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骈俪艺术新探

2017-11-20 05:4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战国策对偶

何 凌 风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

《战国策》骈俪艺术新探

何 凌 风

(宜春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战国策》骈词俪句的出色运用,历来为人们所欣赏。其艺术之精,水平之高,“史”无前例,并对其后骈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对其全书骈语艺术所进行的专项研究,不禁让人有遗珠之叹。为此,通过全面而具体的实证研究,更深入地推进对《战国策》骈俪艺术的探索,对于人们切实地感悟其精粹的语言艺术,透彻地考量其对骈偶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战国策》;骈俪艺术;语言风格;修辞美

就语言特色而言,《战国策》“常用排偶句法,夸张其词”[1]57,其骈词俪句的出色运用,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这一点在先秦五史中显得尤其突出。然而,就偶对数量来看,其总数在先秦五史中却并不是最多的。五部史籍偶对量按多少排序依次为:《左传》1321对,《战国策》1204对,《国语》1137对,《春秋》502对,《尚书》429对。而就绝对数量而论,在五史中,《战国策》的偶句和偶字数量却是名列前茅的。其偶句、偶字总量分别为2179句、10851字。其他四史按数量多少排序则依次为:《左传》偶句数2175句、偶字数8943字;《国语》偶句数1669句、偶字数7809字;《尚书》偶句数1136句、偶字数4783字;《春秋》偶句数662句、偶字数1508字。此外,在对偶使用的覆盖面上,《战国策》则显得较窄,全书共有一半篇章未使用偶语,比例高达50%(247篇/494篇)。其他四史则依次是:《春秋》为54.51%(133篇/244篇);《左传》为30.98%(79篇/255篇);《国语》为29.34%(71篇/242篇);《尚书》为10.35%(6篇/58篇)。由此可知,《战国策》中对偶的运用相对较为集中,更有大量集中于少数篇章的情况,如《苏秦始将连横》[2]18共有对偶57对,偶字骈化率达43%(435字/1020字);《武灵王平昼闲居》[2]167共有对偶68对,偶字骈化率达39%(719字/1852字)。其偶字骈化率已接近被尊为“骈体之祖”[3]146的《谏逐客书》,李斯该文的骈化率为49%(346字/706字),而对偶总数则仅为42对,篇幅也较前两者要小得多。不言而喻,《战国策》的不少作者于对偶的运用是较为自觉而热衷的。其艺术之精,水平之高,“史”无前例,并对其后骈语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品类繁多,演绎诸多范式

后世骈语的诸多范式有许多都是在先秦时期创制的[4]35-36。作为“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3]85的《战国策》,其对偶的运用呈现出品类繁多、艺术精湛的特点,为后世演绎了骈词俪句的诸多范式,足资借鉴。

(一)句类巧对型

1.齐言单对。此为单层结构之句子构成的偶对。例如:

2.齐言复对。在一个语义整体内,双层结构之字数相同的句子两两相对。例如: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2]123

3.杂言复对。这是由参差不齐的句子组成的骈对格式。它有三种组合方式:

(1)偶言复对。在相对的两组联语中,各联之分句为字数不等的偶字句。例如:

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2]104

(2)奇言复对。即在相对的两组联语中,各联之分句为字数不等的奇字句。例如:

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2]225

(3)奇偶复对。即以奇字句、偶字句混合组对的偶格。例如: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2]18

4.平行对。语义分量相仿、语序不分先后的偶对。例如: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3]90

5.假平行对。整体结构大致相对,而句中成分不尽相对的俪语。例如:

6.钩句对。刻意在上下联中不同位置上使用相同的字(词),同声错位相应,意脉络绎勾连,促成着意强调、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例如:

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2]178

7.衔句对。前一复句之尾句与后一复句之首句错位相对,使得语势更为贯通。例如: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2]50

(二)字类巧对型

1.异字对。骈语中相对字(词)个个不同的偶格。例如: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2]23

2.同字对。在俪句中,有意以同字反复相对,使偶对产生同声、同位相应的强调效果。例如: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2]42

3.玉环对。上下联中头字、末字各自相同且与他句异字相对,生发首尾回环、前后呼应之趣。例如:

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2]47

4.掉字对。同一字(词)在一个句子中重复出现,并和对句同位异字相对,以取得突出、强调之效。例如:

故贤人观时而不观于时,制兵而不制于兵。[2]172

5.转品对。通过活用,改变字(词)词性而求对的俪辞。例如: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2]21

阴:北,北有;阳:南,南有。

6.篏名对。将专有名词篏入对句的偶格。例如:

