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左娜
为了更美的“夕阳红”
文/本刊记者 左娜
在国庆、中秋双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一场迟到的“中秋团圆”牵动了全国千万民众的心。
9月26日,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和间歇性老年痴呆症的68岁重庆老人潘普全孤身一人来京看望消防员儿子,在下火车后失踪。社会各界自发在朋友圈和微博转发寻人信息。10月8日,失踪了12天的老人终于在北京市大兴区被找到了。当时他已失忆,无法辨认亲人,但手里依然紧紧攥着从家离开时拎着的月饼。
“他忘记了世界,却没忘记爱你”。一则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实际老年痴呆症是指老年期各种病因所致的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为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广告语,道出了许多像潘普全这样的老人共同的故事,也道出了家人们的心酸和无奈。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数据,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另有数据显示,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人,占整个老龄人口的11%。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超过美国人口总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多次提到了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并提到“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等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与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否有效应对,已经成为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应对体系,作出了全方位部署。
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我们已经拿出了“中国态度”。那么,在通向“老有所依”的道路上,有哪些难题?
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坎。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和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病的患者人数也持续快速增长。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1.78亿老年人中近半数患有各种慢性病。这成为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挑战之一。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老年人口绝对规模大,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弱势老年人快速增加,养老照料需求巨大。
《“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指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机构严重缺乏,为社区和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此外,从事老年健康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基层人才严重缺乏。医养结合服务工作刚刚起步,政策体系尚不健全。
未富先老、慢病高发、护养缺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个难题都是老龄化社会必啃的硬骨头。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走访了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康语轩老年公寓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分别从政策研究、养护管理和医疗技术三个方面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国老人拥有更美好的“夕阳红”。
党俊武博士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龄科学研究》杂志主编,是我国老龄科学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曾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老龄事业(白皮书)》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他从宏观角度讲述老龄化时代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在北京康语轩老年公寓,金恩京院长试图纠正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认识。“不是痴呆,而是认知症。”这位曾在日本医科大学老人病研究所就职的海归院长带着瑞典养老理念和日本护理服务方法回国创业,希望能够为饱受折磨的老人们提供更有尊严的生活,鼓励他们重拾自理能力。在康语轩老年公寓中,几乎没有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整日卧床等待照料,他们自己如厕,自己吃饭,甚至可以参加歌舞表演。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治疗老年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综合征方面是“全球之最”。一项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先进技术——“脑深部电刺激”,又称“脑起搏器”的植入数量远远超越欧美国家,跃居世界第一。从引进中国到世界第一,这项技术背后,是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著名留美医学专家李勇杰以及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神经病学家、临床生理学家马克·哈拉特等中外医疗专家的精诚合作,为无数中国老年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带去了新的选择。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对一个国家来说,老龄人口也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健康长寿标志着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意味着更多国民能够更长久地享受美好生活。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为老年人福祉奋斗的那些人、那些事,看一看我国“老有所依”的事业有了怎样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