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素昧平生(外一篇)

2017-11-25 11:59海丹青
海燕 2017年12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

□海丹青

如果我们素昧平生(外一篇)

□海丹青

一场彻夜的大雨,洗去了持续一周的高温与聒噪。傍晚的公园,也像是出水的玉石台,光洁得一尘不染了。上秋的北风吹来,久违、沉静,让人毫不避讳地接纳她,掀起衣襟……

余晖温柔,少许鱼鳞云缓慢移动,送着夕阳西斜……

闲行的人们,走在夜幕和白昼的边上,树尖上挂着金光,树下没有影子。很多面孔常见,很多面孔初识。他们互不打扰,却又相互致意。这公园四季更迭,可来往的人们却常驻不散。

1

这是一个长久不变的地方,却也是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的地方。

不变的是年年春绿秋红,平湖秋月,变化的是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不定时地前来。

然而奇怪的是,这里,没有世俗恐惧,这里的人们,也不会感到“是非疲劳”。

它虽不变,人们却不厌倦,它亦改变,人们也都坦然。

没有人,愿意接受世俗恐惧,也没有人,能够绝对逃避“是非疲劳”。

寂静的飞机舱里,孩子不听话的哭闹声和为人父母束手无策的责怪与制止声;超市的收银台前,人们因为排队的先后而争执、指责;拥挤的公交车上,争抢座位的人们大声争吵让司机无法专心开车……很多生活琐事,和令人意想之外的不愉快,会在不经意间扰乱人的思绪、步调、甚至生活状态……

是不是我们无法避免这些“是非”?就像眨眼、呼吸一样,是生活的必须?

快递小哥被开豪车的富商打耳光、公交车司机被拒绝付钱的乘客殴打、老人遗失在座椅上的钱包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地顺走……很多社会的阴暗面会通过手机、电视、网络客户端等等现代化的媒体平台向公众的视听袭来,人们不禁要问: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吗?道德在利益的面前是不是真的无足轻重?

2

诚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行事作风是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在国外的理论体系中,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证实,被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阶层是存在的,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们之间沟通与共生的桥梁,是相互尊重。很多时候,一个友好的眼神,一副宽容的笑容、一双搀扶的手臂,或许,就是化解矛盾最有力的武器……

既然答案如此简单,为什么生活中还有不和谐存在呢?

是因为一些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脱离了道德的约束、偏离了自我鞭策的轨道、误入了浮躁而狭隘的误区,从而让视野变得狭窄,让矛盾不可理喻地升级。正所谓道法自然,所谓的道,是为人之道,处世之哲学。心中无道,则处世无道,处世无道,则纲常乱、法纪失。

论国家,有纲常法纪;论家族,有礼制规矩。然而使这些纲常法纪、礼制规矩发挥作用并继承沿用的载体,是人本身。纵然有强制措施驱使人服从遵守,但人良性的主观意识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动力。

3

一些美国好莱坞拍摄的预言未来灾难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人们在试图逃离巨大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无政府主义,为抢夺车辆而相互开枪、为积累物资而大肆掠抢……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对于未来绝望并丧失信心,盲目而浮躁,利益战胜了道德法纪,在人性的浪涛里跌宕……

这是对社会群体性丧失信仰、丧失自我意识的最大限度的表现,也是对于社会管理的一个鲜明的警示。

4

防微杜渐。群体由数以万计的个体组成,由此看来,个体道德意识的丧失也足以引起每个社会成员的重视。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家庭暴力、以及其他的关于处理方式过激的个人行为和非道德行为,都是自我意识丧失的一种表现。无道德主义,如果不加以修正而任其蔓延,社会规则意识就会逐渐被淡化,社会管理机制的约束力也将随之减弱。随之而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或将加剧,人们也将不再能够享受到自身本应享受到的权利与利益。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诚然,没有人是生性邪恶的。相信浮躁的心态可以沉淀,自私的心态能够克服,关键还是在于人自身,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监督与约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意识形态的逐步渗透,要依靠每个社会成员对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以及对社会暴力矛盾最大程度地避免。这需要发挥人自身的自我控制力与外在影响力,相互感染、修身正己。

5

天地广袤,容纳苍生。每一次遇见,几率都微乎其微。如此说来,能够见上一面已经实属不易。很多人,一生,只见过一面。很多人,也只见过寥寥几面。这浅淡的缘分,百年后还不知会不会再来,关于轮回的科学我们还尚不可知。那么,到底是该和谐地对待这缘分,还是留一段不美的回忆在这短暂的会面当中,都由人的心态决定。

世界本就纷扰,“是非疲劳”常在,如果我们相见,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就当久别重逢,礼让宽容,珍惜遇见。如果我们素昧平生,大可以在各自的轨道上自励前行,互不干扰,共同维护和谐的美好,让礼仪之邦的友人常驻不散。

北地的四季

没有充足的准备与心理预期,我降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北地。那时那地,人们刚刚触碰到流行的触角,也刚刚明白,社会是不束缚潮流的。

