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帝王心
□陈敏
朱元璋坐定金陵,一统天下十余年,形成了四方边防安定,国内吏治整肃的新朝局面。可这位马背上得天下的传奇皇帝,却时不时地要诛杀功臣,对于一切他感到不安全的隐患,都必须除之而后快。他下令实施严刑峻法,一时天下震颤,在朝为官者人人自危。
一日,朝会已毕,步出朝堂,朱皇帝突然对中书郎王敏说:“折回去,重回朝堂去!”
再次登上金鸾大殿,皇帝端直坐上龙椅,环顾左右,面对空荡荡的大殿,忽然身子往后一仰,爆发出一阵长笑,吓得王敏与众侍后背发凉,额头上沁出了虚汗。
笑毕,皇帝鄙夷地望了一眼龙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提笔挥毫,一阵笔走龙蛇,御笔写下一首歪诗:叽叽喳喳几只鸭,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中书郎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不知明天谁将倒霉。
第二天早朝,皇帝向朝廷内务府大臣和文武百官下达了一条敕令:官员上书的文书或奏折,文辞一律不能过长。这一法令与皇帝自身的学疏才浅有关。皇帝出身微末,未曾读过多少诗书,又经年累月征战在外,识文断字不多,看不懂太深奥的文词。他时常偷偷将大臣们那里听来的观点写于纸条,贴在墙壁上,深夜时一个人沉思默想,思考治国方略。面对满腹经纶的文武大臣,皇帝的内心无比自卑。然而即使自卑,他也不想失去帝王尊严。于是,他对手下那些学识渊博之士制定了一则条例:任何以书面文字呈递上朝的奏疏,都要做到尽量简约,字数不能过长,文字需尽量压缩在五百至一千之内,再长,则被拒之或处以责罚,重者,责罚二十至三十大板。
此令一经颁布,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专门负责呈递文书的文官们,都以极其简约的文字向皇帝禀报事务。
然而有一个刑部侍郎,叫茹太素,他的官位不大,胆子却不小,偏偏要挑战皇帝的底线。他向皇帝上奏了一份万言书,那是一份关于朝纲改革,推进国家制度进程的文书,是他用了三年时间,通过细心调查与思考而书写的奏章。
奏章呈了上来,皇帝一看那么厚重的一本书,不屑的目光略微瞥了一下,便将其搁置一旁。那本奏章像一个不受待见的后宫嫔妃一样被冷落在一旁。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那本蒙了一层灰垢的奏章终于被中书郎又一次呈给了皇上。中书郎说,或许里面有些可供皇帝采纳的建议,皇帝若不想费目费神,臣下可以代劳,为皇帝阅读,皇帝只需费点听觉便是了。朱皇帝想想也罢,便命令中书郎给他阅读,他躺在软榻上,眯着眼,待听不听。中书郞念了三千字,皇帝没听到关键处,显得有些不耐烦,他在榻上重重地翻了个身,说:这么长了,还不见其要点,他干吗要费那么多文字?
中书郎说,皇帝不妨再听听,或许,要点很快就有了。
皇帝又耐着性子开始听。
中书郎念到了五千字,依然没见他提出什么关键点。这一次,皇帝发了脾气:大胆!这是在戏弄朕,将那个喜欢卖弄文字的家伙唤来,重打二十大板。
侍郎不由分说,被执行了二十大板的惩罚。
皇帝惩罚了刑部侍郎后,心有所不甘,又命中书郎为他继续诵读。
中书郎念到九千字的时候,皇帝又一次大怒,因为他依然没有从中书郎的奏章中听到任何可以治国的策略和建议。
真是王大妈的裹脚!
这一次,皇帝又罚了刑部侍郎三十大板,还将他打入监牢。
皇帝本想将那本又臭又长的奏章付诸一炬,但关键时刻,那个学识渊博的中书郎最后一次恳求皇帝,再费点听觉,听听文章的最后章节。
中书郎开始为皇帝阅读奏章的最后章节。那是侍郎专为皇帝撰写的建言献策部分。共有十条。
皇帝听着听着,疲惫的目光开始有了亮色。他从榻上起来,端坐于榻沿上,洗耳恭听,一直听到最后结尾时,皇帝一手击案,说:将那个刑部侍郎放出来,恕他无罪。
皇帝指令传到狱中时,刑部侍郎茹太素拒不出狱,他说,他死也要死在监狱里,只要皇帝能采纳他的建议,推进国家制度改革,他死而无憾。
皇帝深受感动,亲自探狱,并在狱中为茹太素解下镣铐并重新委以重任。
后来,朱皇帝大宴群臣,已升任都察御史的茹太素亦在邀请之列。皇帝赐酒到茹太素跟前,突然想起他曾经的忤逆与忠诚,举着酒杯对他吟诵: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茹太素叩首道谢后,不卑不亢地依韵对吟: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帝默默无语而去。
责任编辑 孙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