excel2007为平台录入有效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分析。用2来分析年级、性别、专业之间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内容与数据。医学生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使用情况:一是关于“使用类型”。调查显示,100%的被调查者均拥有智能手机,有92%利用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有63%使用微博;有27%会看微电影、微小说、微刊、微网剧、微论坛;二是关于“使用时间”。调查显示,微信的使用频率为5.6小时/天;微博的使用频率为1.8小时/天;微电影、微小说、微刊、微网剧、微论坛的使用频率为2.5小时/天;三是关于“使用场所”。调查显示,课下休息使用的比例为52.9%;课上不愿使用也未使用的比例为31.1%;课上不能使用但有强烈使用意愿的比例为16%;四是关于“使用目的”。调查显示,用于打发闲暇时间、无目的浏览的比例为41.1%;关注朋友圈动态的比例为16.8%;浏览新闻资讯的比例为22.7%;浏览生活信息、兼职信息的比例为19.4%。

医学生职业认同、学医动机、医德认知及医德行为选择倾向情况:一是关于职业认同。调查显示,有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仅是一份职业而已,另外,还有33.3%的被调查者“感觉工作苦/累,不喜欢”,这表明当前医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身份并不十分认同,在“职业观”上存在严重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下医疗实践中网络媒体、电视新闻中层出不穷的“医生冷漠、见死不救”等负面事件;二是关于学医动机。调查显示,有30.8%的被调查者选择学医是因为“职业待遇好”,有16.3%的是“父母选择”,由此可见,有相当数量的医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受到“功利主义、市侩主义”的影响,在“价值观”和“就业观”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倾向,亟待主动引导,加以纠正;三是关于医德的认知。调查显示,7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医德的内容都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医德认同的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治病救人>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规范开药、规范治疗>保守病人隐私,由此反映出医学生在如下观念上呈现递减的趋势:政治观>法律观>职业观>尊严观>金钱观>隐私观;四是关于医德行为的选择倾向。调查显示,医学生的理想医德状态同实际可能的医德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关于同医药企业的关系,有13.7%的明确表示“会”收取医疗回扣,持不确定状态的有44.8%,这表明医学生对医德的实际选择更趋向于“实用主义、金钱主义”;其次,关于同患者的关系,有9.9%的明确表示“会”收取红包,持不确定状态的有45.2%,这表明在医患关系的认知上,绝大多数医学生将医患关系认同为一种“实际的交易关系”,而非一种“高尚的服务关系”,医德状况堪忧;再次,关于治疗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有70.9%的会“继续进行手术或治疗”,表明绝大多数医学生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还是能恪守职业道德的,更多的非职业道德行为多体现在手术之外,或医疗行为之外;最后,关于在生或死面前的抉择上,究竟应先重“经济利益”,还是重“生命”,有55.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生命至上”,明确拒绝的仅有1.4%,这表明面对生命,绝大多数医学生还是有职业底线;即使有部分被调查者也注重“经济利益”,但也会边施救并等待患者家属并缴费,而不会放任患者死亡。

影响医学生医德形成的相关因素:调查主要设置五项内容:一是关于学校因素。调查显示,在学校因素中,学生认为影响大小的先后顺序是:思想政治课>医院实习>医学伦理课>教师言行,由此可见,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其要突出对学生的医德教育;二是社会因素。调查显示,在社会因素中,有63.9%的被调查者将医德滑坡的责任归咎于“社会风气的大环境不好”,这表明当前绝大多数医学生基于社会性因素考量医德的现状,而非基于自身的素质性因素;三是家庭因素。调查显示,不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同学间的攀比、父母的教育不到位、家庭经济条件差”等影响医德形成;四是网络因素。调查显示,网上关于医患关系等的负面报道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影响很大,均超过75%,而正面报道的作用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当前随着“微媒体”的普及,医院乱收费、医生吃回扣、医疗事故等负面报道的频繁出现,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医学生的医德,其危害性不可忽视;五是自身因素。调查显示,自身因素对医学生医德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关于医德的高尚,有60.8%的归因于“自身需要稳定、安全的工作”,于是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塑造医德;而关于医德的滑坡,有52.5%的归因于“自身需要大笔的金钱”,40.7%的归因于“自身对医生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很蔑视”;11.6%的归因于“自身业务不够精湛,于是容易出现医疗事故”。

