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敬 杨喆
摘 要 检索是专利审查的基石,是专利实质审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追踪检索的优点和好处,然后结合具体的审查案例和检索过程,充分展示了灵活应用追踪检索能够帮助审查员从浩如烟海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快速找到相关对比文件,提高审查员的检索效率,进而提高审查效率。
关键词 检索 追踪 审查效率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检索是专利审查的基石,其根本目的在于找出与申请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相关的现有技术中的对比文件,或者找出抵触申请文件和防止重复授权的文件。检索可以说是专利审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在被授予专利权前都应当进行检索。同时检索也是我们全面、彻底、快速地理解发明申请,准确抓住发明点、还原发明构思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全世界的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的快速增长,我们进入了真正的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众里寻他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检索事关审查的准确和效率,因而如何提高检索效率是全世界专利实质审查员都面临的棘手问题。专利检索能力也成为审查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专利检索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查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年发展和前人的不懈努力,检索的技巧和方法不断丰富完善起来,现有的比较常规的专利检索方法主要有分类号检索、关键词的检索和追踪检索等。分类号检索,就是利用现有的各种分类体系(IPC、CPC、FI/FT等)对专利文献进行检索;关键词检索,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专利申请提取出有效的关键词进行检索;而追踪检索则是根据本申请以及检索过程中发现的蛛丝马迹,顺藤摸瓜,最终找到有效的对比文件。在专利检索中,审查员的目标是找到与目标专利相关度最高的文献,分类号和关键词检索虽然能够保证检索的全面性,但追踪检索却能极大提升检索的效率。
本文从提高审查效率的角度,介绍了追踪检索的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追踪检索对于提升专利检索效率的重要意义。
1 追踪检索介绍
追踪检索总体来说就是从一个信息追踪、发散到其他众多信息,根据一条信息一直追查下去,直至找到相关的对比文件。根据追踪的对象,该检索方法又可以分为申请人、发明人追踪,专利文献追踪和非专利文献追踪。
(1)申请人、发明人追踪:申请人、发明人的追踪通常为最基本的追踪方式,追踪申请人或者发明人之前的发明申请、所发表的文章(包括期刊、论文等)。进一步地,对申请人、发明人作深度追踪,可以了解申请人和发明人的背景,例如学校、所待过的工作团队、重要合作伙伴等,并发散到这些信息中寻找新的相关信息,例如团队成员、合作伙伴所发表过的文章或发明专利。
(2)专利文献的追踪:对于专利文献的追踪,可以追踪专利申请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专利或非专利文献,对背景技术中或者由其他渠道检索到的相关专利的引证和被引证专利作追踪,对专利申请同族及其引证和被引证专利文献作追踪。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专利申请的被引证文献,虽然其公开时间必然无法满足现有技术的要求,但在被引证文献中的其他引证文献中可能会找到可以使用的相关专利文献。专利文献的追踪就像神经元一样,不断的发散开来,在一级一级的追踪中可能使需要查看的文献数目呈几何增长,虽然无法做到查看所有文献,但在一定的范围内,特别是在1-3级引证当中找到相关有用文献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
(3)非专利文献的追踪:非专利文献的追踪与专利文献的追踪较为相似,主要是追踪引证与被引证文献,以及多级引证文献发散追踪的方式来得到相关的文献。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非专利文献的追踪,追踪作者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非专利文献的引证文献中所得到其作者,再进一步追踪该作者的其他发表的文章,又或是该作者所待过的团队、重要合作伙伴等。
