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津哈哈腔的音乐特征

2017-11-23 08:11
北方音乐 2017年18期
关键词:唱腔

田 屹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论宁津哈哈腔的音乐特征

田 屹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在河北、山东宁津一带流传。本文从哈哈腔的历史溯源入手,梳理传承人情况,总结其音乐特征,使哈哈腔脱离日益失传的劣势,推动这一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哈哈腔;历史溯源;音乐特征

哈哈腔又称为“喝喝腔”或“柳子调”,历史悠久,据现在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河北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清苑、德州、乐陵等地。根据哈哈腔的音乐风格分东、中、西三路,宁津、乐陵属于东路,沧州、衡水属于中路,保定、清苑属于西路。宁津哈哈腔是宁津县的文化遗产代表,在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哈腔能唱文戏也可演武戏,大部分曲目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唱腔比较通俗易懂,朴素健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达出了宁津县人民的朴素、勤劳勇敢、真诚乐观的性格,当地村民一般在逢年过节或者是农闲的时候才会演唱,由于经费原因多数只是在乡村演唱很少外出表演。通过实地走访哈哈腔的流传地,宁津县崔庄,了解到目前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传承人现在也因身体原因不再演唱收徒,而年龄最小的传承人30多岁,年轻学员仅有一位。演唱的曲目有近百首,但是缺乏正规的曲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宁津哈哈腔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危境。

一、哈哈腔的历史溯源

哈哈腔是由冀东北和鲁西北一带民间流行的弦乐小曲衍复而成,使兴于清,在宁津一带颇为盛行,是一种比较古老而又稀有的地方剧种。史料记载在清代嘉庆年代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和北京“百本张”中都有该曲的出现。它是人们世世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哈哈腔原来是在农闲或过节时排练演出,大约在光绪至民国年间,渐渐的建立起来了一些季节性戏班,如农闲的时候到外地演出,农忙时返回本村,最初演员几乎都是男人,戏里面的“旦行”也是男演员扮的。后来因为国内的战争使哈哈腔受到了影响,阻碍了它的发展,演出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姓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哈哈腔又逐渐恢复,开始在农村里建立了许多“子弟班”,这些戏班一般都是由村里的老艺人招收一些男女青年,经过口头传授的方式,指导年轻学生边学边演,随着学习的人员不断增多,规模也不断扩大,后来就逐渐形成了常年活动的民间职业剧团。哈哈腔自明末清初后传入宁津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地方语言特色和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宁津“哈哈腔”。

二、哈哈腔的传承人

宁津县的哈哈腔多为“子弟班”,流传在宁津县的时集镇、张宅镇等10多个乡镇。在清末时,时集镇崔庄崔廷敬在河北皂户陈坐科学艺,出科后,本村村民筹集3000斤小麦,由他教授本村子弟演唱哈哈腔,经三个春秋,“子弟班”登台演唱。主要是逢年过节为本村演出,有时也应邀到外村庙会演唱。建国后多次参加地区和县里的演出,并多次受奖。其实早在崔廷敬之前就有哈哈腔的流入,但是一直不兴旺,自崔廷敬从艺之后,哈哈腔在宁津才逐渐发展起来。

崔连杰出生于1934年,男,高中文化,自小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酷爱哈哈腔艺术,1945年入本村“哈哈腔”戏班,七八岁开始就学习哈哈腔,从第一批传承人崔廷敬老师那学习哈哈腔,在哈哈腔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的演唱、乐器皆精,文武全能,生、旦、净、丑兼演,能唱五十多本大戏,成为哈哈腔戏曲艺术资深演员。长期以来崔连杰培养了哈哈腔学员200余人,为传承发展和弘扬宁津哈哈腔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已有82岁的高龄,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再演出和教唱。以崔井桐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的年龄平均也都在六、七十岁左右,最小的已三十多岁。现在还留有一些演出的光碟和极少的手抄乐谱。

宁津哈哈腔传承至今,传人大致有三代。据崔连杰及老村支书崔书魁老人回忆, 第一代传人以崔廷敬为代表,现已去世,第二代传人以崔连杰为代表,第三代人数相对较多, 大约有10人左右。

表1 宁津哈哈腔传承人一览表

以上传承人中崔连杰最有代表性,属于第二代传承人,一般担任生的角色,能唱文戏和武戏,又可演奏乐器,现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弹唱哈哈腔;崔井桐、崔玉阁等属于第三代,现仍能演唱部分曲目。崔书魁和时风春两位组织人员负责宁津县哈哈腔剧团的演出、活动等,其中的崔书魁是崔庄上一任的村支部书记,现在已经退休,现由时风春组织活动。

三、哈哈腔的音乐特征及曲目

哈哈腔曲调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很受群众的欢迎,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在唱腔、旋律、节奏、表演形式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明朗活泼、通俗亲切的唱腔

