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帕金森:我们能不能为大脑Debug?

2017-11-23 06:53左娜
国际人才交流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起搏器帕金森综合征

文/本刊记者 左娜

挑战帕金森:我们能不能为大脑Debug?

文/本刊记者 左娜

李勇杰教授为患者进行术前定位

在我们身边,不难看到手颤、脚抖、姿势步态异常的老人。

“老了,腿脚不好”,很多人也许会说,这是年老体衰的正常现象。然而,他们很可能是患上了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会出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症状,甚至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尚无法完全治愈。

有人说,帕金森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后,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作家巴金和美国前总统里根都曾深受其害。

随着身体的衰老,神经系统是最容易出Bug(注:即出错误)的部位之一。

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节节攀升。据预测,到2040年,在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神经退行性疾病将成为人类的第二号杀手,仅次于癌症。这类疾病主要病因是大脑等中枢系统中,某些神经细胞逐步消失,而且过程不可逆。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症是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两种。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帕金森综合征的“第一大国”。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帕金森患者超过270万人,每年新发患者人数在10万以上。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推算,全球帕金森患者人数在2030年会翻番,达930万,而中国患者将达500万,占全球患病人数的57%。

帕金森综合征怎么“治”?又怎么“管”?未来我们能不能找到战胜它的方法?为此脑科学家、临床医护人员、科技创新企业通力合作,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治疗、研究和管理方法,探寻战胜疾病的“突破口”。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国家队”中,有六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专攻老年病的治疗和研究,致力于将基础科学发现、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

自1985年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就开始承担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的重任。为此,记者走访了宣武医院,听长期奋战在老年病研究和临床诊治一线的专家学者,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例,聊一聊老年疾病的治疗、管理和研究现状。

数量多、了解少、诊断迟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中国的老龄人口,特别是80岁以上‘老老人’增长会更快,将在2050年达到9000万。随着‘老老人’数量激增,中国的帕金森患者数量将会‘爆炸’。”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主任、美国帕金森综合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彪介绍,帕金森的发病率和年龄直接相关。

“帕金森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呈几何数增加。65岁以上老人发病率为1.7%,80岁以上就在4%以上。所以,当‘老老人’越来越多,乘以高发病率,中国就成了全球帕金森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与如此庞大的患者数量不对应的,是国民对帕金森综合征的知晓率以及患者的就诊率。

在一项针对帕金森综合征的社会调查中,有90%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该疾病,甚至有70%的受访者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

“在中国目前将近300万的帕金森患者中,可能仅有30%—40%被诊断出来,剩下的60%都不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

陈彪说,面对帕金森病的初期症状,如手脚抖动、动作迟缓、少言寡语等,一些病人觉得自己只是老了,行动慢了,或者以为是中风、偏瘫,结果怎么治都治不好。

“其实确诊了之后,对症下药,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但很多病人是拖到病情发展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才来就诊。对帕金森病来讲,尽早识别疾病,尽早进行干预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为延缓疾病进展赢得时机。”

陈彪说,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能够诊断、治疗帕金森这类老年疾病的医生、专家数量是很有限的,主要分布在大城市。此外,患者后期需要看护、照料,经济上的负担对很多家庭来讲都是巨大的挑战。

脑起搏器,舶来技术的中国速度

直至今日,现代医学仍然没有找到根治帕金森综合征的方法。

目前有的治疗手段,都是把症状“管起来”,让疾病进展得慢一点,再慢一点,尽量为患者争取更高的生活质量。

帕金森的起源于大脑中缺少了一种能够产生多巴胺的细胞,传统的疗法就是用药物去替代缺失的多巴胺。但是,过了3到5年的“蜜月期”,药效减退、副作用增加等情况就会出现。于是,倾向于手术的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功能神经外科学发明了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技术——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俗称“脑起搏器”。

与心脏起搏器原理类似,外科医生在患者脑部植入电极,将电池放置于胸腔中,术后通过体外的“遥控器”来调控脑内电极的刺激参数,“一键”控制和改善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脑起搏器拥有传统疗法难以匹敌的疗效,可使患者恢复原有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改善率可达80%以上,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国内外公认。

脑起搏器从法国、美国、加拿大起步,1999年才首次进入中国。把这项革新性带回国的,正是中国功能神经外科的传奇人物,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

在美国取得医学博士的李勇杰在留学期间就是中国驻洛杉矶领事馆重点培养的人才。1998年,他将世界前沿的医学理念、理论和技术带回祖国。

脑起搏器正是李勇杰从美国取来的“真经”之一。

在中国庞大患者群体带来的丰富实践经验,和中国医学工作者从吸收到提高的精神的推动下,短短十几年中,这项舶来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世界顶端。从2009年开始,宣武医院脑起搏器植入数量远远超越欧美国家,跃居世界第一,获得美国权威机构颁发的“脑深部电刺激全球最大治疗中心”证书。

这样的成就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外国专家——美国著名神经病学家、临床生理学家马克·哈拉特(Mark Hallet)。

