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转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哪些银行业务短板可以通过金融技术创新进行改变呢?在新技术影响之下,银行最有可能消失或者被改变业务有哪些?技术是一柄双刃剑,金融科技对我们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杨彬:借力金融科技 打造“小而美”的银行
“小而美”的银行可以成为未来中小银行尤其是小银行的一个选择。小,是指规模小、体量小,这是现状和实际,但是小绝不意味着弱小,小也可以很美、很强。小银行一样可以在某一个区域、某一类人群、某一个细分领域发展得很好,成为领军者,成为美好的、强大的小银行。怎么样才能“小而美”呢?主要有三点:一是找到自身的优势,做加法、乘法,让优势更突出、强项更强。总体上来看,小银行相较大行,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决策链条短、效率高;相较互联网金融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金融本质是经营风险的认识以及对于客户的了解。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各行需要具体分析,找到自身的强项。二是借力金融科技、顺势而为。对于小银行而言,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用不好,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原有业务的发展。小银行要在金融科技面前保持定力,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和业务模式,切忌随大流,盲从金融科技。科技只是一个手段,只有跟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推进业务发展。第三,服务好本地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小微企业是当地经济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否通畅,决定了经济体是否健康。如果能够把本地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好,使他们在金融的支持下发展壮大起来,毛细血管就会通畅、健壮,造血功能也会增加,相应的也能够支撑中小银行的发展。中小银行和当地的中小微企业是共生共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业务三部主任)
王卫东:利用金融科技 发展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中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业务。信用卡业务面临的挑战:一是怎样在提升客户体验的基础上控制风险,二是怎样在服务更多客户的基础上控制成本。金融科技在应对这两个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例如,交通银行上半年推出了手机信用卡,客户输入资料后,最快两秒就可以短信告诉客户信用卡是否开通,额度是多少,登陆APP后就可以激活这张卡,实体卡片虽然没有到手,但信用卡账户已经建立并可以立即使用了。我们还在应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技术,进一步提升发卡效率。交通银行发卡13年,积累了大量金融数据,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极大提高了我们控制风险的能力。又例如,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客户服务,开发了机器人客服坐席。今年上半年在客户数量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人工话务量反而下降超过10%。随着人工智能的更深入应用,还有更大的压降成本的空间。
(作者系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
么向华:依靠科技 实现弯道超车
唐山银行这两年的华丽蜕变主要依靠科技,提高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现在中小银行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具体是风险识别能力、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确立的问题。利率管制一放松我们就开始产品创新,实现产品的阶梯化,之后我们把手机银行、机器设备和人工渠道进行整合,把客户分成了八级56档,进行精细化管理。我们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共同研发前端设备,积极运用云技术。基于这些,我们的对公业务、风险管理等业务都在实现标准化。把所有流程标准化之后,才能在管道业务之间实现自动化。
(么向华系唐山银行行长)
黄纪法:技术变革推动金融进步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科技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金融平台“一键操作”的便利性和较高的收益率,使得中青年客户群更愿意把钱放到像“余额宝”这样的平台上,而年纪大一点的客户现在到银行办业务主要是购买理财,这样一方面导致传统银行的基础存款业务越来越难做,另一方面,这些互联网平台将资金以同业存款的形式存到银行,导致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第二,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薪酬、福利方面的激励方式比银行更有吸引力,因此导致了部分银行科技人才和风险管理人员的流失。
不过,金融互联网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对挑战的同时,自然也应该看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首先,银行应当积极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跨界合作,发挥小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和资金实力方面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渠道和便捷的客户体验进行互补,共同扩展获客渠道,寻求在信用卡业务、主动授信等方面的机会,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比如稠州银行2016年初与前海微众银行合作开展微联合贷款业务,截至目前客户数达到近20万户,今年累计投放近75亿元,贷款余额逾22亿元。我们还和其他互联网金融、二手车交易、信用卡客群、商超小贷、小额信贷、保险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目前我们稠州银行互联网贷款余额已经超过70亿元,客户数逾32万户,总体合作效益良好,投入少、见效快,风险可控,收益可观。