(3)调查结论。整体而言,医学生医德现状不容乐观。基于调查可以看出,并非医学生在思想深处没有对医德的正确认知,而是在实际状态下,医学生医德行为的选择同理想的医德存在一定的疏离。其中,观念上:政治观>法律观>职业观>尊严观>金钱观>隐私观;行为选择上:精致的“实用主义、金钱主义”>医德认知。

“网络负面新闻报道”对医学生医德现状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负面新闻报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人员;第二,关键细节失实;第三,断章取义或者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以点概面。根据议程设置理论,网络媒介对某个“议题”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对该类议题的集中关注,最终会为所有的医生戴上“吃回扣、收红包、职业素质差、医疗水平低、服务态度劣”的标签,从而增加患者的弱势感,强化对医生的不信任感,从而加剧医患矛盾。此外,大量的网络负面新闻报道也会加剧医生的“被害妄想症”,从而增加对患者的不信任感、防备感、疏远感、冷漠感,最终影响医德的塑造和形成,严重戕害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反思与重构:“微时代”医学生医德提升的相关策略

1.思想引领:“精准发力”,加强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微”时代不仅要学会“微”言“微”语,更要善于见“微”知著,“微”言大义。医学生具备对“微”媒介信息的认知、理解、辨别、分析、评估、质疑能力,是理性运用网微媒介的基础。因此,面对网络时代信息的真伪难辨,医学院校要主动担当起“拨云见日”的职责,主动开设有关网络媒介素养的课程,瞄准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精准发力”。一是理论讲授,要指导大学生学习网络媒介的传媒知识、法律及伦理道德规范等,形成对微媒介传播机理、传播特性的基本了解。二是以案说法,帮助学生掌握辨识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的技巧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信息过滤和信息安全的能力。

2.平台搭建:“微信沟通”,拓宽医学生医德培育的多渠道

一是可推荐现有微信平台。比如微信号:medics、丁香园等,通过微信账号每日推送相关医学信息,回复相关学科名称,自动回复考试重点,让微信变身医学生学习的宝典、心理健康的沃土。二是可自开发学校微信平台。开发“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医疗文化、医学人文、医术交流、先进人物”等不同栏目的精品微平台。通过集体定制关注,帮助医学生在闲暇时间自我教育、自助学习。

3.机制建构:“多维联动”,提升医学生医德的感悟力

(1)严格筛选、过滤信息。以“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精选优质信息、过滤垃圾信息,主动传播正能量,主动占领学生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特别是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围绕当前新闻热点、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旗帜鲜明的评论,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2)主动设置、发布议题。鼓励社团进驻微博、微信,把班集体搬到手机上,使班级呈现出一种交互性的信息活动场所;在班级QQ群、飞信群、微信群上发布信息、交流讨论、加强管理,并主动设置、发布相关议题,比如2016年北京杀医事件,引导学生讨论,并培养一批微博、微信的“脖领儿”队伍,打造出一批能高效引领舆论的“网络意见领袖”,从而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的医学生医德形成机制。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校园内,可举办各种融入医德教育的人文、社科、医学讲座,邀请校内外临床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或形势报告,以生动直观的医疗实践活动让医学生体会白求恩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如举办医药知识大赛、技能比赛等,让医学文化在校园活动中渗透到医学生内心,提高和完善医学生的医德修养。在校园外,可组织医学生到医院、药企进行调研,增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认同感;可带领医学生进街道、社区、敬老院开展卫生志愿服务、便民医疗服务,甚至开展适合高校的微公益活动,如参照“壹基金”理念构建特殊的贫困生资助平台,倡导有能力的学生每月捐出1元钱帮助贫困生,也使学生以微小付出成就大爱心,提升其自我认知感。

[1]马平均,胡新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2]农乐颁,许世华,谭会恒,魏洁:《融医学生医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医德微时代医学生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