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翠,叶 俊
(黄冈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愉快教学法在《旅游地理学》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陈 翠,叶 俊
(黄冈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基于愉快教学法,通过猜、画、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旅游地理学》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参与实践,教学效果成效明显,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旅游地理学;愉快教学法;课堂参与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旅游地理学》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等特点。
为适应旅游业高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必须改革与创新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2]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指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受“乐之者”启示,对《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做了探索与实践。
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或快乐教学,它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各种愉快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与学任务的一种方法。[3]国内学者较早注重“快乐”因素在中小幼课堂中的应用,创造了不少教学方法。笔者以“愉快教学”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上搜索到2348篇期刊论文,其中以中小幼教育为研究对象占到73.1%,而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只占到8.6%(202篇),这202篇文献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哲学与艺术等专业研究,如对文学、美术、英语、思政等专业的愉快教学法研究。其实大学生对新知识获取如同幼小学生具备同样的求奇求新的心理,故愉快教学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是社会科学类专业,采用适于大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课时紧,信息量大,而学生接受新信息的容量有限,一旦超出容量,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的、双向的、探索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现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4]创新《旅游地理学》教学模式,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立足《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现状,针对文科生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等特征,受愉快教学法启示,探索多样化的课堂参与形式,以期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总体样本,由于《旅游地理学》在本院只有一个开课班级,无法实现横向静态参照,故以该院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2013级《旅游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评价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2012级)及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2013级)。通过观察法、比较研究法对两届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二)探索实践 1.开展课前预热活动,发掘学生兴趣点。笔者连续三年担任《旅游地理学》教学,发现学生难以进入课堂状态,即便进入状态,也是沉闷听课、互动性不强。为了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发现学生兴趣点,调动课堂积极性,笔者在2012级《旅游地理学》课堂上,每次安排了5分钟左右的课前预热活动,具体形式见表1。
表1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课前预热形式
通过对《旅游地理学》课前预热活动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
从结果来看,课堂氛围由不活跃变为“半活跃”。之前《旅游地理学》课堂呈现学生难以进入课堂状态、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自安排课前预热活动后,学生能立即进入上课状态,期待课前预热活动,并且这种高涨的热情能持续到开讲后10-15分钟,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产生明显的积极效果。但对于后半节课由于学生兴奋期已过,教学内容的枯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使学生又恢复到鸦雀无声的如初状态。
从途径上,学生偏好多感官运用。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学生早已厌倦了单向灌输和反复说教的教学模式,他们通过作画、手势、游戏、音乐、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使眼、耳、口、肢体等多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从表现形式上,学生注重自我展示。前两组课前预热由于新鲜感对学生产生极大兴趣,第三组便开始出现疲软和应付迹象,于是规定第四组开始将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课堂展示,学生都认真地将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镜头前,甚至“真人演绎情景剧”组都配套专业服装;为了更好地展现活动成果,多组在原本电子相册的基础上呈现视频,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眼球。可见学生注重形式多样的自我展示。
从课前预热活动中,笔者改变了学生难以进入课堂状态的局面,并发掘了学生兴趣点,对课堂效果提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对课堂效果起着关键作用,但教学方式方法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浮夸与教材脱离,一定要将教师、学生与教材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具备持久吸引力。
2.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快乐”为理念,受旅游管理2012级学生课前预热启发,笔者沿用2012级《旅游地理学》(第三版 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教材,将教学内容实现横向延伸和纵向跨越,设计成7大教学项目,并在2013级《旅游地理学》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具体见表2。
(三)教学效果评价
1.考试成绩