于是,当我在人生中第一个叫作“家”的房子里跑进跑出的时候,耳边回荡的,总是朱晓琳、程琳、邓丽君这一些歌者的声音……没有主观期许,也没有盲目跟风,只是自然而然的,听着,听着,就哼起来了……

儿时的记忆都是奶奶给的。

那时的影子,更多的也是奶奶留下的。阳光每每照耀在她的舞蹈鞋上,都泛起朦胧的光晕,很多年轻的少男少女,围坐在舞蹈教室的木地板上,听她讲,现代芭蕾应该这样表演……那是我接触到舞蹈的人生第一课,当音响里流出乐曲的时候,她在阳光投影斑驳的地板上投射下优美的身影,那影子忽而清晰,忽而模糊,时而变长,时而又缩小……一快一慢、旋转伸展之间,让人一时忘记了她的年龄,而此时投射在脑海及心海中的,只有每个人各自对艺术的感觉……

顿时,漫天飞舞起大片大片的雪,落在教室光滑的地板上,不一会儿就盖过了脚面……这是存在于我心中的一种令人惊奇的体验。多年后,在我朦胧的记忆中,雪花荡漾在洒满阳光的舞蹈教室,细碎、缓慢,尽管当时,并不曾真的有雪,落在那里……

那时候,也许只有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意会到雪的纯洁与通灵,还有和雪一样,带着标记与烙印的鲜明的四季。就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性情,明明白白、直截了当。

我出生的时节,桃花团团压着枝头。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奶奶都要给我煮鸡蛋、捞挂面。二层的小楼格局不很开阔,灶台安置在一楼卧室的墙外,是为了能在冬日里给我烧一炕火热的被窝。春天里天气很是淘气,忽冷忽热的脾气惹得人心慌,我甚至很多时候在想:“春心萌动”这个词的来由,是不是从这天气里寻来的。然而奶奶不会想那么多,这个时候她总是在灶台边上忙着,火苗映红她的圆脸,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青年。

每年夏天近了,奶奶总是喜欢去海棠山上踏青,爷爷陪着,只是脚步变得迟缓,没有初恋时候的懵懂和莽撞了。爷爷总说,奶奶年轻时候穿裙子的样子最好看,既书生气又婉约,为此我还特地去翻箱倒柜地找出那张老照片,才发现那条神秘存在的裙子,原来只是普通的棉布缝制的,灰白色的底色甚至没有一点点的修饰,但是,穿在奶奶身上,却是说不出的清秀。这一段青春是那么的明亮,就像夏季的山花,烂漫到无可救药。以至于多年以后的多年,爷爷仍然用始终深情的眼神看奶奶,里面有言语无法形容的内容。

父亲说,他上大学那年的秋天,奶奶哭了。在那条铺满了金色树叶的长长的柏油路上,奶奶依傍着父亲年轻的胳膊走了很久。她没有说更多自己的事,只是一味地叮嘱、再叮嘱,秋风凉、秋风凉……直到奶奶离开学校的两个月之后,父亲才知道,奶奶的身体不像先前那么好了,一些病症已经入侵到了她身体的多个部位……说是多事之秋,也真是没有错,伤感的事情,总会在这时候来。医生把爷爷叫到一边,悄悄地说,奶奶的日子,不会超过两个月……

一切仿佛瞬间进入了冬季。

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敢触碰这一个脆弱的记忆,眼泪是不听使唤的,即使不愿意,它还是会任性地掉下来。从那以后,爷爷拿出很多时间陪着奶奶。灶台的火他来执掌,窗上的塑料他来订,烧火用的煤泥他来挑,寒风吹开了爷爷手上的细纹,使得它们像是冲积平原上的沟壑,清晰明了。爷爷还总是指着窗上留存的皑皑积雪对奶奶说,等明年春天,我们还去踏青……奶奶哭了。

就是这个北地的冬天,奶奶奇迹般地走过了,并且自此以后,又走过了二十年。

这后来的二十年,也更像是重生的二十年。为着这段上天恩赐的第二段人生,奶奶对爷爷说:“我想看看过去……”于是爷爷便总是拿着那本老相册,一页一页地翻给奶奶看,相恋时带着毡帽的爷爷站在雪地里和奶奶堆着雪人,秋天的寒风中奶奶和父亲在校园中微笑着合影,背后成片的红枫树像血一样鲜明……过大年时,幼年的父亲拿着鞭炮、捂着耳朵,老房子门前的门神,在火光的映衬下眉目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人生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过了,写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写着儿女情长、眷恋不舍。这北地的四季,绚烂得让人留恋,却也鲜明得催人落泪。正像是生活在北方土地上的人,爱便爱了,没有那么多的借口,只是这个中的真性情,与这份炽热的情怀,只有北地的人与灵,才能感怀。

爷爷昨天清晨醒来对我说,奶奶回来了,穿着她走时的那件红棉袄……于是爷爷对奶奶说:“别怕,冬天过去了,春天不远了……”

责任编辑 张明晖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
给奶奶按摩
探望奶奶
奶奶今天不接你
奶奶喊你吃饭啦
冬爷爷
奶奶驾到
我家也有奶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