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一些城市创新举措,以培育终身教育共同体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扩大教育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优势在于:通过政府主导和社区治理,凝聚广泛共识,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激发社会积极履行教育责任,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以及人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分析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模式和特征,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将有助于破解实践瓶颈、推动经验的提炼与分享。
關键词:终身教育共同体;终身教育体系;模式;特征
作者简介:王中(197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态学视角下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研究——以常州为例”(编号:D/2015/03/122),主持人:丁伟明;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学术基金项目“终身教育视野下社会教育力之聚通与提升”(编号:SJJ14004),主持人:叶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27-0065-05
近年来,上海、杭州、常州、嘉兴、温州等地开始研究和推动终身(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尝试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马克思、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有主导的相关伙伴关系与合作网络建设,意图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结构性、系统性变革,这一创新性实验对我国突破终身教育发展瓶颈有着一定的推广价值。然而,无论是从我国终身教育的制度设计,还是从实践成效来看,其体系性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一方面,管理条块分割和资源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政府的、社会的终身教育服务由于缺乏有效组织,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另一方面,社区治理的理念还未成为广泛共识,社会履行教育责任的作用被忽视,加之社区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人们对社区并未形成强烈的精神上的归属感。因此,研究和推动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对优化终身教育体系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模式梳理:我国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实践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共同体主要有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杭州市“两级联动”、常州市“四级联动”、嘉兴市“内外联动”和温州市“联盟联动”五种模式,上述城市(地区)正在研究实施终身(社区)教育共同体这一构想,并发表了初步探索的论文。这些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基本相同,不再聚焦单个问题,而是以学习需求为导向,希望通过各种力量的联动,系统性地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共享共建(从而解决终身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重复建设与条块分割、过度依赖政府供给和各类社会教育无序发展等问题,进而在文化精神上形成认同和归属感)。
(一)“三区联动”模式
上海市杨浦区“三区联动”模式以大学校区为核心,以科技园区为基地,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其中: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1]。通过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实现“三区”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区联动”有利于打破大学与城区的“围墙”,充分发挥科教的辐射效应和大学的溢出效应,克服学校教育体系自身的整合和贯通障碍,实现社区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有效对接。通过政府主导,多层次合作共建,形成区、校、园资源共享和联动。同时,社区学院在建设终身教育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推进措施缺乏连续性,“三区联动”还存在共享共建、成本承担和资源整合等方面机制保障欠缺,以及一些大学对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
(二)“两级联动”模式
浙江省杭州市“两级联动”模式由社区学院、社区分院、乡镇成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体,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组建合理调配和共享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联盟。其中:以大市范围内的区级社区学院、区域性中心成校组成一级共同体,开展区域间的合作;以区、县内的社区分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等单位建立二级共同体,开展区内合作[2]。一级共同体与二级共同体之间,以及二级共同体之间以大项目建设来实现贯通。
“两级联动”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意图打破部门和领域限制,使社区教育从孤立走向多元合作,初步形成资源合理调配和充分共享的社区教育联盟,从而解决社区教育机构的个体办学能力较弱、办学条件差距较大,以及管理手段单一封闭、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少的问题。目前在社区教育共同体理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大项目合作机制和发展性评价,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但是,由于社区教育机构的统筹作用没有得到有力发挥,导致一些联动项目实施存在不确定性。
(三)“四级联动”模式
江苏省常州市“四级联动”模式是在社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下,初步建成以社区(村)、街道(镇)、区(县)、市为四级体系,对应建设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院、市开放大学四级终身教育统筹指导机构,其他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服务基地、社会团体为重要参与方,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终身学习服务网络体系[3]。“四级联动”较好地发挥了社区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参与的积极性。
在常州市促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主导,并由社区教育机构具体统筹区域内、对接区域外的各类资源,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一定程度调动了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较好地推动了基层和农村的阵地建设,社会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培育,初步缓解了教育供给与学习需求的资源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由于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导致一些联动项目不能长期实施。endprint
(四)“内外联动”模式
浙江省嘉兴市“内外联动”模式是由区域内的社区学院、乡镇成校以及其他各类学校、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整合区域内外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组建的跨区域协作的教育互助组织。通过共建教育基地,搭建网络平台,教育项目结对,初步构建了合作互动分享的新型社区教育联盟,特别是主动接受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进一步凸显沪杭同城效应[4]。“内联”以联校、引企、带乡,行政推动与民间行动相结合;“外联”以利用优先承接沪杭各类溢出资源的区位优势,构建“跨区域协作”共同体。
