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春 李 飞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
张咏春 李 飞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不仅表现在版本内容的更新,还集中表现为行礼用乐各仪式环节的删繁就简。明代颁发地方官府的祭孔雅乐,不仅有乐章,更加入了舞蹈。明代祭孔雅乐之舞蹈的版本变化,值得进一步探究。有明一代,祭孔雅乐的用乐规格有所起伏,各地方官府基本遵行国家用乐规范,其间或有在歌词、舞佾方面变通者,亦体现出时人崇奉先师、尊师重道的情感诉求。
祭孔雅乐;删繁就简;舞蹈;用乐规格
从传统礼乐文化研究的视角观之,“雅乐”属于“礼乐”下一层级的范畴。用于礼制仪式的雅乐,主要包括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师等重大吉礼仪式的雅乐,以及用于朝会等嘉礼仪式的雅乐。雅乐原则上只用于统治中心,祭孔雅乐是用于帝王以外、地方官府的一种雅乐类型。祭孔雅乐以孔子作为主要祭祀对象,也被称为“孔(文)庙雅乐”。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删繁就简、使用舞蹈,以及用乐规格方面。
明初一度沿用元代祭孔雅乐。洪武六年七月,命新制祭孔雅乐乐章。当年八月,新制乐章成。自洪武六年改定乐章之后,新的礼乐规范代替旧乐,在各地逐渐推行开来。
命儒臣制释奠先师孔子乐章。初,宋室奠用大成登歌乐。元拟易之,未用,仍用宋旧乐。国初亦因之,至是始命更制焉。①
洪武六年八月……翰林承旨詹同、侍读学士乐韶凤等上所制释奠先师孔子乐章。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奏《宁和》之曲……初献奏《安和》之曲……亚献奏《景和》之曲……终献与亚献同。彻馔奏《咸和》之曲……送神复奏《咸和》之曲②
谱例1:朱载堉《乐律全书》收录的元谱(节选)四十字③
明代祭孔雅乐与元代版本相比,其区别首先表现在乐章旋律的改变。朱载堉的《乐律全书》通过列举元代祭孔雅乐“凝安”系列乐章谱字凡四十字,对照明代钦颁“咸和”系列乐章,指出两个版本的旋律确实不同——“可见谱无定法,勿惮改定润色”。④
“删繁就简”是明代新颁祭孔雅乐较之前代的又一个重要变化。以元代钦颁祭孔雅乐乐章为例,用乐程序有迎神(黄钟宫、大吕角、太蔟徵、应钟羽共计九成)、初献盥洗、初献升(降)、奠币、捧俎、大成至圣文宣王位酌献、兖国复圣公位酌献、郕国公圣公酌献、沂国述圣公酌献、邹国亚圣公酌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彻豆、送神、望瘗等多项,仅迎神礼之后到亚献礼之前的用乐礼节就有10项之多。⑤
明代祭孔雅乐的表演程序,较前代大为简化,行礼用乐的各主要仪式环节依次为: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和望瘗。其中,迎神、彻馔、送神和望瘗,乐章用《咸和》;奠帛、初献用《宁和》;亚献、终献用《景和》。
删繁就简的目的是便于各地组织乐舞生,遵照钦颁定制表演祭孔雅乐。为保证祭孔雅乐在施行中与钦颁定制保持一致,洪武二十六年,御制祭孔雅乐乐器下发至各府学,其州县一级如有用者,皆参照府学:“二十六年,颁大成乐于天下府学,令州县如式制造。”⑥
宋、元时期,被称为“登歌”的雅乐形式仅有乐章,没有舞蹈。相较前代仅以登歌用于各地官府的祭孔礼制仪式,明代钦赐地方官府的祭孔雅乐,不仅有乐章,还颁发了舞蹈。这是明代祭孔雅乐与前代相比,又一个明显的变化。不过,变化尚不止于此。通过分析整理明人著作知,有明一代,与同一个乐章版本相对应的祭孔雅乐舞蹈,竟有两个版本。
以弘治十八年陈镐《阙里志》⑦(图1)与嘉靖三十一年孔承业《阙里志》⑧(图2、图3)记载的“初献”前四字“自生民来”所对应舞谱为例:
图1
图2
图3
两组舞容,在面向、龠翟动势、脚下步伐等方面的区别,显而易见。
图1的舞谱收录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阙里志》,图2、图3的舞谱收录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阙里志》。两部著作前后相隔四十七年,乐章歌词皆遵循钦颁“咸和”系列,但舞谱呈现的舞容之间,差别明显,宜判为两组不同的舞蹈。同样是明代祭孔雅乐的舞蹈,为何会出现版本的变化?究竟是钦颁祭孔雅乐舞蹈动作的微调,还是明代存在着分别用于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两个祭孔雅乐舞蹈版本?对此,有待进一步探究。
按明初定制,祭孔雅乐的用乐规格,乐用6奏,舞用6佾。洪武年间钦颁祭孔雅乐对孔子的称号为“王”,如祭孔雅乐的奠帛《宁和之曲》:“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馨,惟神之听。”⑨经过比较明中后期编成的多部官修地方志书、专著,以及部分清代地方志书收录的前明祭孔雅乐版本,我们发现洪武年间钦颁的版本在各地得到划一通行,从而体现了国家制度规范下,祭孔雅乐的上下相通。
明宪宗成化年间,祭孔雅乐略有变化。成化十二年,提高祭孔雅乐规格,国学文庙释奠用笾、豆各12,舞用8佾。
十二年从祭酒周洪谟言,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弘治……九年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⑩
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奏称,祭孔雅乐规格过隆,其舞佾应降为6佾,对孔子的称号应当由“王”改称为“师”:“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笾豆用十,乐用六佾。”经过一番激烈地争辩后,明世宗采张璁之议,把文庙释奠的礼乐规格复降为明初旧制:“春秋祭祀,遵国初旧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⑪