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3]142

7.假借对。假借字(词)他义以求对的骈语。例如:

且弃南阳,断右壤,存济北,计必为之。[2]107

南阳:齐国南阳。此处“南”借为方位名词,以对右壤(指齐国平陆)之“右”。

8.押韵对。以作诗之合辙押韵手法组对,增加骈句韵味。例如:

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3]101-102

“大”“诈”同属“祃”韵。

9.衔字对。形同而义异的字在偶句中连续使用,同字相衔却处在不同的句法位置,以此扩大语句容量。例如:

或谓魏王曰:“弃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弃之之易也。”[2]247

(三)句义巧对型

1.正对。骈对所表达的内容或相似、或互补,相映成趣。例如:

夫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2]174

2.反对。对句所述内容或相反或相对,相辅相存。例如:

时贱而买,虽贵已贱矣;时贵而卖,虽贱已贵矣。[2]188

3.串对。语义相衔,前后相承,紧密结为一个整体的偶对。例如:

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2]54

4.层递对。语句依次贯串,语势逐层递增(或递减)的联语。例如:

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2]234

5.总分对。在表意上,前总论而后分述的骈语。例如:

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2]61

(四)字、声巧对型

1.工对。巧合名词分类范畴、以其同一小类而对的骈辞。例如:

“东”“北”同属方位门;“海”“河”同属地理门。

2.宽对。骈对中之名词只在词性上大类相对而已。例如: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2]77

前者为工对(“竽”“瑟”与“筑”“琴”同属器物门,同类而对);后者为宽对:器物门(“筑”“琴”)与鸟兽虫鱼门(“鸡”“犬”)异类而对。

3.邻对。偶语中相对之名词分属相邻门类,属对较工。例如:

“尘埃”(地理门)与“霜露”(天文门)邻类相对;“霜露”(天文门)与“漳河”(地理门)邻类相对。

4.全平全仄对。上联和下联或为全平声或为全仄声,两句平仄异对。例如:

(五)词类巧对型

1.实名对。骈句全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等实字(词)组成。例如: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2]304

2.虚名对。骈句由非名词、非名词性词组等虚字(词)组成。例如:

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2]228

3.互成对。以并列词组两两对举的骈语。例如:

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2]293

4.对反对。在偶句之中间隔使用相对或相反的字(词)的格式。例如:

是赵存而我亡也,赵安而我危也。[2]223

5.叠字对。同字重叠而对的偶格。例如:

夫报报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2]138

(六)兼格巧对型

1.兴起对。先咏他物以带出本体的骈偶。例如:

语曰:“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2]102

2.喻结对*喻:比喻;结:结撰、缔结。。取物为喻以叙说本体的骈对。例如:

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2]204

象:象牙;武夫:即珷玞,一种美石。

3.事类对。应用典籍故实以表情达意的俪辞。例如:

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2]298

4.长偶对。由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对句组合的排偶。例如:

秦之有燕而伐赵,有赵而伐燕;有梁而伐赵,有赵而伐梁;有楚而伐韩,有韩而伐楚。[2]160

5.回文对。利用词句回环,使其互对成文,反复叙说,增强感染力。例如:

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2]43

6.联珠对。骈语中出句的尾字与对句的首字以同字相衔,首尾蝉联,上传下接,使语气贯通,形成有机联系。例如:

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2]22

7.借代对。借用与本体有密切关联度的人或事物取而代之,以突出本体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例如:

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2]56

(七)结构巧对型

1.错位对。前一复句之尾句与后一复句之首句偶然组合,再与下一个同样的组合错位相对,构成畸形的对偶,生发一种奇情异趣。例如: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2]22

2.错综对。句中成分被有意颠倒,正常语序被打乱,形成不同于常规语法的偶对格式。例如:

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2]165

3.隔句对。骈语同位间隔相对,匹配成双。例如: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巨防,何足以为塞?”[2]288

4.当句对。偶中有对,对外有偶,形式上显得更为工整,表现力也更加充实和丰富。例如:

士闻战则输私财而富军市,输饮食而待死士,令折辕而饮之,杀牛而觞士,则是路君之道也。[2]103

5.总排对。此为句子成分内部的偶对。例如:

(1)主语对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2]20

(2)谓语对

君之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2]50

(3)宾语对

故寡人以子之知虑为辩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难、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2]171

(4)定语对

(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2]199

(5)状语对

以[大王之贤,士兵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2]18

(6)补语对

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2]247

(八)形式巧对型

1.包孕对。是为双重对偶:即复句与复句相对,复句中之分句亦相对。例如:

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3]225

2.参差对。句子长短不齐,只有部分相对。例如:

