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竞
语文课堂里“课前三分钟”的重大意义
蔡 竞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映,再细细反思和总结,竟发现其中的意义远非如此。这既是语文课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体现,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是道德素养。
课前三分钟 活动 意义
课前三分钟,一直在教学活动中都有安排,旨在锻炼学生的胆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同学们有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活动新式:每天上课前几分钟,轮流安排一位同学在讲台上讲话;讲话的内容有:推荐一篇美文,推荐一本文学作品,推荐一部电影,关注时事等等话题。
在这一届高一下册开始,开始了第一个主题——我推荐的一部文学作品,学生也踊跃参与。不过,仍有男同学期望能关注一下时事,谈论政治。于是,第二个主题,就是关注时事,谈谈自己思考已久的问题。
(一)课前三分钟可以练就的能力
学生关注时事的话题,基本是时事政治,国家大的举措方针等。
特别是最近,两个班的学生都在关注相似的话题,即人性冷暖的问题。在9班,由当天的学生,讲出这一事件,再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再由班上其他的同学,分别谈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对话的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并从中判断发言的同学的观点是否存在偏倚,列举的事例是否紧扣今天的主题;倘若学生的言辞中出现了争议之处,并且不是在应该深入讨论的环节却进行不必要的争论,那么,老师,此刻便应该发言,对刚才的发言进行归纳,评价,总结,话题的推进等工作。
因此,这些学生的发言,不仅使师生都认真地倾听,并在自己内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另外的同学发言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在不同的发言中,教师能观察到各个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甚至该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而,更好地了解学情,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无疑是一举多得的较好的一种方式。
当然,遇到一个复杂的话题,倘若要讨论得深入透辟,会花费掉课堂的很多时间,在9班,讨论热烈的时候,耗费掉20分钟的时间。现在的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原本就不够,这样的讨论是否值得呢?这样势必会挤占掉课堂教学的时间,甚至打乱正常的课堂教学计划,是否会显得没有多大的意义呢?
(二)讨论的意义远非如此
在10班,在课前三分钟,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谈得非常好,超出了教学预期。10班,是一个艺术班,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习惯不够良好,但就是这样的班集体,它也依然给了我们师生意外的惊喜,促使教师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印象较深的是“尊老爱幼”和“帮助弱小”的话题。
“尊老爱幼”的话题,讲台上的同学只是讲了一个引子,他把问题抛给台下的同学们,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就像一个栏目的主持人,进行稍微的小结和过渡;而台下发言的同学,是在前位发言同学的基础上进行发言的,这使得讨论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确是一个真正在思考的讨论分析发言。这样的发言讨论会自然吸引着在座的每一位听众。“尊老爱幼”的话题也是持续了20分钟,这个话题出现了观点的对立,但是这样开放式的讨论是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于听众而言,听众可以自己做一个清晰明确的选择。既然出现了观点的对立,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平时的生活状况,也知道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等等,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对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1]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2]
课堂结束后,一直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之中,回忆着课堂的点点滴滴。准备的教学任务固然是没有完成,仿佛这堂课学生没有收获;细细思量,意义应该在长远处。
(1)分享生活经历,增进同学们相互间的了解和感情。
(2)敢于在同学们面前坦言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胆量。
(3)化抽象的道理为具体可感的事例,让学生心悦诚服。
(4)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伴随着快乐,孩子必须还要有收获——知识的收获,能力的收获,人格的收获,阅历的收获…
课后,询问了同学的感想,都说收获挺大,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自己明白应该怎么做。这既是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也是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是影响到学生一生的道德素养。
[1]李镇西.成长关键词——回眸我的三十年[J].班主任,2012(6):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