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旨在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法律意识的树立、国情国策的了解,老师教学过程中需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何种形式传授更能让学生接受等等,这都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在反思,这些问题也促使自己对教学进行多角度思考!
思考之一: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家李希贵说“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
那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里给孩子什么样的内容,要塑造怎么样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将统一更名为“道德與法治”。从表面上只是更名,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首先,呼应了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其次,我们必须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既有孩子通过教育成为社会精英,国之栋梁,也有很多孩子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普通一员,那么我们教材的编排是否都有兼顾?新改编的教材注意了这一点。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显而易见,义务教育教材把“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思考之二:道德与法治课该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
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家长朋友在谈子女教育的问题时,他不无抱怨地对我说:“我整天都累死了。尤其是早上,我那宝贝儿子只管背着书包上学。我要为他整理床铺、给他做早饭,最可气的是我还时常帮他找上学要拿的……”这一席话对我刺激很大,深感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塑造一个人自立能力方面的责任之重。
赞科夫说:“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最高的效率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笔者认为,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活”就要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活”就意味着体现课堂的时效性,也即指导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基于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是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要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知识学习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学生感兴趣且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顺应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与发展。
平时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总认为这门课不好上,平淡无味,学生不爱听,究其原因,使我们远离了生活,背离了生活。课堂教学是传播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既减轻学生负担,有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中应着重研究的问题。我把基于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概括为“生活引入——生活教学——回归生活”的统一体。其基本步骤是:“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所学内容。”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是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示生活情境,理解所学内容。”即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创设情境,体会内容。“立足现实生活,归纳所学内容。”即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实现生活和知识的统一。“体验生活情境,内容回归生活。”即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从而或的思想和精神的力量。在课内,书本知识要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融入家庭、融入社区,去观察、去分辨、去感受、去锻炼,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因此,很多东西我们都应该思考,有些东西甚至需要根本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与时俱进,才能推动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希贵教育理论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作者简介:陶启发(1968~),男,四川省苍溪县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第五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