哈拉特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人类运动控制实验室主任,与中国缘分颇深。他与中国医疗机构合作多年,曾获2010年度北京政府长城友谊奖和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我最开始接触到中国,是指导来到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学习的中国年轻学者。宣武医院的李勇杰所长、功能神经外科著名研究员庄平,都是我早期的学生。他们回国后还和我保持合作。”哈拉特回忆,2004年他到宣武医院时,脑起搏器项目才刚刚起步。一开始,因为缺乏相应的管理,即使医生们手术技术没问题,也因顾虑术后管理跟不上而放不开手脚。

“没想到,脑起搏器在中国发展得这么快。现在不但数量全球第一,技术也炉火纯青,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跟上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能够享受到全世界最先进的治疗。”

从“管病”到“管人”

“中国医院的患者太多了!”

来来往往的病患、拥挤繁忙的诊室让经常到宣武医院交流的哈拉特感慨道,中国医生在每位患者身上花的时间非常有限,不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问题。

这正是帕金森这类慢性老年疾病患者的最大困扰之一。患者经常往医院跑,每次看病像打仗,与医生沟通的时间又很短。

“中国还没有培养出‘管人’的医生,大家都只是‘管病’。”陈彪表示,国内还缺乏对患者全程管理的机制。2016年,陈彪带领团队开展的“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预警和干预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探讨如何全程管理帕金森综合征。

课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尽量延缓病程;二是在治疗上更加规范化、个体化,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开支;三是通过移动医疗改变医疗服务的模式,对疾病进行系统、连续的管理。比如用手机应用程序与病人建立直接关系,让病人不用老是往医院跑,另外方便基层医生把临床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远程医疗拿到大医院,这样也避免全国的病人都跑到北京来,让“移动医疗”形成一个分级诊疗的模式,这样才能把患者长期管理起来。目前在筹划成立全国帕金森联盟,通过联盟协作组和办班,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全国。

像许多老年慢性病一样,帕金森综合征逐渐侵蚀患者的行动能力,患病老人后期的养护、照料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个难题。

陈彪坦言,我国缺乏医疗和养老的衔接。“我国的‘医’和‘养’是分开的,医院是治病的,养老院是养老的,那么既生病又要养老的人怎么办?不能都去找医院,医院的角色是处理紧急问题,不能养那么多的人。所以当老龄化来袭的时候,‘医’和‘养’脱节的现状暴露出很多尖锐的问题。”

目前社会各界正是顺着“医”和“养”如何整合的思路进行探索。如何加强医院与养老院合作?能不能让医生去养老院会诊?怎么把各个板块串起来?陈彪认为,引进国外的模式和专家会有很大帮助。“目前有好几个国际老年学会的会长都表示乐意参与进来,他们有很多经验。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让好的想法落地是比较重要的,未来还需要很多政策支持。”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人口的养护问题,哈拉特则建议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放松生育政策,让未来有更多年轻人帮助老年人。

攻克老年病,大数据先行

2 0 1 5年苹果公司春季发布会上,苹果推出全新的医疗研究平台ResearchKit,联合全球多家著名医疗机构开发了首批五款针对不同疾病研究的APP。

其中针对帕金森的mPower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数据。一方面方便了患者和医生观察,另一方面为研究人员收集数据,以研究帕金森发病机制等问题。而这款APP的合作方正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宣武医院为什么能出现在苹果公司的发布会上?

“正是因为宣武医院帕金森患者多,他们才找到我们。”陈彪解释。

传统的临床研究,有500个研究对象就已经很不容易,而宣武医院是中国接诊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医院,2014年全年接诊该病的数量有35000多人次。

中国巨大的帕金森患者数据库吸引的不只是科技公司,像哈拉特这样的著名学者多年积极保持与中国合作,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医生在患者的数量和产生的医学数据的质量这两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这对医学研究很重要。来到中国,一方面我把美国的先进医学成果介绍过来,另一方面中国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也为我在美国研究提供了帮助。”

2017年9月9日上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南区举行。出席仪式的北京市副市长卢彦表示,面对严峻的老龄化的趋势,全体医学同仁不但要看好病,还要在“研究”两个字上下功夫。弄清发病机理,真正实现医治未病的目标。

对帕金森这类的老年顽疾来说,药物、手术都是“术”,等于把疾病“关”了起来,但如何才能彻底消灭它们?研究跟疾病有关的衰老因素,从根本上找到发病机制,从而战胜疾病,这是无数医学科研人员和科技公司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基于大量疾病数据的研究为攻克这个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这一点上,中国庞大的老龄疾病数据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长期跟美国、欧洲合作研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疗手段,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耶鲁大学,以及日本、加拿大的著名大学。”陈彪说,“我们还与美欧的帕金森协会、国际的帕金森联盟一起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并成立中国帕金森病研究协作组,建立大的样本库和数据库,把全国这个领域的专家都集聚进来。”

猜你喜欢
起搏器帕金森综合征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一种帕金森肌肉强直症腿部肌肉检测装置的设计
《思考心电图之173》答案
考前综合征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开学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