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团
组织的灵魂就是人性。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融进了人性的关怀就有了生命。当我们的教育不断指向个体向上向善的目标,每个孩子就进入了教育的系统,处处有组织的关怀、支持和引领。
一所学校就是一个组织,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就是一个组织……如果把这类组织比作一定量的溶剂,在一定的教育温度和作用力下,孩子溶入其间的最大量就是溶解度。溶解度越高,孩子对学校的安全感越强,对校园学习生活满意度越高,自我的认可度也越高,反之则越弱。
孩子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他找不到组织、组织又找不到他。个体对外界的无关联性越发明显,他的举动与心思就越容易脱轨。组织之于个体的教育力量,极为微妙,常常我们一对一的说教或影响远远不及组织带来的影响有效。一个孩子在家里不听话,或者在零零散散的自由组织内常常见到矛盾冲突,一时半刻还不可调和,可一到学校、一进班级,往往判若两人,个中的奥妙就在于组织起着镜子与尺子的作用。组织内每个人都有映照,有比较就有掂量,每个人都会比较、注重个人分量,很需要别人在意他。
那是不是班级存在、学校存在,组织就自然存在?并非如此,组织是一种文化,需要组织者积极营建和时间的积淀。我们要把个体放到群体中来,把群体上升为组织文化。对孩子教育应少点纯粹的“一对一”,即针对孩子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教育。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要”与“不要”,无法让学生信服,教育效果自然也就一般。
把个体融入组织,学校才有学校的价值,班级才有班级的价值,团隊才有团队的价值。组织的功能没有发挥,“居家求学”将不是个别人的另类做法。之所以学校能够长期存在,其价值更多的来自于组织,来自于组织的社会性。其实,只有组织的存在,才有个体的真正存在,离开了组织,个体有时候什么都不是。很多人高喊“为了每一个孩子”,可常常难以着力。那么组织在哪里?我们又将如何营建?我尝试从以下两个门径切入——显性组织与隐性组织。
显性组织,先让人想到的是机构,比如校长室、德育处、教务处等,与孩子保持最紧密的机构是大队部和班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知机构是怎么回事,想感知组织的存在只有通过活动的组织。这些组织主要表现在课程、课堂、课外三个方面。
“课程组织”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国家三级课程的基础上,浙江省提出了“二级课程”——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直接锁定“选择性”,也就是只有经过每个孩子自主选择的课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拓展性课程。从校本式的放权到选择性的拓展,显示出组织的个体关照。2016年秋季,杭州市娃哈哈小学每个周二下午整整半天都在体验“左右脑课程”——学生半天选两门课程,一个左脑,一个右脑,和谐开发心智。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创生“大境脉课程”——让不同学段或具备不同兴趣的孩子走近大学城各个场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能这些做法远远不及北京十一学校打破行政班来得震撼,但作为小学能突破思想与资源的藩篱,为每个活生生的个体实施准私人订制,足以让人欣慰。
课堂教学组织历来强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个别辅导……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曾有一句流行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我们暂且不论这个行为如何做更有效,就语言的指向来看,我们读到的是教师对个体的尊重。试图做到不要让孩子充当课堂的陪客,就得考虑到每个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机会。有次听一位教龄满10年的骨干教师上课,她教学很娴熟,能在同个时段做好几件事。比如,请学生答题的同时,她还能环顾四周,操作PPT,上台给表现好的小组加星……统揽全局没问题,但她却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一种教育的契机——站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与教师有眼神交流的机会。缺少面对面互动的课堂是一种残缺。
学生在课外更多地是通过活动体验组织。实施主题晨会班级承办制,确保每个学期让每个孩子都能登台亮相;开办“泉川星秀场”,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小小的民间舞台上表现自我;设立“双胞胎文化节”,让每个孩子和自己最亲密的同伴过上一天同样的生活。即使是天天出现的大课间跑操活动,只要善于组织,我们也能让每个孩子走进组织——给出一个方阵做徒手操,或者在原地做素质操等,这样一来就不会让不适宜跑步的孩子在一旁徒手观望,也不会让偷懒的孩子以病搪塞,养成惰性。
隐性组织则要发挥校园内静态的物象文化的功能。环境文化,功能的体现在于熏陶——潜移默化,教育者要有意而为之。杭州娃哈哈小学每个楼层都摆着一台钢琴,仿佛它是死的,却活了,因为孩子们随时可以弹奏。校园的空地上随处画几种学生活动的图案,如“跳大人”“跳飞行棋”“斗鸡”“打野鸭”等,一到课间孩子们就自动结伴而来,欢快游戏。如果我们有意地把学校的行为规范融到游戏图里,如“光盘进一格”“上下楼梯靠右走进两格”“迟到退一格”……如此一来,游戏与教育合二为一,这就是组织的功效体现,不过它是隐性的。还有,那墙壁上挂满孩子们的各类作品,不也是“教育者”吗?让孩子的作品来教育孩子,让身边的人来带动身边的人。组织的教育功能在悄然发生。学校有很多资源,摆得好,无须多少话语,就能带出孩子的自然率真与美好。
组织的灵魂就是人性。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融进了人性的关怀就有了生命。当我们的教育不断指向个体向上向善的目标,每个孩子就进入了教育的系统,处处有组织的关怀、支持和引领。此时谈教育情怀似乎更为贴切,因为蕴含每颗种子的教育方配得上“情怀”二字。
责任编辑︱赵 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