“内外联动”的目的是解决社区教育资源稀缺、分布不均匀、现有资源利用率不高,以及社区教育个体办学能力较弱等问题,并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办学格局。特别是在政府的统筹下,以项目、契约为载体,通过联校协作、城乡联姻、校企联盟,构建区域性社区教育集团和跨区域协作共同体。但是,由于缺乏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沟通协调机制、跨区域协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五)“联盟联动”模式
浙江省温州市以成人学校为主体,联合乡镇成人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街道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不同个体,围绕共同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资源,从各部门教育资源差异的“合作”到全面共享的“融合”,着力构建新型社区教育联盟,并形成政府推动为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个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格局[5]。通过项目结对结成联盟,初步实现社区教育从“单打独斗”到根据需要,“抱团取暖”或“强弱联合”“强强联合”。
“联盟联动”主要目的是解决社区教育资源不平衡、资源稀缺、个体办学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社区居民参与度、认识度、认可度不高的瓶颈。目前在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通过契约组建联盟,并通过联盟成员之间项目结对,开展针对性合作,并由地方政府和驻区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从进展情况来看,虽然经费得到一定保障,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合作面还太窄,开放、互助、共享的机制尚未形成。
二、特征解析:对终身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思考
发展专业化的服务是不同城市终身教育努力的共同目标,终身教育共同体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创新举措,把握其特征将有助于推动其自身的完善和示范辐射作用的有效发挥。从上述模式的分析来看,虽然不同城市具体做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价值特征、结构特征以及运行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杨浦区“三区联动”模式的特征为: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共同的组织、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规范、开放共享[6];杭州市“两级联动”模式的特征为:共同愿景、专业支持力量、多元合作、开放共享[7];常州市“四级联动”模式的特征为:关联性、共享性、规则性、便捷性[8]。均提出合作共享、共同愿景、规范等显著特征。
(一)价值特征:参与主体达成共识
参与主体作为利益相关方,要达成一定的共同愿景,这是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前提条件。加入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主体多元,之所以能够形成伙伴关系,首先是对终身教育共同体产生价值认同,即:都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惠民举措,有利于个人、组织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特别是有利自身的组织发展;对社区产生认同和积极的归属意愿,表现为,作为社区的成员,愿意为社区的共同繁荣、和谐稳定贡献自身的力量。没有认同,既便有丰富的资源,也难以形成共同体,并有效发挥作用。
在达成共识方面,这些主体是现实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有着地域上的天然联系,类似地理位置上的“原始村落”,而且在文化精神上存在不可割裂性,由于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这种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了现实利益共同体。但是,多元主体要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认同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地引导,才能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方逐步加入进来,才能让这些资源拥有者产生“溢出效应”,聚少成多,形成更多有效供给,作为受益的个体,居民才更乐意与社区互动,社会履行教育责任的积极意愿才能得到进一步激励。
(二)结构特征:政府主导模式建构
需要政府主导制度规范的制定和落实,终身教育共同体与终身学习共同体不同,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终身教育共同体并不能自发产生,构建终身教育共同体必然有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从我国推进终身教育的进程来看,目前还处于政府主导阶段,推动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功能需要的整体架构是政府的职责。随着市场机制的激活,政府主导将会逐步向社会主导转型。上述五个地区政府主导的烙印非常明显,不管是分区联动,还是分级联动,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內由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终身(社区)教育委员会(联盟)得以普遍建立。这也表明,即使是先进地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还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
通过完善终身教育制度,能够较好地发挥推进终身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区教育机构牵头、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积极参与、社区居民广泛受益的局面。当然,政府在宣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树立终身学习典型等方面的工作,与创设基础性条件同样重要。上述五个地区在理念的宣传方面比较重视,有利于增进终身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激发居民的学习意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运行特征:社区主导合作共享
在共同体之内,由社区教育机构主导,社会的广泛参与,普遍实现不同层面的合作共享,为学习者就近提供便捷的学习服务。终身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上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合作共享为目的的不同形式的“联动”广泛存在,这种“联动”由社区教育机构主导,项目化运作,资源的供给因地制宜,这也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1.社区主导。终身教育是跨部门、跨职能领域的民生工程,既要加大投入力度,也要提高现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使共同体有效运作,必须要有一个受政府委托的机构,负责具体协调实施。比如常州市积极健全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资源统筹意识得到较大的提升,特别是社区教育机构成为政府部门的得力助手,积极统筹协调各类终身学习资源,相互支持和配合,初步形成居民学校零距离服务、社区教育中心2-5公里服务圈、社区培训学院5-10公里服务圈、市开放大学业务指导、远程教育和送教进社区的服务网络。endprint
2.因地制宜。终身教育共同体通过提供终身学习的资源、平台和条件,满足居民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需求,就要求教育服务供给的要布点多、资源多,从而逐步消除学习条件上的障碍。各级各类学校也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杨浦区汇集区域内的复旦、同济等14所高校、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0多家科研院所、10多个国家级科技园区、200多所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240多个社会办学机构,一起构成了“知识杨浦”智力财富[9]。因此,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尤为重要,即使是推动跨区域合作的嘉兴,主要的服务潜力还是依赖自有资源效用的发挥。