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3]292

3.引言对。是为人物言谈中之对偶。

“国孰与之治?”曰:“不如。”“相孰与之贤?”曰:“不如。”“将孰与之武?”曰:“不如。”[2]66

4.扇面对。由内而外逐层相对的特殊偶格。例如:

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2]166

5.共生对。两组骈对互相借句,两相依存而共生“双活”。例如:

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2]163

此处“舜无咫尺之地”句或属于前一单句对或属于后一隔句对,两相照顾成全。

6.衍生对。依托相邻偶对而衍生的骈对。例如:

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2]299

此处后一单句对从前一隔句对借句而成为长偶对。

二、佳构良多,呈现诸多范例

《战国策》之骈辞俪句,其品类之繁、艺术之精,于先秦历史散文都是空前的。它的广泛而出色的运用,使这部享有“文辞之最”[5]81(王觉《题战国策》赞语)美誉的史书,在叙事,尤其在记言上增强了文章的魅力和语言的力量,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一)词锋因而更为犀利

《苏秦始将连横》为《战国策》中名篇,精详记述了战国策士的代表人物苏秦连横不成、转而合纵的经过。其中前半部分是写苏秦最初向秦惠王献连横之策,煽动秦王以战争手段吞并六国。当秦王以实力不强、准备不足予以拒绝时,苏秦并不甘心,而且使用带有刺激性的言辞进一步撺掇对方,最后竟至于进行斥责,企图以激怒秦王来使其接受自己的计策:

……夫徙处而攻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述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2]19

此间骈语由疏而密,由简而繁,让人感受到论者之语气由缓而急、由弱而强。同时,三字长偶的运用,语势节奏的加重加快,也使人无可闪躲地感受到苏秦那犀利的词锋以及咄咄逼人的气势。

(二)词色因而更为雍容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表现的是“以民为本”的主题,通篇以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来展开议论,被古人誉为“奇绝之文”[6]731(清代金圣叹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何为至今不杀乎?”[2]98-99

赵威后首先以一组长偶、三个问句暗寓治国理政须“以民为本”的观点;受到齐使者诘问后,又以一个反问隔句对论证观点的毋庸置疑。接着,赵威后又就齐王对四个人物的处置方式提出了异议,同时基本以对句刻画了他们的“为人”(唯“北宫婴儿子”未配用,而是相应在随后的概述中骈俪其词,使行文节奏产生变化),如此正反对比地申述了不“以民为本”则无从“王齐国、子万民”的道理。文章亦骈亦散,一张一弛;骈散相谐,松紧自如,生动地再现了赵威后理气充足、侃侃而谈的词吐,口吻生花、雍容不迫的词色。

(三)词气因而更为充沛

赵武灵王(雍)是战国中期赵国国君。有感于赵国的衰落,他决心在动荡的时局中复兴国家。为尽快扭转军事上的劣势,造就一个雄踞列强的赵国,赵雍毅然决定推行“胡服骑射”(让国人弃穿祖传的宽袍大袖而改穿胡人的短装服饰,以像游牧部族那样在战场上轻便灵活;并学习骑马射箭,以改变传统的车战之法),但其改革面临着非常大的阻力与困难,其中朝臣意见不一就是最大的干扰之一,而争取长辈赵成(叔父)的支持,无疑是赵武灵王的一个极重要的策略。其实,赵成当初并不赞同改革。他表态说:“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2]168赵成的辩说分两层,大致是由两组排比携对偶及一组单句对组成。两组排比借助提示语“之”字,同声相应,前后粘连,一气贯注,蝉联而下,犹顺水推舟,气势充沛,磅礴畅达。

(四)词彩因而更为富艳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立足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民俗改革,而这却受到了来自拘守祖宗旧俗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在反驳赵造的异议时: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三王,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然则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邹、鲁无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吴、越无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谓服,便事之谓教,进退之谓节,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非所以论贤者也。[2]170

“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文心雕龙·事类》)。为了增强辩说的分量和辩驳的力道,赵武灵王使用了大量隶事对骈俪其语、绚烂其词、含蓄其义,“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7]144(刘永济语),借助古人古事与骈辞丽句,委婉地表达了论者的意旨,优美地展现了语言的魅力,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审美视野。

(五)词情因而更为浓郁

面对强秦的威胁,有人劝“郑王”(即韩王)效法当年韩国朝魏以弊魏之故事,以期“尊秦以定韩”。其辞曰:

