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摘 要] 课堂提问是高中数学教师实施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教师更是将其作為数学教学环节的关键链接.本文充分联系教学实践,对当前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对策展开积极探讨.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问题;改进策略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为常见的教学行为,它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供的一种教学提示,或是为引导学生探索而实施的一种刺激,或是指导学生怎样做和如何做的一种指示.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时不可或缺的手段,很多教师更是将课堂提问作为数学教学环节的关键链接. 然而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提问还存在很多问题,提问的质量亟待改进.
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 问题设计过于封闭,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我们的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要积极变革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然而在传统教学经验的束缚下,教师在实践中曲解了课改理念的本质内涵,将频繁提问视为师生互动活跃的表现,将提出问题次数的多少视作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标准,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提问方式完全忽视了问题对学生的启发意义,也失去对学生主动性的尊重,这严重违背了教育的人性化,是对课改理念机械而僵化的解读.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正余弦函数诱导公式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展开互动,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借助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你能来对哪些问题进行解决?(2)什么是诱导公式?它适用于哪些问题的解决?(3)α与α±π、α±2π的三角函数之间存在哪些关系?这些关系如何来进行推导?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使用价值?这一系列问题貌似为学生的逐步认识搭建出螺旋上升的阶梯,但是过于频繁的提问反而干扰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而且很多问题单刀直入,压缩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现问题、并展开自主探索,这样的提问方式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只能被动着遵循教师的思路来搭建认识.
2. 问题提出过于仓促,没有关注学生思维过程
要让问题提出起到实效,教师要在课堂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如果相应的时间不够充分,问题提出过分仓促,那会严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知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时,有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若已知tanα=2,求4cosα+-7sinα的值.对于初次接触同角三角函数相互关系的学生而言,这一问题的处理具有很大难度,需要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 但是当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初步的解决思路时,教师却急不可耐地讲解如何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求解. 这样的处理只会压抑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无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无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难道教师讲解习题的目的仅仅只是向学生炫耀一下难题巧解的高超技能吗?显然不是,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问题提出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让问题真正发挥启发思维、提升能力的功效.
3. 问题设置经验化,与学生的心理需要脱节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务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需求,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刺激,从而让学生以最佳姿态投入数学问题的探索之中.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积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单纯地从自身经验出发,设置求新求异的问题,以至于某些问题完全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背景相脱节,学生对此毫无感触,当然也就无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的过程中,教师以古希腊神话为情境设计问题: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擅长跑步的英雄,某一次他与乌龟进行赛跑,考虑到他的速度能够达到乌龟速度的十倍,因此为了公平起见,他让乌龟先跑十千米,再开始追赶. 当他追到十千米时,乌龟又向前运动了一千米,当他再向前追一千米时,乌龟又向前移动了0.1千米,请问阿喀琉斯是否可以追上乌龟?客观地讲,这个问题确实富有趣味性,但是难度较大,而且教师的问题提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因此严重偏离学生的认知需求,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做好学情分析,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从而让问题真正发挥实效.
高中数学提出问题的优化策略
结合上述问题提出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关键还是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师授课过程“卖关子”的需要,而是为了更加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 基于上述目的,笔者认为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凸显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有效提问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深刻解构教材,同时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基础,多方整合问题素材,可引经据典,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化认知冲突,从而为学生营造充满矛盾元素的问题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进而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之中.
例如,在引导学生研究“逻辑推理”时,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来创设情境,实现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取火柴游戏. 游戏这样来进行:两个同学在一堆火柴中轮流取走一定数目的火柴,每次取火柴的根数受不同的游戏规则限制,拿走最后一根火柴的人能够获胜,游戏规则:(1)若限定每次至少拿一根,最多可以拿三根,先取的人如何确保获胜?(2)如果每次只能拿一根或四根,先取的人如何确保获胜?(3)每次都拿不连续的数目,比如1、3、5等,先取的人如何确保获胜?通过游戏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问题的研究过程之中.
2. 有效实现以问引问,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质疑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探索过程,从而以问题为引子,激活学生的质疑意识,诱导他们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索.
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关注圆与直线的三类关系——相割、相切、相离,并让学生自主探索对应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圆与直线应该呈现为怎样的状态.然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图形来表示位置关系还比较直观,但是如果采用方程该如何处理呢?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两个方程:3x+y-6=0和x2+y2-2y-4=0,由学生来判断二者图形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形成问题:如何从方程的角度来分析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之后,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他们也因此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3. 重视问题梯度化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知
高中数学的教学强调思维和方法的灵活切换,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灵活地提出问题.但是问题的提出也要呈现出梯度化设计,这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也可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条理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可以设计梯度性的问题来组织学生逐步探索. 教师先提出问题:“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些多边形的对角线各是多少条?其条数的增长规律是怎样的?”学生通过画图形成答案;教师继续提问:“将多边形各个顶点与其不相邻的顶点连起来,对应的对角线条数又有怎样的规律?”通过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学生由画图到分析,再由归纳到猜想,最终通过检验形成结论,有关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和操作程序慢慢被学生所接受.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实施以问引问的策略,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性,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提升问题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和发展的独立性,这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