其次,在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渠道,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取客户信息的同时,银行应当抓紧时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金融科技力量,利用分析互联网金融平台大数据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自身风控系统建设、客户筛选的能力。在这一方面,2015年中旬,稠州银行就已经正式上线包括小微经营贷款、消费贷款、房贷以及各专项贷款子产品的评分卡在内的评分卡系统,构建数据化、批量化、自动化审批决策模型。建成的审批决策模型对银行的每笔零售贷款出具评分准入策略,量化信用风险,目前对我们的白领贷、公积金信用贷、惠金卡三款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实行了线上集中审批。2017年4月,稠州银行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智能风控”上线,有机整合了央行征信、银监、工商、法院等外部数据信息,并实时关联银行内部核心、信贷、贷后等系统数据。按预警信号的严重程度和数量矩阵,划分客户预警等级,形成行业、产品、区域等类目的预警信号240多个,为银行客户经理与经营机构及时掌握和处置信用风险、贷后风险评估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endprint
最后,还是要借助金融科技加快银行服务水平的提升,优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基础设施,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简化流程,进一步改善客户体验。目前,稠州银行电子渠道服务替代率已达到97%,也就是说97%的业务可以通过网银、手机等渠道办理,不需要去柜台。稠州银行自主开发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2015年初起推广使用,客户经理通过平板电脑在前端移动化受理业务、采集客户信息,前端业务数据和影像资料通过移动技术实时传送到后端远程中心审核,实现了业务现场受理、现场办理。仅2017年上半年,稠州银行通过这一平台受理的业务量就达到近50万笔,在大大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方便了客户。
运用科技力量推动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资产管理服务的本质职能是不会改变的。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手段,能有效促使我们加快完成物理网点的转型升级,比如配备ATM、自助发卡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将帮助银行进一步优化客户体验。另外,金融科技的应用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比如精简下来的柜面人员能够充实到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团队;机器人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客服效率和服务质量;大数据风控模型、评分卡系统的应用,能够让更多的小微信審人员专注于优化风控政策、调整模型参数、完善风控体系。
有了更好的金融科技力量作为“翅膀”,我们还能看到直销银行业务的广阔前景。通过“纯线上化”的产品、渠道和服务,未来金融科技将帮助中小型商业银行更好地触达机构所在地以外的客户。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尤其是尽快填补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空白,有助于提升银行业直销产品的竞争力。
(作者系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副行长)
明立松:立足自身定位 以价值为导向应用金融科技
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面对来自大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夹击,中小商业银行更需要通过应用金融科技实现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业务创新,通过应用金融科技寻找新的盈利机会。这里结合北京银行的经验谈几点体会。
第一,夯实IT基础能力,为应用金融科技奠定基础。中小银行要在完成新一代核心系统、大数据平台、企业服务总线等基础性平台建设基础上开展创新,这样的创新才可能持续;
第二,统筹规划,避免碎片式创新应用。建立应用金融科技创新工作的中长期规划,配套以资金投入、人才梯队建设、绩效激励机制建设,让金融科技创新持续形成成果;
第三,应用金融科技创新要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提升客户体验等领域入手,让金融科技的应用融入市场营销和日常经营管理中,让科技创新的价值不断显现;
第四,与场景相结合的金融科技创新才是最有效、最能产生价值的创新。移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大众选择和使用金融服务的需求,未来的金融服务一定是嵌入百姓社交、消费、娱乐等不同生活场景中的。我们要重视这一变化,根据自身定位和客群特点,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客户生活场景中。
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将重塑银行物理网点的服务,但物理网点由此就会消失的论点不免有些极端。传统银行业多年建立的信用与信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过银行物理网点的形式向广大客户群体进行传递。当然,银行需要重新定义物理网点的功能。未来的银行网点应当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多元化转型,有旗舰型智能化网点,有服务社群的轻型化网点。网点传统业务更多地通过引入自助机具而简化流程,网点柜员要更多地从“高柜”内走出来,让网点成为我们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深层次营销的重要场所。
(作者系北京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
徐启昌:全心全意做好金融科技服务
金融行业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用户变了,场景变了,原来银行靠场所经营,现在靠场景化经营。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物联网,技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社交方式,改变了用户行为,从而倒逼银行等金融机构改变客户营销、服务交付、产品设计、风控运营的模式,完成业务模式的数字化变革,这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而且,这个挑战不仅仅是当下这两三年需要面对的,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认为至少会持续到2025年,持续到物联网的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候。
因为这些变革是由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引起的,所以我们的应对方式也需要从技术角度去寻找。京东金融从设立开始,就定位于做一家世界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来服务和赋能金融行业。我们前几年做了不少互联网金融业务,目的是为了发展技术,积累数据,验证模型,证明我们在金融科技方面的能力。从今年开始,京东金融开始全部业务金融科技化,不再重点发展自营业务,不再增加持有金融资产,而是全心全意为金融机构做好金融科技服务,赋能金融行业。