在进行追踪检索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追踪发散的信息数量会呈几何增长,要想浏览每一个文献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在追踪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进行筛选,选择一个或多个最相关的方向进行追踪。
2 案例分析
申请号:201410058548.1
权利要求(1):一种静电驱动式参数激励的微机械固体波动盘形陀螺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圆盘形基体;
四个非交叉梳齿静电驱动电极;
四个交叉梳齿平行板检测电极;
八个U型梁;
其中,四个驱动电极和四个检测电极分别沿圆盘形基体外环边缘均匀交替配置,四个驱动电极和四个检测电极的末端均设有一个起固定支撑作用的U型梁;
所述微陀螺利用参数激励的方式驱动圆盘形基体振动,其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互相匹配,通过在一对非交叉梳齿静电驱动电极上施加正弦交流电压,由边缘场效应产生圆盘形基体在驱动模态的振动;当有垂直于圆盘形基体底部的角速度输入时,在科氏力作用下,圆盘形基体的谐振方式会从驱动模态向检测模态变化;通过检测圆盘形基体交叉梳齿平行板检测电极间的感应电容的变化,检测垂直于圆盘形基体底部平面的角速度大小。
本申请涉及一种静电驱动参数激励的固体盘形陀螺仪,其通过采用非交叉梳齿电极来产生驱动,进而避免传统的交叉梳齒电极驱动所带来的寄生电容的产生,进而影响输出信号。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审查员确定了本申请的发明点在于:驱动电极采用非交叉梳齿静电驱动电极(如图1),通过非交叉梳齿静电驱动电极上交流电压的边缘场效应产生驱动,减少驱动信号对输出信号的影响。因此,审查员考虑基于“非交叉梳齿”这种电极结构进行重点检索。
3 检索过程
3.1 一次追踪——对申请人和发明人进行追踪
检索开始前,考虑到技术发展研究的延续性,很多专利申请的同一申请人或发明人一般在该技术领域有较多的积累或研究,因而可能存在与本申请较为相关的申请文件,有时候是高度相关的A类文献,有时候甚至可能是可以评价本申请的X/Y类对比文件,因此,为了提高检索的效率,检索时首先对申请人和发明人进行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endprint
专利库的申请人和发明人追踪:
1 CNABS 19335 /pa 上海交通大学
2 CNABS 3131 /ic g01c19
√3 CNABS 128 1 and 2
4 CNABS 2761 /in 张卫平 or 王濙海 or 唐健 or 刘亚东 or 成宇翔 or 孙殿竣 or 陈文元
√5 CNABS 121 2 and 4
同时针对此申请的申请人为高校申请,联系到高校申请的发明人大多为在校老师或学生,而他们将其研究发表在期刊论文或者学生的硕士或博士论文中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该申请中发明人在非专利库中进行追踪,首先对多个发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张卫平,上海交大微纳电子学系,博导
陈文元,上海交大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博导
成宇翔,上海交大微纳电子学系,博士生
孙殿竣,上海交大微纳电子学系,硕士生
汪濙海;唐健与张卫平等人出现在同一篇文章的作者中,有可能为师生等关系
针对高校申请的发明人之间的关系梳理确定后,便着手在非专利库中进行相应的追踪:
CNKI:(AU=张卫平 or AU=陈文元 or AU=刘亚东 or AU=唐健 or AU=汪濙海 or AU=成宇翔 or AU=孙殿竣) and FT=陀螺 and FT=非交叉
第一次追踪并没有得到比较相关的对比文件。
3.2 二次追踪——对参考文献追踪
在检索中完成了对申请人和发明人的追踪后,结合申请的高校属性,为提高审查效率,考虑优先到非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本申请的发明点主要在于驱动电极采用非交叉结构,是一种结构上的改进,考虑可以先通过图片检索来快速检索。首先在CNKI学术图片库中利用关键词“非交叉梳齿”进行简单检索,但没有得到相关的文献,分析可能非交叉梳齿电极这种结构的确是一项较为生僻或者新的技术,导致国内确实没有太多研究成果,但国内的相关论文可能在综述部分会简单提及相应的文字叙述,因而在CNKI中利用“静电驱动 and 非交叉”进行检索,得到了以下三篇相关的学位论文:
CNKI:静电驱动 and 非交叉
A、张亮.振动式陀螺接口电路方案设计及验证[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3-4.
B、王雄.摇摆质量微陀螺关键技术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9-10.
C、汤卫丰.硅微陀螺接口分布参数建模及测控电路优化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5:3.