(1)数据来源。考试成绩数据来源于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2012级)及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2013级)《旅游地理学》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黄冈师范学院以综合达标度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达标度A(A=∑(ai*bi)/ ∑ai*100%)是根据各题的教学目标(知识系数)加权平均得来,其中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对应的知识系数(权重)分别为1、4、3、2、7、8。
(2)考试情况统计分析(见表3)
2.教学评价
(1)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数据源于黄冈师范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该数据反映连续两年《旅游地理学》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评价数据近200条。
(2)评价项目。本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评价主体涉及校领导及中层干部(A1)、校督导(A2)、院系领导(A3)、同行教师(A4)及学生(A5);评价项目包含教学态度(B1)、教学内容(B2)、教学方法与手段(B3)、语言表达(B4)、课件(板书)设计(B5)五个方面,满分100分,其中B1、B2、B3、B4、B5分别占20分、30分、30分、10分、10分。具体分值见表4。
3.效果分析。通过分析连续两年《旅游地理学》课程学生考试成绩及教学质量评价,反映了基于愉快教学法的课堂参与方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其中表3反映了旅游管理2012、2013级学生对《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掌握情况;表4反映多评价主体对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2012、2013级学生的《旅游地理学》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中,校领导及中层干部主要监控教学秩序及教师教态,校督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院系领导主要排查教学问题及提高日常管理,同行教师以教学交流为目的,学生以课堂满意度为目的。[5]尽管授课对象发生变化,但本院招生分数线跨年浮动不大,加之授课教师及评价主体的标准一致,故可将2012级《旅游地理学》教学评价视为静态参照。通过对比分析可知:
一是综合评价。从考试成绩分析来看,统计两届学生《旅游地理学》的平均分及课程综合达标度,显示旅游管理2012级与2013级平均分分别为66.36、74.91,综合达标度分别为65.69%和75.57%,学生整体掌握情况由一般变为良,表明实施愉快教学法,学生整体成绩得到提高;从教学质量评价来看,校领导及中层干部、校督导、院系领导、同行教师及学生分别对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教学评价等级为良好、中等、良好、良好和中等,其中最高为86分,最低为76分;他们对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教学评价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良好、优秀、优秀,其中最高为93分,最低为88分。总体评价由2中等3良好变为2良好3优秀,表明《旅游地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得到多方认可。
表2 《旅游地理学》教学方法设计
表3 《旅游地理学》考试情况统计分析表百分比%
注:1.综合达标度A分优(A≥85%)、良(85%>A≥75%)、一般(75%>A≥60%)、差(A<60%)四个等级;
2.平均得分率差值平均数为平均得分率差值求和的平均数。
表4 《旅游地理学》教学质量评价表
注:1.评价项目分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2.综合平均得分反映评估等级,分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一般(60-69分),差(59分一下)五个等级;3.差值平均数为各主体对评价项目平均得分差值求和的平均数。
二是差异分析。从考试成绩分析来看,统计平均得分率bi的差值平均数(9.87%)可知, 学生平均得分率同比增长9.87%,其中以知识(18.19%)和应用(16.5%)类题目教学目标的变化最为明显,表明实施愉快教学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教学质量评价来看,统计综合均值及评价项目的差值平均数可知,综合均值的差值平均数为9.2分,表明多主体对《旅游地理学》的评价给分同比增长9.2;而评价项目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差值平均数最大(5.6),教学态度差值平均数最小(0.4),表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影响多主体好评的最主要原因,其中以校督导和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敏感度最高(均为7分),表明学生对基于愉快教学法的课堂参与方式,在《旅游地理学》课堂上运用满意度极高,校督导由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固化,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认可度也极高。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笔者基于愉快教学法,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探索多样化的课堂参与方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局限性有: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方面,本研究以挖掘黄冈师范学院旅游管理2012级学生兴趣点为启示,在2013级《旅游地理学》课堂上巧妙运用,是将这两届学生视为大样本,强化了学生的共性而弱化了其个性;第二,教学评价方面,由于教学效果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子处于动态变化难以控制,本研究除将教学方法与手段作为控制变量外,授课班级也发生变化,学生评教可能会有微小误差;第三,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基于愉快教学法的课堂参与形式,在《旅游地理学》课堂上的运用,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才能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好的参考。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2]付昆.高校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259-259.
[3]宋晓颖.人文视角下的高校愉快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33-34.
[4]孙清武,左干军.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模式试探[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5)74-78.
[5]崔学文,秦春波.对高校多元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2(1)128-129.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2
A
1003-8078(2017)05-0027-04
2017-03-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7.05.07
陈翠(1986-),女,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叶俊(1981-),女,湖北鄂州人,副教授,硕士。
黄冈师范学院院校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fg201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