自嘉靖改制以来,明代祭孔雅乐改“王”为“师”、舞佾由8佾降为6佾。嘉靖年钦颁的祭孔雅乐规范在地方官府得到贯彻执行,体现出上下相通的特点。如明万历年间进士李之藻所撰《判宫礼乐疏》,其乐章歌词对孔子的称呼已经改“王”为“师”。
谱例2:《判宫礼乐疏》所载乐章歌词已改“王”为“师”⑫堉
又如始修于万历四十三年的《青州府志》,其刊载的祭孔雅乐遵循钦颁定制,已改“王”为“师”。谱例3:万历《青州府志》刊载的祭孔雅乐奠帛《宁和》之曲⑬
自生民来 谁底其盛 惟师神明 度越前圣 粢帛具成 礼容斯称 黍稷非馨 惟神之听
四上尺上 四合上四 工尺上四 合四上四 上四上尺 合四尺上 四工六尺 尺工上四
太仲林仲 太黄仲太 黄太仲太 黄太仲太 仲太仲林 黄太林仲 太南黄林 南林仲太
谱例4:选自《兖州府志》;谱例5:选自《圣门志》
不过,同为万历年间成书,与青州府同处一省的兖州府,其府志刊载的祭孔雅乐却仍称孔子为“王”⑭。崇祯年间刻本《圣门志》以兖州府辖区内的曲阜孔府为写作对象,该书也未遵照钦颁定制改“王”为“师”⑮。与钦颁定制相比,这一微妙的差别有可能是著者或排版者疏忽所至,但其中亦含有尊崇至圣先师的感情因素。以上祭孔雅乐乐章(节选),谱例4选自万历元年本《兖州府志》,谱例5选自崇祯年间本《圣门志》。
按嘉靖年改制后的要求,祭孔雅乐的舞佾由8佾降回至6佾。经过查阅多部明代编成的官修地方志书、专著,可证实该规范在地方官府得到执行。按明制,6佾舞之各佾人数亦为6人,总计为36人。不过,与改“王”为“师”问题类似,以遵从定制舞用6佾为前提,在地方官府一级仍然有企图加以变通者。例如崇祯年间的扬州府⑯,儒学训导武位中坚持认为在舞佾列数减少的情况下,各舞佾人数不变,当仍为8人。按此说法,扬州府祭孔雅乐的舞佾规格增加至“舞佾四十八人”,即6×8的“小8佾”规模。
与前代相比,明代祭孔雅乐的新变化,不仅表现在版本内容的更新,还集中表现为行礼用乐各仪式环节的删繁就简。明代颁发地方官府的祭孔雅乐,不仅有乐章,更加入了舞蹈。明代祭孔雅乐之舞蹈的版本变化,值得进一步探究。有明一代,祭孔雅乐的用乐规格有所起伏,各地方官府基本遵行国家用乐规范,其间或有在歌词、舞佾方面变通者,亦体现出时人崇奉先师、尊师重道的情感诉求。■
注释:
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卷83,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485页。
② 《明太祖实录》卷84,第1493—1494页。“送神”之后还有“望瘞”,曲同“送神”,奏《咸和》之曲。
③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1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26页。
④ 《乐律全书》卷13,第426页。
⑤ [明]宋濂:《元史》卷6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697页。
⑥ [明]徐溥等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卷8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93页。
⑦ [明]陈镐:《阕里志》卷2,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第108页。
⑧ [明]孔承业:《阕里志》卷1,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⑨ [清]张廷玉:《明史》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2页。
⑩ 《明史》卷50,第1297-1298页。
⑪ 《明史》卷50,第1298-1299页。
⑫ [明]李之藻:《判宫礼乐疏》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51页。
⑬ [明]王家宾,钟羽正:《青州府志》卷5,刻本,1673年( 清康熙十二年)。
⑭ [明]朱泰,游季勋:《兖州府志》卷10,影印万历元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752页。
⑮ [明]吕元善:《圣门志》卷4,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第881页。
⑯ [明]武位中:《文庙乐书》卷7,刻本,1629年(明崇祯二年)。
[1] [明]陈镐:《阕里志》,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
[2] [明]孔承业:《阕里志》,嘉靖三十一年刻本。
[3] [明]李之藻:《判宫礼乐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 [明]吕元善:《圣门志》,孔子文化大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
[5]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 [明]王家宾,钟羽正:《青州府志》,康熙十二年刻本。
[7] [明]武位中:《文庙乐书》,崇祯二年刻本。
[8] [明]徐溥等撰,李东阳等重修:《明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 [明]朱泰,游季勋:《兖州府志》,影印万历元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0] [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太祖实录》,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张咏春(1979-),男,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飞(1992-),女,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