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诗学的学科性质

2017-11-24 23:01聂怿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0期
关键词:思考

聂怿琳

摘 要:近年来,中国的比较诗学发展如火如荼,比较诗学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西方比较诗学,中国比较诗学发展缓慢,众多科研成果我们很少从中发现有极高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篇章。这不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学者对于诗学研究情绪热烈,缺乏一种对于研究对象的冷静思考。那么,笔者在本文当中,就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进行思考,对比较诗学的学科理论性质做一个大概的把握。

关键词:比较诗学;诗学研究;学科理论性质;思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01

诗学,这个名词来源于遥远的古希腊。那么,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之后,我们给诗学下了一个定义:研究艺术,社会文化本质规律的一门学问。由此可以看到,诗学并不是仅仅关乎文艺的。那么,比较诗学是什么?比较诗学这个名词同样来自于西方。目前比较诗学研究界还未能给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研究者们都认可的是比较诗学是一种从跨文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普遍把比较诗学的研究等同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既然冠之以“比较诗学”之名,那么能否用“诗学的比较”对其进行阐释?由于诗学定义的广泛性,我们对于比较诗学的认知是否存在狭隘呢?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是要建立在跨文化和不同国别的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是他的研究对象这毫无异议。在这里我想要补充的是,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可以以文学为基础他还可以是多学科的。比如我们在解释分析“灵感”“妙悟”的时候,不光要对其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还要考虑到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思如泉涌”并不是酒神附体,而是大脑皮层的反应和一些神经的作用,是從一个人潜意识里所激发出来的东西。所以在这里,我们研究的不仅仅只有文学活动,还有生物学,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又如,在研究萨特的创作论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研究的同一层面上,哲学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所以,我认为如果把比较诗学局限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是不全面的。根据比较诗学研究对象的跨学科性,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比较诗学可以被其他学科知识解释。这也成为了比较诗学的跨学科研究能够成立的基础。

讨论完研究对象,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比较诗学的研究目标。研究比较诗学究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比较诗学存在的意义进行剖析。比较诗学探寻比较的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本质规律,那么这是一种理论层面的东西。那么研究这种理论层面的本质规律,其目标我认为要分地域来谈。西方学界发展早,理论体系相对健全,所以在西方比较诗学研究上,其目标更多的是拓展深化比较诗学,倾向于一种对自身诗学体系的修建与完善。而东方比较诗学研究相对西方比较诗学发展较晚,力求在把握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诗学体系。在当今世界东西两块文化热土上,比较诗学的研究者们的共同着力点都在于使比较诗学体系更具世界眼光,通过发现总结出来的社会文化艺术的本质规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解释指导,充分发挥出比较诗学的功能。这其实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研究者们往往从文艺实践中获得诗学理论,在进行比较诗学研究之后,诗学理论进一步回到实践创作中去,理论和实践互为反映,相互关怀。正如鲁迅说的那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谈到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归纳,例如,范畴和术语比较,文类研究,阐发研究,话语研究等等。首先,我们来说说范畴和术语比较。范畴和术语是各国在文学理论积淀之下产生的具有各地区地方特色的一套范畴和术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但历史的潮涌总是会在不同的地域掀起相似的波浪,往往这些契合点容易被敏感的研究者们所发现。在中国近现代,有很多比较诗学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例如曹顺庆的《迷狂与妙悟》、《风骨与崇高》,都是范畴和术语比较研究方法的典型范例。第二,文类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比较文学研究者厄尔·迈纳的《比较文学》,他就是以文学类型的视角,从划分的戏剧,抒情诗,叙事文学三个文学类型来阐释比较诗学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比较诗学》作为早期比较诗学的原创著作,为后代的研究者们提供了参考的范式和一些学理性的启示。第三,阐发研究。阐发研究指的是将一国文学理论引入,对另一国文学理论进行阐发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著作要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中,王国维主要是运用了西方美学的理论来阐发中国的词学理论,这样的研究方法使得整个词学理论体系更富有逻辑性,中西方理论也在阐发研究的影响下相互发现,相互阐释,相互运用。第四,话语研究。文艺理论的旅行问题一直都很受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在“旅行”过程中,理论会发生流变,比如,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话语机制的反思。[1]

反思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缺少的是一种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民族自信。我认为,对于今后的比较诗学研究,不要将理论冷漠的搁置,研究者应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把中国五千年文艺理论结合西方理论系统,为世界比较诗学研究注入来自东方的新鲜血液。中国的比较诗学研究潜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对于比较诗学的研究前景,我始终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注释:

[1]《比较诗学如何开创新格局》曹顺庆,曾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8期,163-168.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