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飞
摘 要 當前教育特别强调树德立人,也即德育。在教育过程中,德育是个隐性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关键词 教育 德育 隐性 包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假如人生没有错,铅笔何需带橡皮,改就是了”
这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触最多的两句话。我们当前的教育特别强调“立德树人”,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价值观的引导贯穿始终,最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何为教育?又当如何教育?
教育一词在汉语中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去丰富孩子们的头脑,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完善他们的人格”。
下面讲个我教学中的案例。
在我教学的第二个年头里遇到郑同学,高二文理分班后他成为我们班的一员,是个体育生。在我初任职的那所学校,体育生大多是文化课学的很一般的同学,这些同学对于学习也没有很浓的兴趣,有些甚至会比较好斗一点,郑同学大体上就是这个样子。
第一节英语课,无所事事,没有课本,偶尔看我几眼,但也不是为了听讲,由于了解比较少,又比较陌生,第一节课只是提醒一句,便再没有更多交流。
第二节英语课,缺席,居然没有请假就没来上课,后来学校查到他居然去打架了。
第三节课,出现在课堂,一样的无所事事,等下课铃声响起。
于是,我想要找他出来谈谈。不过我们也只是聊了一点关于他为什么要选择体育,还有家在哪里,有几个兄弟姐妹,类似这样的问题。
之后的英语课他也没有什么改观,不热情,不爱听讲,但是我们偶尔会聊几句,然后从偶尔变成经常。
我们谈到他为什么打架,他说打架让他更有存在感,而且他觉得这样也会让大家不敢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我突然觉得很心疼这个孩子,他爱打架主要还是应为他不自信,怕自己的课堂表现以及成绩被别人带有色眼镜看,他想从另外某些方面找到存在感。
后来利用课下时间,我们经常会聊聊。因为对英语实在不喜欢,我也没有因为自己是英语老师而强制他学。建议他可以看增长见识的其它书本和杂志。他在看杂志的时候,发现自己对电脑感兴趣。再后来就是高考后上了一个专科的计算机专业,后来专升本,又考了研究生。
现在我们也一直保持联系,他说我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其实我觉得我只是包容了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和他多聊了几句,在他怀疑自己的时候,帮助他明,他不是一无是处,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类学生,各种性格,不可否认有些老师更爱成绩优秀学生,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能改变最多的往往是这些“问题学生”,因为优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对成熟,她们知道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如何努力才能实现她们的目标,而“问题学生”不是他们有多坏,而是他们在前行的路上偶尔迷失了方向,它们在徘徊,她们不知所措,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它们认清方向,包容他们,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无可救药了,那么他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深渊;如果你认为他是璞玉,只是缺少了雕刻,他就会朝你想要的样子发展,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不成熟,有时会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
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宽容也是一种涵养,是善待他人,善待生活的心境。对于教师,宽容即是一种教育方式。
我们教育学生,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考入重点大学,而是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进入社会后,希望被社会温柔以待的同时也能温柔地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我觉得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也是一个隐性的过程。我们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就像“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也要让学生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亦如此,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用他们所得到的理解和包容去回报社会,这不也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最好体现吗。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