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娟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发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条件下,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必须要关注到这一问题。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设计提问环节,使提问内容契合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凸显知识层次性,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153-02
前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提问环节进行优化,不仅把问题提出来,要更能发挥问题对课堂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提问环节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学生自主的思考与探究的需求。本文即针对当前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提问环节进行策略思考,以期为日后教学作出启示[1]。
一、课堂问题设计要切中重难点,量身定制
课堂提问环节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也必须配合教学目标等展开设计。在课程展开之前,教师要通过备课了解到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将其巧妙进行设计,转化成为推动课堂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提问环节进行定位,如果整个课堂是基于问题提问的课堂,就要教师有意识的将问题设计的更具层次性,由浅入深;如果提问环节的意义在于提示课堂,做引导链接,那么问题的设计就要承前启后,具有吸引力,能快速将学生带入到下一环节。问题的提出能够抓住知识及作用的重点,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存在着串联与发展的作用,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在熟悉备课的基础上,将问题巧妙地穿插进去,把握住问题设计的数量、插入地点等,这也是当前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到的地方[2]。
二、问题的提出注意情境的引入和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不仅仅是将一个问题随意的抛出,更需要教师做出合理的铺垫,否则学生很可能会因为知识与答案之间跳跃性太强而考虑不到,思索无果的情况下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在问题的提出前后,教师要积极的为学生做好解决问题的铺垫,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思考,服务于所学知识,并且能够更进一步的推进教学的发展。在进行问题铺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运用语言知识展开铺垫,这也是最基础的,引入一段生活常识,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展开联想,尤其是地理知识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日出日落时间、太阳直射高度、风向与气压、干湿度等等,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注重实践。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一天之内旗杆影子的变化等,为下节课做出强有力的铺垫。也可以牢牢把握所学知识,将即将出现的知识点与上一知识点紧密相联 [3]。
三、借助于高科技直观的展示和提出问题
地理的学习本身就是离不开地图的,只有将地理知识与地图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想要提问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课堂中,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借助于地图的立体、全方位的展示,一方面能将相对抽象的问题以直观形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更进一步的实现知识与地图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定期通过平台推送地理问题,让同学作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枯燥的讲授给学生带来的抗拒心理,也更好地利用了现代通讯工具,让地理教学课堂提问有了更大的延伸。
四、提问要遵循层次性原则
教师问题的提出要遵循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提问的意义。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不同时机提出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而教师需要尝试把握这一时机,实现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在提问中需要遵循的基础性问题就是要循序渐进以及良好的层次性。所谓的层次性,简单而言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推未知。例如,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展开引导,先问学生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有哪些?当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问“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教师还可以问“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变化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及解答,能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到从自然到人文的农业区位因素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做到了一以贯之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问环节往往不被重视,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的提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幫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问也是一门艺术,它能够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落实,是任一种教学方法得以实施的基础环节,做好的提问,课堂将丰富多彩,学生与教师的黏度和契合度也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建忠.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8(7):74—75.
[2]何海峰.新课改下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力探讨[J].学周刊,2012,12(4):38—39.
[3]陆中举.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探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8(4):23—24.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