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兰,张逸柳
摘要: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传承和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现代大学教育往往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社会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通识教育也就随之产生,文化育人精神植入通识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手工制作课程就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文化;手工制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41-03
“文化育人”是中国本土生长的概念,其含义十分丰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述充分表达了文化和文化育人的意义。
一、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字面看“文化育人”同时涉及文化、教育和人三个方面。有学者研究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即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人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文化既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1]。
(一)关于文化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文化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内涵也因此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文化的本质就只有“人化”和“化人”。“人化”是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武装人、提高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更深刻[1]。“化人”则体现着教育在人与文化间双向构建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和大学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有传授的意思,“育”则是根据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手段不同,教育有很多种类型和方式,高等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类,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文化传承、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能,每一种职能的实现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存在的基本价值和终极意义皆在于育人。2002年袁贵仁就指出,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缺乏文化视野,忽视文化的作用,甚至背离文化的要求,譬如教育中重视工具性、知识性和技能性的传授与掌握,而忽略思想、灵魂和智慧的培育,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2]。
(三)文化、教育与人的关系
文化永恒的内在力量,是统摄、驾驭其他具体社会要素的特殊存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并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及成果中,渗透在人的血脉中。但文化又是无形的,是一种弥散性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对人的影响却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时时刻刻存在的。虽然文化普遍存在并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但是文化自身的这种弥散性影响是无意识的,既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可以对人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教育的介入,就是要把这种影响的目的和目标进行明确,强化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弱化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文化赋予行为以方向和目的,通过文化对个体思想观念的渗透,影响个体的行为判断,指导个体行为。每一个人出生以后,都处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中,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并参与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传承和创造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发展人的文化创造能力,传承历史,创造未来,所以文化需要通过学习,最终经过选择,融入心理结构,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不是天生具有的。被认同、内化了的文化会成为固有的意识,对外部变化产生强大的抵御力。因此,从文化弥散性的存在和传承与创造的角度来看,文化育人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化育人与手工制作通识选修课
(一)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大学第一要义,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根本是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渗入到个人灵魂的深处,凝结成组织的精神气质[3]。
16世纪初美国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之后很多人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目标已达成共识——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通识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境界,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其目的是培养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二)手工制作通识选修课的设立
大学通识选修课的制度和机制,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文化参与为主,通过学生的文化参与、文化融入,最终提高文化育人的效果,是实现文化育人的保障。
手工制作课程是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有效运用眼、手、脑的协调活动,通过预先确定方法,广泛收集素材进行设计,提高制作能力和创造意识的课程[4]。手工制作属于美术学科。手工制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技能,其过程和成品直接指向审美。手工制作DIY的另外一个解释为:Design It Yourself(由自己设计),从词义上看,“由自己设计”比“由自己动手做”更加突出了艺术感。手工制作课程符合通识选修课的设置原则: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三)手工制作育人作用的理论依据
很多研究结论都指向手工活动对于激发手工者的智力、积极情绪、调节身心健康有正向作用;学生的艺术参与过程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自尊、自律、合作和自我激励,而这些品质是事业成功所必需的。
1.生理学研究认为手工制作使人的思维敏捷。人手不仅是劳动操作器官,而且具有认识功能,人手、脑与智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工操作需要在人脑视觉分析器和运动分析器的协调活动下,通过手的制作把设计意图有效表达出来。现代生理学表明人手在劳动操作过程中,通过抓取和触摸的感觉,形成一种技能复雜的运动分析能力,动手活动是人类实现智力内化的重要手段。endprint
2.積极心理学研究认为专注可以带给人满意。积极心理学认为真实的幸福也存在于为登顶而努力并享受攀登的过程。攀登当时可能并不快乐,因为需要全力以赴,需要培养技巧,以使挑战和能力达到平衡。一旦走出那个瞬间,会有一种深深的满意感。“心流”(Flow)是满意的一个境界,这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这时行动者只对活动的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5]。在心流产生的同时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体验心流时的忘我、无意识与时间停止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手工制作过程会使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作为一种积极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给制作者以自由的感受和愉快,最终的成果也会给制作者满意体验。这种满意体验会持久地存在于制作者的人格结构中,成为他自信尊严的一块基石,感觉到自我心理的成长。