3.项目联动。项目联动首先是根据学习需求设计项目,这是项目的生命力所在。其次,项目运作是一种法律契约,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来约束各参与主体。以嘉兴为例,各县(市)社区学院从2005年起陆续在乡镇设立工作站,以“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为抓手,开展城乡联姻,开设多个涉农专业,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截至2012年,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8504名,为加速嘉兴农村城镇化进程作出了贡献[10]。当然,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不仅要有制度约束,还要获得资源供给者的支持和学习者的认可。
三、研究展望: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推进
从上述分析来看,各地推进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度推进,问题也不容回避,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上述五个地区均有所反映:(1)共建共享的机制不完善;(2)统筹协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3)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可以认为是终身教育共同体未来发展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措施不完善,或者没有连续性;社区教育机构没有布点,或者职能没有得到发挥;许多企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参与教育服务的价值,认为这是单纯的负担。因此,)的解决需要从政府、社区、社会三个层面系统思考,对这三个核心问题循序渐进地予以解决。
(一)政府支持终身学习的积极意愿要有连续性
当地政府虽然有一些支持举措,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但执行效果较差,一旦相关负责人发生变动,或者其它因素的制约,就会导致经费的拨付不连续、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联动项目无法继续实施、甚至场所的使用权会随意变更。基于此,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墨西哥城声明呼吁:各国政府和城市要“确立支持学习型城市发展的法律框架,建立涉及所有部门的协调架构,并在所有政府层面提供预算拨款,以强化大众化、高质量的教育和终身学习活动。”[11]因此,政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视。
1.经费拨付要有连续性。政府应根据经费需求和可支配财力,通过小步快走、持续性投入,逐步完善终身教育的基础条件,并通过购买服务,撬动社会的力量,鼓励和引导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共同促进终身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统筹协调要有持续性。政府应集中精力制定规则和总体发展目标,并保证其执行。政府的着力点在于,首先要用好政府自身的各种资源,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协同,防止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资源浪费。
3.舆论宣传要有连续性。政府要用较小的、连续的干预措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要长期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导和推动全社会终身学习氛围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第三方独立评价机制的欠缺,要防止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导致司法惩罚和市场化严重不足,反而破坏终身教育业已形成的生态系统。
(二)各级社区教育机构需要突出统筹服务职能
近年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显,专门为社区居民学习服务的社区教育机构得到了蓬勃发展,它们为居民提供教学培训服务、在线学习服务和学习咨询指导。但是,社区教育机构总体上还存在布点不到位、功能不健全、服务不给力等问题,需要从理念和队伍两个方面进行提升。
1.提升社区教育领导力。在人、财、物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社区教育机构要积极“招商引资”,充分用好区域内外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会公益组织的各种资源,要当好组织者角色,这一定位是社区教育机构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2.建好三支队伍。人的因素对终身教育事业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干部队伍的培养,一些社区教育起机构负责人的工作能力欠缺、进取意愿差,还有一些机构负责人来自其他部门,不熟悉业务,严重制约了当地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指导和考核,提升他们的认同感、使命感和成就感;其次是培养好师资队伍。要构建社区教育教师成长的阶梯与通道,通过培养一批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带动队伍建设;再次,要发挥好志愿者的积极性。在志愿者的助力下,让更多的学习共同体成长起来。
(三)社会积极履行教育责任才能丰富教育供给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结构及消费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并进而丰富并优化终身教育资源配置。终身学习需求非常繁复,单靠政府办教育难以满足,而社会参与有着天然优势,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予以参考。
1.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些企业把参与社区教育作为融入社区、展示亲和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居民参观企业,开发与自己产品相关的培训课程,积极为居民提供培训服务,不仅推介了自己的产品,而且传播了企业文化。
2.培育和孵化社会组织。在政府的资助下,一批服务社区教育的社会组织茁壮成长起来,通过项目联动,社会组织逐渐实现收支平衡,这些组织目前在心理辅导、家政培训、家庭教育、文體活动、非遗文化方面非常活跃。
3.开通终身教育平台。终身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配置,依托各级开放大学组建的公益性的终身教育在线平台已在各地上线,需要持续优化,增强吸引力,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
4.支持社会培训机构发展。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培训市场对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培训机构数量逐年增加,培训服务的方式更加灵活,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能够极大地满足居民个性化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莉.城区终身教育模式—杨浦区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2-54.
[2]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7-18.
[3]王中.终身教育共同体:陌生人社会的精神归依[J].职教通讯,2015(16):1-5.
[4]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2014(5):55-56.
[5]范建波.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3(6):87.
[6]张莉.城区终身教育模式—杨浦区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2-54.
[7]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7-18.
[8]陈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与构建原则—以社区教育资源优质化为视角[J].职教通讯,2015(34):44.
[9]张莉.城区终身教育模式——杨浦区社区终身教育共同体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2-54.
[10]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继续教育,2014(5):55-56.
[11]苑大勇.关于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墨西哥城声明[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3.
责任编辑 王国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