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山东新工业

2017-11-18 08:39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能山东工业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打造山东新工业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为实现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指明了方向。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经信系统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职责,必须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围绕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一个中心,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两个引擎驱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要素为抓手,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发展,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四提”目标,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品牌价值高、发展后劲足、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新工业。

一、传统产业是打造山东新工业不可动摇的基础和根本,要瞄准提质效这个主攻方向,推动传统动能增添新活力

传统产业主要指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重点包括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行业,是工业化进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近年来,按照“敲开核桃、一业一策”的思路,先后出台实施了《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鲁政办发〔2013〕37号)、《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鲁政办发〔2015〕13号)和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七大传统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618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8万亿元,利润7639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3%和88.4%。7个行业中有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万亿元,均居全国前列。其中,化工、建材、医药3个行业分别达到2.98万亿元、6588亿元和460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轻工、机械、纺织3个行业分别达到3.37万亿元、2.78万亿元和1.3万亿元,均居全国第2位;冶金行业达到1.25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同时,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还不够大、步伐还不够快,突出表现在质量效益不够高。2016年,我省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7%,高于广东、浙江各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76%,分别低于广东、江苏0.54个、0.91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是我省长期积累的基础和优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智慧化”,促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焕发新动能,提升质效水平。当前,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1+22”转型升级方案和《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7〕1号),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壮大支柱产业竞争实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激发动力活力,提升质量效益。做好加法,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新一轮技术改造为抓手,围绕技术改造与先进技术、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市场需求、财税贡献、绿色发展的“六个对接”,用三年时间对全省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快推动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转变,做强“微笑曲线”两端,促进产品结构由原材料产品向制成品转变,由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减法,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持续推动钢铁、煤炭去产能,坚决取缔地条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目标,腾出空间招引“俊鸟”“靓鸟”,发展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增加产出效益。大力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坚决关停整顿隐患企业,严控项目源头,统筹规划高端石化基地和高标准化工园区,推进企业进区入园。做好乘法,持续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台作用,着力突破制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开展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推动威高集团申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服装设计品牌国家平台和智能印染专业化平台建设。做好除法,加快绿色循环发展。认真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加强节能目标考核,确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目标。拓展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二、新兴产业是打造山东新工业的重要支撑,要瞄准提规模这个主攻方向,加快实现工业供给能力新提升

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新兴产业一方面来源于新技术的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衍生出新兴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新动能的蓬勃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培育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为孕育发展更高层次的新动能打下了坚实基础。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3.75%;轨道交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首位,智能制造装备、海工装备、高档仪器设备等行业居全国第2位;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235亿元,占全国的22.6%;高端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以上企业738家,产值达到4500亿元,居全国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虽然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仍然较小,尚无法形成对新动能的有效支撑。201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400.81亿元,比江苏少15724.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左右。比如,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第3位,但与排名前两位的广东、江苏差距依然较大;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万亿元,分别比广东、江苏少2.7万亿元、1.3万亿元,仅占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的7.03%,远低于我省工业在全国的占比(13%);高附加值的集成电路产量仅相当于江苏的1.71%、广东的2.69%。

当前,要坚持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成为新动能的有力支撑,全面提升工业供给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7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7大产业为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先导性产业、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培育壮大特色新兴产业。释放“互联网+”的力量,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等有技术优势、产业基础的新兴产业,支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关键装备创新应用,推动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壮大规模。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紧盯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发展虚拟现实、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发展智慧产业。把精英和草根、线上和线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融合起来,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智慧能源、智慧物流等产业,建设双创基地、众创空间,汇成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着力营造“双创”良好氛围,调动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让创业成为社会的新时尚,成为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完善提升创业服务、孵化能力,支持各地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各类园区、开发区等培育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

