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吕青 王俊 钱钧
(1.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康复护理·
综合护理配合有氧运动对COPD稳定期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
杨艳1吕青1王俊1钱钧2
(1.解放军杭州疗养院,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配合有氧运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和影响。方法对65例中重度的稳定期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并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ADL评分、BS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ADL评分和BS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氧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实施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有氧运动; 综合护理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robic exercise; Comprehensive nurs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对COPD患者进行肺功能康复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其疗效和科学性也已经被证实[1],且肺康复的主要运动形式为有氧运动[2],为探讨有氧运动对COPD患者稳定期护理的关系,我科在2015年7月-2016年7月对35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以有氧运动为主的康复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心肺康复科住院治疗的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30例对照组,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的患者35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定版)》[3]的诊断标准和病情判定标准:(1)病情处于稳定期,且3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的80%以上。(2)排除合并支气管扩张、肺肿瘤、肺结核等原发肺部疾病,或骨性关节炎严重影响关节活动、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本研究方案经解放军杭州疗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经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氧疗、止咳化痰、舒张支气管等临床常规治疗。
1.2.2康复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氧运动训练,运动方式为踩踏功率自行车(意大利COSMED公司2 900型,自带运动心肺测试仪),运动目标强度由首次运动心肺功能测试时得出的无氧阈[4]时功率的50%~80%换算得出。每日1次,每次30~45 min,每周5次,共训练12周,同时在有氧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1.3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3.1评估护理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及时发现禁忌症,预测运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应对预案,在有氧运动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心肺功能的评估,以明确患者安全有效的运动负荷[5]。
1.3.2签订知情同意书 在训练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有氧运动训练对患者的益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需注意的问题,并在确定患者完全理解的情况下签订知情同意书。
1.3.3宣教护理 运动过程中心电、血压等监护装置有多种导线连接身体,容易给患者带来行动上的不适应,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与呼吸困难感也会加重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康复护士要详细介绍功率自行车及其相关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使用目的;为患者连接每一项监护装置前,向其介绍安置目的及监测意义。在运动心肺功能评估的过程中面罩需要紧扣口鼻,容易让患者在心理上形成憋闷窒息感,所以事先要向患者解释面罩的中空设计使患者气道与外界始终相通,不会影响呼吸,尽量减轻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要注意调节面罩头带的松紧度,不仅要求使面罩边缘与患者面部贴合紧密防止漏气,更要保证患者配戴舒适。
1.3.4安全护理 每次运动训练前认真核对运动处方,训练前后要进行呼吸困难Borg Scale(BS)评分[6]及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测定,当出现血压>160/100 mmHg或<90/60 mmHg、血氧饱和度<90%、静息心率>110次/min等情况时,都不能进行测试和运动训练;护士要跟在患者的侧后方保护患者,防止从座椅上跌落。在运动训练开始时,要进行充分的热身,从低负荷开始逐步增加运动量;训练结束时,仍要求患者维持一定的运动,缓慢减速直至停止,避免突然运动负荷的改变对患者造成损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呼吸困难、胸痛、下肢限制性活动、共济失调、大汗、面色苍白等,或出现氧饱和度低于85%、心电图运动性S-T段压低≥3 mv、室性心动过速、运动产生或加重的室性期前收缩、运动产生的心内传导阻滞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给予吸氧。现场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护士要定期进行临床理论、康复知识和抢救程序的培训,以保证患者安全。
1.3.5心理护理 在运动训练中,护士全程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一直在被关注。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以取得主动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6环境护理 运动训练的场地大小适宜,康复训练器材摆放有序,室温控制在22~26 ℃左右,湿度应小于60%;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整齐洁净,使患者有一个舒适整洁的康复环境,
1.4评价方法
1.4.1心肺功能测试 在入院时治疗前及运动训练12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测试(CPET)[7],记录各项参数,包括:峰值功率(Peak WR)、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Peak VCO2)等,同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动态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1.4.2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和呼吸困难感觉评价(BS) 在运动锻炼前后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的变化;运用呼吸困难感觉评价BS评分评价在完成相应的日常生活活动时的呼吸困难感觉(0分:没有呼吸困难;1分:极轻度呼吸困难;2分:轻度呼吸困难;3分:通常呼吸困难;4分:稍重的呼吸困难;5分:较重的呼吸困难;6~8分:严重的呼吸困难;9分:非常严重的呼吸困难;10分:极度困难、常不能自助呼吸)。
1.4.3康复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2.1治疗前后CPET参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峰值功率(Peak WR)、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Peak VCO2)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康复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PET参数的比较
注:组内比较,*t=2.5241,*P=0.0139;△t=1.8535,△P=0.0681;#t=1.2091,#P=0.2308。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和BS评分的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COPD患者ADL和BS变化 分
注:组内比较,*t=5.1316,*P=0.0000;与组内治疗前比较,△t=-5.9929,△P=0.0000。
2.3康复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低氧血症等意外事件,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气喘明显而临时中断训练,5例患者曾因肌肉疲劳而临时中断训练,但都出现在康复训练的早期,以后患者均能够逐步适应并坚持训练。
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加重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点的疾病,造成患者肺功能不断损害下降,最后出现呼吸困难及运动能力减退,影响生活质量。目前,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只能减少症状的发生或延缓病情的进展,只有以有氧运动训练为主的肺康复治疗可以预防和逆转疾病。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及能量的需求,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改善缺氧,提高呼吸肌的供氧,提高呼吸效率,另外还能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调动免疫系统的应急能力,增强免疫功能及体质,从而使减退的肺功能得以恢复。在我国,目前肺康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8],人们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还比较低,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传。
康复医生在完成评估和开具运动处方后,日常的运动训练基本上由康复护士去实施。COPD患者大都年龄偏高,且多伴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运动能力低下,生活自理能力差,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或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通过在有氧运动训练实施时全程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能适应有氧运动的强度,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并最终坚持完成12周的康复训练,与单纯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在运动能力、生活活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上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康复护士不只是康复运动训练的执行者,也是护理者、沟通者、宣教者。在实施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才能提高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ATS/ERS statement o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Am J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2006,173(12):1390-1413.
[2] 孟申.从肺康复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复研究的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3):216-218.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484-491.
[4] 孙铁英.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7(5):408-409.
[5] 李建生,王明航,余学庆.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和疗效的指标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8-121.
[6] 张焱,孟申,赵红梅.运动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24-425.
[7] 肖汉,聂秀红,任魁,等.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价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19-421.
[8] 文红,郑劲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下肢运动处方的制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60-863.
浙江省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B63)
杨艳(1982-),女,浙江杭州,本科,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钱钧,E-mail:11515135@qq.com
R472,R473.56
B
10.16821/j.cnki.hsjx.2017.22.031
2017-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