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的遗忘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的国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了解我国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学会热爱国家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就以高中语文为例,针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文明发展演化出的产物,其中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涵盖了历史中存在的自然科学以及技术,而且还包括先辈们的思想意识成分,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透过一些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对一个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地域风情、生活习惯、文化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形成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加强我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促进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来文化热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喜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从学生教育开始,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发扬光大[1]。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的现状
(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一部分教学内容针对的是汉字和词语,老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根据其字面意思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强行记忆,以便可以顺利的应对考试,尤其是成语、短语的教学工作,并没有将其历史典故以及出处进行传授,一方面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汉字以及词语的理解。这种脱离教育本质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认知只能停留在知识的表层,不能够体会其中更为深刻的含义。“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以至于不能牢牢的将其记住。并且这种过于应试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阻碍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片面。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的文明在一步步的传播过程中,一部分以有形的艺术、文学作品以及建筑的形式被记载和传承,另一部分以无形的思想、品德等方式被学习。这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文明,无論是任何形式,对于当代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是目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只是选择性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且所选择的内容也仅限于对于考试有所帮助的部分。这种极具功利性的做法无法使得学生全面的了解传统文化,无法感受到其中更为深层次的奥秘,进而使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只能付诸于形式[2]。
二、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进行词语、汉字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文字包含的出处、典故等历史信息进行整理,然后融合到实际教学中。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老师要从观念上做出转变,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其方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简单来讲就是需要老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理,然后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搜集其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并加以学习。老师在搜集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就是自身学习以及提升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增加老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然后将其主动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教学知识[3]。
(二)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主要依附于教材进行教育工作,其实教材中的文字背后都蕴含着历史文化,很多无形的传统文化只能利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然后需要人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发掘,直至发现其中的奥秘。文字的奥秘在于其灵活性,相同的字或者是词语,做出不同形式的组合,其表达的意思却大相径庭。而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各项生理以及心理建设都已经趋于成熟,具有独立的评判标准,所以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这种文字组合进行欣赏以及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不断的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总能体会出不一样的感悟,进而激发学生度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很多文字或者文章都承载着古代贤者的智慧,蕴含着大量的处世之道。就是这些智者贤能的智慧,在不断的学习和发扬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民族气节,进而培养学生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4]。
(三)结合社会现状渗透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需要依附于人民,所以高中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式,使传统文化得以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工作之前,老师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需求方向以及社会主流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然后在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选择符合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加以渗透。使学生们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可以利用传统的文化知识将其化解[5]。
三、结语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精髓,其蕴含的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早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地域风情等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强化我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在高中语文教育工作中,老师需要将教材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丰富教材内容,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苏薇薇,张少平.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3,(09).
[2]赵晓辉,李秀华.探讨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4,(18).
[3]罗凤,钱明亮,董震东,等.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稳化教育的功能[J].科技资讯,2013,(05).
[4]迟玉亮,宋宁.探究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意义[J].现代教育,2014,(02).
[5]宋志刚,魏广宇.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