三、跨界融合是打造山东新工业的重要突破口,要瞄准提潜能这个主攻方向,逐步形成融合发展新优势

随着产业经济的积累增长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以过去难以预料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创造新动能带来了无限可能。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产业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积蓄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后发优势的重要一环。我省产业基础雄厚、体系完备,为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土壤,产业跨界融合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持续加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向产业链前后两端延伸,由单纯的加工环节向流通、研发、服务等环节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产业智慧化的重要途径,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93,居全国第5位;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制造装备企业2300余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打造了一批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无人生产线。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融合,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不仅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跃升,而且促进了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军民融合增长潜力逐渐释放,初步形成了涵盖航空航天、船舶、核电、电子信息、特种车辆、新材料、新医药、军用食品、被服等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产城融合加快推进,一批市县乡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虽然我省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但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协调发展水平还不高,有的领域缺少前瞻规划和发展思路,融合发展潜力还远没有挖掘释放出来。比如,工业对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带动作用还不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新技术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的渗透不足,新模式复制推广步伐不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有的地方产业功能定位和分工不清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产业集群效应不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要着力破解这些难题,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加快推动产业跨界渗透交融,形成新生态激发新潜能。推动工业“接一连三,双向延伸”,助推“新六产”加快发展。着力完善“新六产”发展所需的装备、技术、信息、物流和绿色六大支撑体系,重点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涉农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农机装备企业转型升级、农产品物流供给链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提升和涉农工业企业绿色循环增效等八个关键环节下功夫,切实发挥好工业对“新六产”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投入产出比例,着力培育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研发设计、科技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第三方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等专业化服务规模。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深入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国发〔2016〕28号文件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7〕17号),积极培育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网络化生产制造新模式,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重点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行动、智能制造培育行动、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行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行动等,加快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创造性落实好国家军民融合发展重大战略。加强我省“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与国防科技的对接协调,打造一批规划导向好、产业层次高、产业链条长、优势和特色产业突出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以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不断深化产城融合。支持引导各地依托自身优势和发展条件,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工制造业、特色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创建一批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

四、品牌建设是打造山东新工业的关键一招,要瞄准提价值这个主攻方向,努力塑造山东工业新形象

品牌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和载体,是实现价值转换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发展到了“品牌战争”的阶段,没有品牌支撑的商品是脆弱的商品,没有品牌根基的市场就不是“已占领的市场”。我省对品牌建设高度重视,2016年,省政府召开了历史上首次品牌建设大会,并专设工业品牌分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贯彻国办发〔2016〕40号文件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引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截至2016年底,全省工业领域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677个、山东名牌167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374个;12个品牌进入中国工业企业品牌竞争力百强,数量居全国第2位;先后有兖矿集团等6家企业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山东临工等14家制造业企业荣获全国质量奖;海尔、海信、青啤、潍柴、九阳等26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2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涌现了歌尔、豪迈、杰瑞等一批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在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叫响“山东制造”的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好品山东”网络营销平台上线企业已达5万余家,“好品山东”区域品牌有效提升了山东工业整体形象。同时,与发达国家、国内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品牌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具有显著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多。在“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入选企业由2010年的17个增至2014年的29个,增长70.6%,山东品牌始终仅有海尔与青岛啤酒2个。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我省不少产品已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但有的产品用自主品牌就卖不出去,贴牌就能够销往国内外,价格也会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自主品牌缺乏影响力。

品牌建设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中之重,必须要瞄准高端化方向,通过在更高水平上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使之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和有力推动。要以“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建设为抓手,擦亮“老字号”,叫响“大品牌”,支持“成长型”品牌,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打造“山东百年品牌”,推动品牌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变。夯实品牌基础。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适应消费需求向个性化、高端化升级的新趋势,大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十三五”期间,在消费品产业中,建设百家创意设计园区(平台)、树立百家示范企业、培育百家鲁创精品。加大品牌投入。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重视并抓好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形成高辨识度的品牌标志,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坚守“品牌承诺”,增加研发投入,不断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体验,建立品牌信任,凝聚、固化消费群体。扩大品牌影响。以“好品山东”为引领,积极搭建品牌展会、论坛等平台,大力宣传山东优秀工业产品,集中树立山东工业区域品牌、集群品牌形象,形成“山东制造”的良好口碑。积极推动山东品牌“走出去”,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品牌并购、渠道整合,借助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做好山东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推广,扩大“山东制造”“好品山东”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强化宣传策划和形象传播,为品牌注入文化基因,提升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营销,增强品牌信任度和认同感,打造优质品牌、高端品牌,努力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溢价能力。

猜你喜欢
动能山东工业
山东图片库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工业人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