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虞美人》看李煜亡国之情的表达

2017-11-24 23:50任天齐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愁思亡国虞美人

任天齐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从《虞美人》看李煜亡国之情的表达

任天齐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古代文人擅长寄情于诗词歌赋当中,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多种情怀。《虞美人》是我国诗词当中亡国词的代表作品,通过细致的描写将作者亡国之后的悲凉情怀传神地表达出来。

《虞美人》;亡国情怀;表达手法

“歌以咏志”是我国古代文人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高峰,继唐诗之后,宋词以更加温婉的方式将文人伤春悲秋、咏物寄情表达出来,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另一个高峰。纵观宋词的写作手法与内容,既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情怀,也有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的婉约表达。可以说,词为文人情怀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当然,宋词所内涵的情怀当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即亡国词。而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则是这一类词的代表。

1 《虞美人》作者及写作背景

《虞美人》一词中反映出来的沉重亡国情怀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有着较大的关系。作者李煜为南唐后主。作为皇帝,李煜曾经经历了极为奢华的生活,这在其早期的词作当中反映得比较明显。如“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浣溪沙》)。曾经的锦衣玉食的生活经历,让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的伤感情怀也就更为凸显。

《虞美人》写作于李煜亡国被囚禁之后,属于其后期词作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于李煜长于歌词而不擅长治理国家,因此,在亡国之后的一段时间处于被软禁生活之中。在这一时期作者的心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由曾经的帝王成为了阶下囚,身份转折的差异使得作者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却不得不接受被囚禁的生活,心境处于苦闷当中;其次,作为被囚禁的君主,生命安危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于一直锦衣玉食生活的作者而言更增加了心理的负担,并对曾经的生活有着深深地眷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贪欢”。第三,生活环境的前后对比使得作者的心境更为凄凉。只能寄情于词作当中来略作表达,其实是一种不想却不得不适应的生活困境的表现。

可以说,《虞美人》词作的写成时间与作者独特的经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曾经的君王成为被囚禁的对象,生活的落差、对自身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既往生活的眷恋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成为《虞美人》这首词独特的写作背景。

2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这首词比较短小,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首句写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最美的事物和当前的现状进行对比,在面对春花秋月时,想到了曾经的奢华的帝王生活,充满了感慨,“知多少”也表达了诸多无奈。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写实,写出了作者所处的环境。其中的“又”字最为传神。东风传佳音,但是作者身处异国且被囚禁,自然难有佳音传来。而且昨夜又东风,可见作者夜晚难以成眠。在辗转反侧当中度过漫漫长夜。而下一句则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置表达。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回首故国时想到曾经的君王生活。生活当中最为惹人伤感的莫过于江山犹在却已物是人非。作者面对的则正是这种情形。雕栏玉砌写出了作者曾经的奢华生活,再想到现在曾经的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不再属于自己,因为“朱颜改”。其中的不舍、惆怅之情则是溢于言表。

最后两句是全词最为出彩的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将满腔幽愤凝结为最后两句,以江水比愁,别具一格。写愁的词当中“若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也属经典之作,但是从气势和力度而言,则不如春水向东流。将愁比作“一江春水”,使得作者的愁思具象化,更容易被读者所真切感知,更易打动人;春水不停地向东流,昼夜不息。将愁比作不停流动的春水,使得作者的愁思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应该说,这首词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深深地愁绪,而全部的愁思通过“一江春水向东流”达到高峰,虽然短小,却内涵丰富,读起来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3 《虞美人》中作者亡国情怀的表达手法

全词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等手法,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1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今夕对比,借描写昔日的美好以及当前的凄惨更加凸显出伤感情怀。作者昔日曾经经历过美好奢华的生活,在亡国沦为阶下囚之后,依然对曾经的生活有着深深地眷恋。今夕生活差异的对比,通过写曾经的美好更加衬托出当前的凄凉。词中“又东风”“不堪回首”、“雕栏玉砌”“朱颜改”等句,都是借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描写,写出了现实当中的悲凉。既写出了作者感知到的人生的反复无常,而通过反复的对比,也将词人心中起伏不平的心境以及忧思难平的心态刻画出来。

3.2比喻手法的运用。全词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但是愁却是一种主体化的心态,是难以捉摸和把握的。但是作者在这首词当中却将难以把握的“愁”具象化,通过比喻的手法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感知和把握到“愁”的具体形态。最后两句将“愁”比作不息东流的春水,使得作者的“愁思”形象的展示出来,更容易感染读者。

另一方面,作者的具象化的“愁”当中又有着抽象化的成分。作者仅仅是写了春水,并没有对春水进行细致的描写,也没有将愁思和春水进行更加详尽的对比,留有余地,有“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滋味。在反复揣摩当中更有味道。

3.3意向手法的表达。作者在全词当中一个“月”字用了两次。在古人的诗词当中,月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向,多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如“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这首词当中有两个月字,一个是“春花秋月”,一个是“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当中的两个“月”字也有着类似的意向表达。作者在面对明月时却无心欣赏,源于其望月向其曾经的生活与现状的对比。以乐景写悲情,更加衬托出作者的无限愁思。

《虞美人》作为亡国词作的代表作,是中国词作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词虽然短小,但是词人通过对比、比喻以及意象化的事物巧妙运用等手法,将亡国之后的囚禁生活带来的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以问句开始,以答句结束,反复呼应,将作者的愁思传神表达。贴切形象的比喻,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也使得这首词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

[1]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2月版

[3]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第1版

I222

:A

:1672-5832(2017)09-0022-01

猜你喜欢
愁思亡国虞美人
虞美人的烦恼
立秋
立秋
虞美人花开(环球360)
鹧鸪天·无题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秋思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陈后主亡国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