“昭釐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贤士也;韩与魏,敌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釐侯执珪而见梁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申不害之计事,曰:‘我执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韩,必外靡于天下矣,是魏弊矣。诸侯恶魏,必事韩,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人之上也(‘而’借为代词‘尔’,以对“我”)。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昭釐侯听(其)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虑事而言之,忠臣也。今之韩,弱于始之韩;(而)今之秦,强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2]273~274

说辞中有六对俪辞,起到了凝聚文义、典雅其词、协调节奏的作用。尤其是其中三组骈语粘对以叹词“也”字,其成对而重复的出现,提示并强调了游说主旨,渲染了肯定和感叹的语气,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词情更为浓郁感人。

(六)词致因而更为典雅

一秦客卿游说于穰侯(即秦相魏冉),声称“攻齐之于陶(魏冉封地)也,存亡之机也”,并进一步谋划道:

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今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仇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2]38-39

说客向穰侯献计,意欲借刀杀人,让魏冉坐收渔人之利。其授意的说词:诱人以利害之际,劝人以存亡之虞;或以长偶助之以气势,或以单对辅之以思辩;论述精警周详,音节和谐流畅;既具造型齐整的装饰美又兼简洁婉丽的修辞美,使行文中萃集的这一偶对群于全篇皆散于此独骈中,词致显得尤为典雅。

(七)词令因而更为形象

善于引类譬喻,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是为《战国策》说辞的一大特色。在《庄辛谓楚襄王》中,庄辛的说辞就成功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自小及大,从物到人,由远而近,渐次揭示主题,锋芒最终直刺向讽谏对象楚襄王身上。尤其是文中塑造了蜻蛉、黄雀、黄鹄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论者娓娓而谈,层层翻进,展示了一幕幕“居安忘危、逸乐丧生”而令人叹惋的悲剧。例如:

这里对黄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中以两个异字单句对写其游栖自得、摄食自如的悠然模样,让人欢心;继之写猎人的企图,其中以一个同字单句对写其捕杀用具,使人揪心;接着写黄鹄的被害,以一个三字长偶对写其毙命惨状,令人痛心;最后表达对黄鹄的伤悼,以一个同字反对写其安生惨死,叫人寒心。几组短节奏偶语散置文中,使行文更为形象贴切,生动流畅,微婉尽意,音声铿锵,富有诗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感。

《战国策》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成为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巅峰。其文风辩丽横肆,其词彩雄隽华赡,历来受人推崇。而其富艳华彩,形象生动,“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3]85,显而易见,作为作者酌奇玩华、铺采摛文的重要修辞手法,骈词俪句对《战国策》总体语言风格的形成产生了不容低估的影响。同时,《战国策》对偶广泛而成功的运用,无疑对汉赋骈化体制的生成,对史传文学骈偶传统的形成,对中华民族尚偶心理的养成等都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迄今为止,尚未出现对其全书骈语艺术所进行的专项研究,不禁让人有遗珠之叹。为此,通过全面而具体的实证研究,更深入地推进对《战国策》骈偶艺术的探索,这对于人们切实地感悟其精粹的语言艺术,透彻地考量其对骈偶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无疑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1] 十三所高校.中国文学史(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2] 李维琦.国语 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5.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何凌风.《左传》对偶艺术之实证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37.

[5]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王洪.先秦散文精华分卷[M].北京:朝华出版社,1991.

[7] 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贺晴】

AnEmpiricalStudyofArtofParallelismsinStrategiesoftheWarringStates

HE Ling-f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Journalism,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6000, China)

StrategiesoftheWarringStates, the collection of strategies and remarks made by touring scholar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irst compiled by Liu Xia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later revised and expanded by Zeng Go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 great book belonging to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al prose writings, (whose authors have a strong tendency in using antithetical parallelisms), which has a favorable influence on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hythmical prose writings (Pianwen). However, peopl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art of parallelisms in Strategi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By making use of such methods as statist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illustr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clear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antithetical parallelisms, a very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 successfully used inStrategiesoftheWarringStateswith a view to objectively showing its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hythmical prose writings (Pianwen), to offer a practical help for the study of antithetical parallelisms in this great book, and to effectively appreciate its language styles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StrategiesoftheWarringStates; art of parallelisms; linguistic styles; rhetorical beauty

I206

A

1009-5128(2017)19-0058-07

2017-06-09

何凌风(1960—),男,江西会昌人,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史传文学修辞研究。

猜你喜欢
战国策对偶
南辕北辙
对偶τ-Rickart模
Hilbert空间中广义框架的Q-(近似)对偶
高枕无忧
R2上对偶Minkowski问题的可解性
对偶延迟更新风险模型的占位时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配之以对偶 赋之以精魂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战国策》所见邯郸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