那么,京东金融打造了哪些金融科技能力呢?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反欺诈。京东金融自主研发了RNN时间序列算法,用来进行是当用户行为路径学习,对风险用户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超过常规的机器学习算法的三倍以上。这个算法上已经被欧洲机器学习会议的PKDD2017收录,进入了行业最顶尖的行列。第二个例子,京东金融基于生物探针的技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采集用户使用手机的按压力度、设备仰角,包括手指触面、线性加速度等120个行为特征指标,并利用这些特征指标在用户毫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身份的核实,而身份核验是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一个核心能力。第三个例子,在风控模型中用图计算来进行关联关系的刻画。京东金融搭建了一个图计算系统,现在有超过14亿个节点,覆盖京东金融几亿的个人客户和全部企业客户,对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和金融行为进行动态实时描述,有效识别欺诈和信贷风险。这个模型,据我们所知,在全球都处于领先水平。
现在,京东金融正全方位地输出金融科技能力,包括场景赋能、产品赋能、数据和风控赋能、运营赋能和技术赋能五个方面。场景赋能方面,把京东积累的线上和线下的消费、物流和金融场景等连接到各类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机构场景化获客能力。在产品赋能方面,输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既包括设计全新的线上金融服务产品,也帮助金融机构重新设计和优化已有的产品,使得客户体验更好,触达更多的客户。数据和风控赋能是重点和核心,我们和金融机构一起,结合京东系大数据,联合进行各种线上信贷业务的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搭建,支持消费金融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运营赋能方面,我们把京东的互联网运营能力,包括客户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等,输出给金融机构,这也是目前金融机构急需的能力之一。底层技术领域,京东全方位输出自己积累的分布式架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方面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建立自主可控的IT架构。endprint
京东金融的价值定位是服务金融行业,帮助金融机构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提出的这三个服务目标,前两个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一般也会提,但是增加收入这个目标,据我所知,大概只有京东金融提出了。这其实是对金融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与金融机构更加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全方位服务各类金融机构,这是京东金融科技的服务理念。
(作者系京东金融集团金融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
刘韬: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在金融科技企业创新方面,2013年成立的亨元金融是比较早涉及消费金融领域的。对于刚才大家提到的信用卡方面,我在10年前就从事了多家银行的信用卡IT和风险的咨询项目。这两年的金融变革中,其实是支付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带来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机遇。
从本质上而言,信用卡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受到的冲击并不是特别大。因为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群定位不太一样,信用卡主要是在做监管利率范围之内的客群,所以新数据对于传统银行的影响冲击并不大;而对于京东等互联网公司而言,自有的数据已研究的非常透彻,但是还有大量的数据没有被充分挖掘运用。目前市场上,老百姓对于消费金融的使用,还有极大的挖掘空间,而这一部分市场容量,也是与信用卡相当的几万亿市场规模的客群。这个市场上有很多从业者,都在极速发展,而在发展的同时,最大的问题是边界在哪里?就像台湾的双卡风暴。新进的机构,能不能在这波浪潮中守住自己风控的底线成为关键。
面对这样的时代和市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目前最核心的部分。亨元金融就是一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两块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比如,从数据源的使用上来说,我们自己有“磐多拉”大数据征信系统,它看数据的方式,就和信用卡不一样。在发生消费信贷之前,我们会用“磐多拉”对客户的外卖、打车、学历、通信等行为进行分析,得到“客户画像”,以及传统金融机构望尘莫及的动态数据。我们是纯粹从移动互联网,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娱”的各方面挖掘整理分析我们想要的数据和信息。再详细点来看,比如外卖数据,我们会看客户近六个月的外卖数据,并统计到每一份外卖平均花费以及变动情况,形成动态数据。这部分的数据和信用卡的主要客群不同,信用卡的客戶集中在大企业,而大企业的员工一般自己有食堂,不需要吃外卖;但中小企业的员工确有极大的外卖需求,而这些人中,每顿吃15块钱和每顿吃50块钱的客户,他们的消费水平和偿付能力就截然不同。所以在细分领域中,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也让一些本来无法获得信用卡服务的客群,有了获得消费金融信贷服务的机会。
另外,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已成功打造了“宙斯”风控系统,作用在反欺诈、机器学习以及精准营销方面,这已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成本。在机器学习板块,我们已经开始细化探索,提升我们评分卡方面的功能和效用。还有在精准营销板块,我们也有了很大突破。移动互联网的数据量非常大,我们无法对所有客户进行营销,所以在挑选高质量客户方面,人工智能也体现出了非常重要的效果。在金融科技的影响之下,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审批人员的数量迅速下降,我们的自动批核率达到九成以上。且依靠人工智能的有效指导,客服人员在迅速下降,但模型、科技人员在迅速增长,电话销售人员在不断上升,并且智能化下的精准营销也让营销效果不断加强。所以总体上看,由于人工智能的运用,我们总体的成本在不断下降,这也形成了我们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再看近期不断涌现的直销银行的情况。因为我们也是一家助贷机构,亨元金融也服务于十几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有的也是与直销银行合作的模式进行业务拓展。经过两三年的高速发展,它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流量。流量从哪来?线下的流量新增资源已经很受限,未来网点会减少,留下的主要是私人银行及大额交易等非标业务服务。此外,技术平台、运营后台和垂直客群,这些服务由谁来提供?其实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可以整合资源,不是每个都需要自己做,每个垂直领域其实都有专业的公司出现。我认为未来对银行服务的公司,细分专业的公司会非常多,把这些公司整合起来对直销银行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不断运用发展,也会给金融科技的创新变革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作者系亨元金融CEO)endprint