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莅淼
【摘要】意大利语报刊选读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是国内高校意大利语专业高年级课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了解和学习意大利大众传媒的语言使用,提升学生综合语言水平,拓展学生知识面,更好地了解对象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在教学过程当中,材料选择的标准过多地强调文章本身的质量,如词法、句法、修辞、内容等,忽略了作为报刊文章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时效性。
【关键词】意大利语报刊选读 媒体语言 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0-0087-01
意大利最早的报刊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在威尼斯共和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手抄报纸。1867年创刊于米兰的《晚邮报》目前是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报刊有1867年在都灵创办的《新闻报》,1879年罗马的《信使报》和1892年佛罗伦萨的《晨报》。报刊,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体,内容的广泛性和题材的多样性使得报刊在意大利语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学习语言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报刊可以更好地了解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和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拓展知识面。
意大利语报刊选读课是国内意大利语高校高年级课程,多选用在意大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刊文章。但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的时效性滞后,选文的标准模糊,使得课程的特点逐渐被淡化。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时效性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它所使用的语言也具有相应的特质。因此,在报刊选读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某一本教材,甚至放弃固定教材,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及时选择文章进行教学。
一、高校意大利语报刊选读课教材现状
2000年,国内第一本《意大利报刊选读》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由对外经贸大学的张密教授主编,一共30课,编者选取了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种题材的文章,读者既可以从中了解到意大利社会的现状,又可以接触到这些最贴近现实的领域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有较强的实用性。多年过去之后,意大利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不同于过往,除了能够提高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之外,编者的初衷已难以实现。这并不是指书籍的质量不高,而是报刊文章的特性所决定的。
2016年,另一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老师,徐映副教授,在意识到报刊选读文章已经脱离时代脚步之后,重新编著了《意大利语报刊选读》,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一共选取了五年内的15篇文章,涵盖了经济、社会、教育、医学等领域的文章,经济类文章比重较大,这也体现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业特色。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意大利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未能回到危机之前。欧元汇率下跌,流动性严重不足,经济复苏不可期,民粹政党蠢蠢欲动等不利因素加剧了意大利企业寻求外部力量的意图。中资企业积极进入意大利市场,促使两国经贸关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影响前所未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文章的时代背景相差甚大。书本选取的有关意大利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文章,均为2011年的文章,到2016年时,双边政治经贸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
二、时效性应作为选择文章的重要标准
新闻性和时效性应该是报刊选读文章的重要因素。从时效性来看,2000年出版的书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促生了新版《意大利语报刊选读》的诞生。但从文章选取的时间来看,依然存在出版时间滞后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对各类新闻文章的特点没有提醒学生重视,对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不作分析,对事件的来龙去脉等背景知识不作介绍,无视文章的时代背景,仅仅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解释,那么报刊选读课就变成了精读课;如果选读课的目的是在提升词汇量、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这些与时代“脱节”的文章却又无法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报刊文章的选择应注重其时效性。
三、报刊选读课教材的选择
鉴于报刊文章的特点,始终沿用同一本教材不适合报刊选读课的教学,定时更新教学资料需成为常态。因此,在这种授课模式之下,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选择文章时应根据本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合理确定各类型文章的比重,避免因个人喜好或文章难易不同,造成个别类型的文章数量偏多,忽略了某些领域知识的学习。同时,及时更新文章内容,契合社会热点,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让学生接触语言对象国经济、社会、文化的最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水平,切实发挥报刊选读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英明.(2011).韩国语专业报刊选读课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外语与翻译(4),165-166.
[2]唐绪军.(1997).意大利报业:过去和现在.新闻与传播研究(1),78-84.
[3]徐映.(2016).意大利语报刊选读.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4]张密.(2000).意大利报刊选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庄卫.(2011).报刊英语的语篇分析与报刊选读课教学.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3),25-27.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