宁津哈哈腔的唱腔具有明朗活泼、通俗亲切、叙述性、说唱性的特点,又有浓厚,所以唱腔落音落在眼上“1”,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因句尾的唱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哈哈腔属于板腔体,板腔又分为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十几种,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也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有男腔女腔,男女腔在格式上大致相同,但唱法上又有差异,女腔平稳流畅,男腔清新健朗比较开阔。唱腔与地方方言融为一体,唱词一般是七字、十字的上下句交替结合,所以构成了大小规模、相对完整的段落。哈哈腔的调式以降B调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为主。上句一般是是板上起,因为句尾的唱词多不押韵词使用平声字又必须押韵,所以唱腔落音落在板上“1”,区分上下句的标志就是上句落眼,下句落板。

(二)动听、朴素健朗的旋律

宁津哈哈腔具有旋律动听、朴素健朗、通俗易懂、音阶跳跃幅度大的特点;还具有末句拖长腔,与地方方言融为一体,具有冀鲁民歌和民间音乐的鲜明特点。哈哈腔东、中、西路均用“字领腔行”的演唱方法,启发着动听的旋律,有提高着方言艺术美的情趣和价值,哈哈腔的旋律又体现了冀鲁民歌和民间音乐的鲜明特点,所以当地的观众听起来比较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三)欢快、跳跃的节奏

哈哈腔的节奏具有欢快、有序的特点,极富多变性,不同的节奏变化,表达了不同的性格和感情。哈哈腔的变化,较多的是由节奏的变化形成的。

例:《孙继卖水》中赵美蓉(小旦)的一段。

从上面的谱例可以看出,这段在旋律上只是有细微的变化,而主要的变化都是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形成的。哈哈腔的节奏与旋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具有可塑性,唱腔可共同创作,前一辈的艺人定下唱腔的规律,后辈的艺人除了认真继承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演唱技巧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再创,这是宁津哈哈腔的一大特点。

(四)清新、刚建的表演形式

哈哈腔的表演大多来源于劳动生产,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欢乐和呼声,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具有清新、刚建、细致、逼真、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等特点。宁津老一辈的艺人告诉我们,哈哈腔中最初的舞蹈动作就是民间秧歌的“扭”再进行加工表演的形式。后来进行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各个角色形成了各自的基本动作。哈哈腔在表演上的特点就是,细致、逼真、接近生活。比如“旦”的角色中有些缝补的动作,针扎到了手的疼痛动作,都给人生活的实感,产生了较好的戏剧效果。哈哈腔的角色“生、旦、净、丑”中,无论是“小生”、“花旦”,还是“老生”、“花旦”,在戏剧中的表演都给人一种诙谐幽默的感觉,将劳动人民的积极、勇敢、乐观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宁津哈哈腔曲目丰富,音调优美,念白唱词通俗易懂,哈腔清脆、甜润、朴素传神,音阶跳跃幅度大;哈哈腔的曲目大多都以生活为题材,以宁津县老百姓们最为熟知的生活中选取最经典的事情作为剧情。如《六月雪》、《沉香救母》、《大劈棺》、《杨二社化缘》、《王小打鸟》、《三拜花堂》、《李香莲卖画》、《小过年》、《小姑贤》《摔纺车》、《王小赶脚》等都是取材于百姓平常生活。其中又分为大戏和小戏,如《六月雪》、《沉香救母》、《大劈棺》等为大戏,《杨二社化缘》、《王小打鸟》、《小姑贤》等为小戏,这些剧目唱腔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流传至今。《王小打鸟》在50年代曾被誉为哈哈腔曲目中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该剧写农民王小郊外打鸟,巧遇苗梅,并通过索鸟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私定终身,该剧反映了封建社会时期,敢于冲破旧思想的束缚,去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在《三拜花堂》中,长工用自己的智慧去捉弄财主,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劳动人民的那种幽默特色,使之更生活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也逐渐形成,人们对传统乐种的漠视已越来越严重,村里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对哈哈腔的学习既无时间也无兴趣,随着年轻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认知程度肤浅,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哈哈腔的发展已进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虽然,长期以来哈哈腔的传承,主要依赖于老艺人的口传心授,然而随着部分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健在的老艺人也大多年事已高,给口传心授带来困难。宁津现存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纯朴的农民,农耕生活占用了他们绝大多数时间,使他们缺少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排练,每年也就组织一两次的演出,现存人员没有积极性等诸多原因造成哈哈腔面临失传的困境。哈哈腔曲调优美,内容来源于生活,表演形式自然,至今听来仍具独特的魅力,深受群众的喜爱。笔者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可以把宁津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使哈哈腔这一地方戏曲重放异彩流传百世。

[1]安禄兴.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7.

[2]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3]马光华.谈哈哈腔[J].四川戏剧,1988(06).

[4]郭昭.哈哈腔一腔艰难一腔希望[J].河北画报,2008(02).

[5]杨硕.哈哈腔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大舞台,2010(10):20.

J616

A

田屹,女,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基础理论、器乐演奏与教学、地域音乐。

猜你喜欢
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论滇剧生角唱腔中的彭派声腔艺术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豫剧马派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
浅谈戏曲音乐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