3.审美教育研究认为生活与学习需要美育。20世纪心理学、美学有一种新的理论:一个完美的人的思维,应该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总和。哈佛大学的加登纳教授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6]。在现代教育中艺术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再是会唱歌、跳舞和弹琴,它包括“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阐述与评价”三个方面,艺术智能综合地协调、提升人的素质。手工制作容纳了文学、民族风俗、社会文化、现代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艺术来培养人的意志,可以不断扩大人的思维张力,引导人的精神不断升华,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艺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通过手工制作,可以让制作者懂得什么是材质美、和谐美、结构美、工艺美等技术美学的基本特征,这些美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认识人本身的资质、个性、创造力,认识和实现社会人的本质力量都是有益的。手工创造成果,还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
三、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过程的文化育人
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始至终坚持文化育人的隐性、间接和渗透性的特点:从教师的认真对待、潜心慢做,到我们手工制作课程核心思想的确定;从课堂教学到课下互动,均向学生传达一种静心慢做的理念和精神。
(一)手工制作课程的核心要求
手工制作(Do it yourself!)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挑战自我并享受其中的快乐,放松身心并感受身边的美好。所以我们手工制作通识选修课从第一次上课就反复强调:我们不追求作品一定完美,但是必须要静下心来,慢慢做,自己做。因为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才能有效思考,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最终成功做出作品,体验成就感。
另外,我们也假设通过选课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能在部分学生周边形成一个手工制作的小环境,通过寝室抑或班级文化氛围营造和期末手工作品展的渲染,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手工制作,并参与到动手动脑、全心投入的手工制作中来,以期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点积极影响。总而言之,对于手工制作课,我们首先要求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和观念。
(二)系列手工制作课程的开设
我们先后申请开设了一系列手工DIY课程,包括手工布艺玩偶DIY基础、手工钩编DIY基础、手工首饰DIY基础、手工布艺布贴画DIY基础,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形成一个更宽泛的手工文化氛围。布艺玩偶通过对布的处理制作成富有情感的玩偶,钩编则通过对线材的利用制作生活用品或者装饰品,首饰课是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扮美自己的装饰制作,布艺布贴画更是一种装饰作用非常强的手工艺品。沉浸在这些充满美和创造性的活动中,对学生们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熏陶。
(三)手工制作课的教学组织
我们手工制作课程建立了学习QQ群,方便同学课前学习和课后咨询以及相互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破冰将教学班分成学习小组,以团队管理模式分组开展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学习交流、沟通、合作和自我管理,体验团队精神。
所有的教学阶段,教学课件在课前传QQ学习群文件共享,用于学生们提前学习;课堂主要是动手制作并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技巧问题。课程进度安排遵从从浅到深、由易到难,方便学生接受、学习和体验手工制作。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在基本进度一致的前提下,允许同学们提前设计制作毕业作业;允许同学将课堂未完成的作业带回寝室继续完成。同步引导学生接受、体验、内化慢生活理念,训练并养成其动手、静思、慢做的习惯。
随着课程进度及时收集保存、积累学生的作品影像资料,为后来者学习提供榜样和参考。课程结束后,在校园内进行学生作品展,宣传、推广、扩散静心慢做的理念,创设一种手工文化艺术氛围。
(四)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
手工制作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完成自己的作品。我们以分组的方式形成形式上的小班,实现小班教学,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一个技术演示结束后,小组内接受特别快的同学被授权可以指导其他同学,既及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又促进了组内同学的共同学习和交流。
在课堂上,除了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教具展示外,还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录屏和投影演示等教学方法,一对一师傅带徒弟教授的情况往往更多。课前手工制作课程老师们都会认真准备教具,课堂上展示给同学观看,让同学看到自己动手的最终成品,对他们完成作品制作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我们也在学生中发现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甄选素质课教学助理,让其管理QQ学习群,并担任下次手工课的助教。
四、手工制作课程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单纯靠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一种环境长期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是我们通过手工制作课程营建静心慢做校园文化的初衷和依据。
我们在努力创设一种氛围,一种静心慢做的氛围,去除浮躁与功利,获得自我满足与愉悦,教师教的过程是一个榜样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扩散的过程。
选课同学大部分能够完成课程目标,自己制作完成手工作品,因为眼见的成就学生课后会在寝室继续手工活动,这又影响到寝室文化的走向。课程结束后作品展则在更大范围内对学生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和影响,传递慢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学生在手工制作中理解、接受并养成静思、慢做的习惯;但是怎样的教学能更有效地让学生静下心来动手慢做,是一个见效缓慢,需要更多研究和探讨的工作。
校园文化以环境教育的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影响。文化育人需要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手工制作课程,恰恰可以创设这种氛围,使学生慢慢学会独自创作,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体验手工制作与不同学科整合后的新视野、新趣味。手工制作的艺术内涵,对学生的情操是一种陶冶,手工制作的动手过程,可以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献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2]侯长林.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3]施卫华.大学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
[4]刘小楠.基于主题教学的高校手工制作类课程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
[5]制造人生快感-心流体验高潮——积极心理学[EB/OL]http://www.bubuko.com/infodetail-924328.html
[6]透视我国美学教育[EB/OL]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85/7793/741888.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