这三篇论文中关于“静电驱动 and 非交叉”的内容均引用了2008年美国California大学发表了一种微陀螺,采用非交叉梳尺驱动质量块,利用平行交叉梳尺检测输入角速度,都配了該微陀螺的图片(如图2)
因此,考虑对该部分内容中提到微陀螺的参考文献进行追踪,首先锁定了该内容所对应的英文参考文献:
L.A.Oropeza-Ramos,C.B.Burgner,K.L. Tuner.Inherently Robust Microgyroscope Actuated by Parametric Resonance.IEEE MEMS 2008, Tucson,AZ,USA,2008:872-875
3.3 三次追踪——对参考文献作者进行追踪
利用Google检索获取追踪得到的英文参考文献的全文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后发现,该文献中虽然文字部分公开了驱动电极采用非交叉梳齿的发明点,但是文章中的配图(如图2)却无法毫无疑义地确定是采用的非交叉梳齿电极。
Google:Inherently Robust Microgyroscope Actuated by Parametric Resonance
追踪该参考文献的作者——K.L.Turner,该作者为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他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微陀螺相关的期刊论文,该英文文献中具体提及了“非交叉梳齿”,而考虑到研究的延续性,分析Tuner很可能还有其他的期刊论文中公开了该结构特征,在google中对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追踪检索:
Google:Turner and non interdigitated
A、疑似对比文件:期刊论文《Tunabl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Filters that Exploit Parametric Resonance》,公开了非交叉梳齿,如图3.1;
B、疑似对比文件:Turner的学生Wenhua Zhang的博士论文《Nonlinear Dynamic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Oscilla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ass Sensing》,公开了非交叉梳齿,如图3.2;
C、疑似对比文件:期刊论文《Linear and Nonlinear Tuning of Parametrically Excited MEMS Oscillators》,如图3.3;
D、疑似对比文件:期刊论文《Effect of cubic nonlinearity on auto-parametrically amplified resonant MEMS mass sensor》,如图3.4
上述四篇期刊论文中都公开了非交叉梳齿电极的结构,与本申请中的电极结构相一致,但对于施加交流电,采用边缘场效应来驱动振动却没有具体提及。
3.4 四次追踪——对关键词检索结果文献作者进行追踪endprint
同时,审查员分析存在如此多的非交叉梳齿电极结构的相关研究,也许有可能存在公开了上述非交叉梳齿电极的工作原理的对比文件。因而结合关键词“parametric resonance”继续检索,并得到一篇疑似对比文件,公开了边缘场效应:
Google:Parametric resonance and non interdigitated
A、疑似对比文件:summary《microelectromechanical nonlinear parametric resonance》
但上述文献仅仅为一篇出自Center for Silic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Summary的小短文,根据该summary的作者Congzhong Guo以及单位Center for Silicon System in 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进行追踪。
Google:Congzhong Guo
A、疑似对比文件:Doctor theses——《Bi-state Contro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Nonlinear and Parametric Resonance》
仔细阅读Congzhong Guo在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博士论文《Bi-state Contro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Nonlinear and Parametric Resonance》,文章中不仅明确记载了采用非交叉梳齿电极结构涉及利用了非交叉梳齿之间的边缘场效应来产生驱动力的作用,同时在其举例中隐含公开了在一对非交叉梳齿静电驱动电极上施加交流电压,且所述微陀螺结构采用的参数激励的方式对基体进行驱动振动,驱动模态和检测模态互相匹配的(如图4)。
4 结论
信息大爆炸时代,专利文献和非专利文献浩如烟海,而如何从这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快速有效地寻找到合适的对比文件,对审查员的检索能力提出了严重挑战,而追踪检索则是一条高效的检索之路。结合上面的实际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检索中,追踪检索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顺藤摸瓜,沿着一条可靠的技术脉络发展深挖下去,进而快速地得到相关的对比文件,追踪检索的过程中能够帮我们避开文献陷阱,将最相关的文献呈现出来。追踪检索目的性强,专业而细致,让审查员的工作事半功倍,是审查员进行专利检索所不可或缺的检索技巧和方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追踪检索既能独立使用,对申请人和发明人进行追踪,对期刊作者,或者专利文献的引证等进行追踪,同时它也能与关键词等结合起来进行检索,针对新的关键词下的相关文献和作者等的追踪,常常也能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旭,彭智勇,刘斌.专利检索与分析研究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 47(03):420-425.
[2] 曾心茁.专利检索浅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9(08):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